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朱迪稱帝後做了什麽?

朱迪稱帝後做了什麽?

永樂盛世是明朝開國皇帝朱迪統治時期的壹個盛世。在明朝成祖統治時期,永樂是年號。朱迪大力發展經濟,提倡文化教育,使天下統治,並宣傳國威,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故後世史官稱之為永樂史聖。[編輯此段]明成祖朱迪奪取皇位後,決定遷都北京,開始修建紫禁城宮殿,永樂十八年(1420)竣工。永樂十九年(1421),朱迪正式遷都北京。從那以後,北京壹直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明太祖朱元璋改革吏治時,廢除了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皇帝要親自處理壹切,皇帝很累。明朝成祖年間,文官制度日臻完善,後來內閣制的雛形在朝廷逐漸形成。這種內閣制後來被西方國家模仿,延續至今。發展經濟的明朝開國皇帝朱迪對地方官員要求非常嚴格,要求他們深入了解民情,隨時向朝廷反映人民的疾苦。永樂十年(1412),朱迪下令五百多名入朝的地方官員陳述當地的民情,還規定“不言者有罪,言不得者不問”。隨後,永樂皇帝宣布“凡有目睹民困而不言的部門和使節的郡縣,由住建部通報,壹律逮捕處理。”也就是說,如果中央政府派出的地方官員或觀察員沒有報告人民的苦難,他們應該被逮捕並繩之以法。民間有災,地方要及時救濟,做到“水旱無雨,無患無患。”文教永樂元年(1403)七月,明太祖朱迪命、姚、王敬、鄒忌等人編纂大型書籍,永樂二年十壹月(65438+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大型書籍。《永樂大典》收錄的書籍並未被刪除或更改。它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比十八世紀中葉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和《法蘭西百科全書》早300多年[編輯本段]。為了徹底解決蒙古貴族的殘余勢力,在這次北伐中,明軍在非雲山戰爭中破蒙古鐵騎五萬,迫使蒙古本部的韃靼人向明朝進貢,永樂皇帝封韃靼可汗為和平王。後來明軍壹路打到極北的捕狐山,在巨石上刻下“瀚海為鏟,天山為鏟”的碑。永樂十年(1414),永樂皇帝舉行第二次北伐,打敗了另壹個蒙古瓦拉。在瓦拉派遣特使道歉後,永樂皇帝遷回朝鮮。永樂十七年(1421),永樂皇帝第三次北伐,大敗無量哈蒙古。蒙古勢力在受到永樂皇帝的連續打擊後,幾十年都無法對明朝構成威脅。永樂七年(1409),明朝在黑龍江下遊東岸的特靈設立了努爾戇徒司,掌管黑龍江、烏蘇裏江、松花江流域和庫頁島。永樂三年(1405),明太祖朱迪派遣宦官鄭和為首席特使,王敬合為副特使,率領27800余名水兵和官兵分乘62艘寶船西行。明艦隊從蘇州劉家崗出發,經占城(今越南南部)、馬來西亞馬六甲、印度尼西亞爪哇、蘇門答臘、錫蘭,經印度西海岸回國。後來在1407到1433的20多年間,他七次出海,途經30多個國家,到達非洲東海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這就是偉大的鄭和下西洋。永樂年間,“韋德為遠棉被,為四方客,奉朝之命,朝貢差不多三十國,疆域廣大,遠及漢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