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箸子為什麽改成筷子

箸子為什麽改成筷子

“箸”變成今天的“筷”,有個說法是與江南沿海的船民有關,因為“箸”與“住”同音,對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稱“箸”為“快兒”。又因為大多數“快兒”是用竹子所做,於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頭,成為“筷子”。

雖然明代已經有人稱“箸”為“快”或“筷”,清《康熙字典》僅收錄“箸”而不收錄“筷”,但朝廷也難抵擋民間的潮流。“筷子”稱為“箸”,在《水滸傳》第三回寫魯智深大鬧五臺山,提到金老及其女兒宴請魯智深壹段,謂“春臺上放下三個盞子,三雙箸”。

另外,《紅樓夢》第四十回寫史太君兩宴大觀園,曹雪芹雖然用“箸”,但用得最多的還是“筷子”。

擴展資料:

《禮記》有所謂“飯黍毋從箸”,先秦時人們吃飯用手抓食,箸只用於夾菜。從飲食進化推想,原始社會以手抓食可謂自然不過,其後的食器發展為“匕”,曲柄淺鬥,很像今天的羹匙。

《說文·匕部》謂“匕,亦所以用比取飯”。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發展而來,但總不及用箸夾菜更為方便。

理論上,促成“箸”的誕生,契機應是熟食燙手。先民發明鉆木取火,將食物煮熟後,隨手用樹枝撈取是合理推測,因為原始人類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樹枝。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看,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鳳凰網-筷子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