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生活與創作
魯迅是中國現代偉大的作家和思想家。原名周樹人,字育才,“魯迅”是他在1918為《新青年》寫作時開始使用的筆名。
魯迅於1881年出生於浙江紹興,但在13歲時,他在北京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獄。此後,父親長期患病,最終去世,家道迅速衰敗。家庭變故對青年魯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是家裏的長子,有壹個孤弱的天下母親和壹個年幼柔弱的弟妹。他必須和母親壹起承擔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結束了,他過早地經歷了生活的艱辛和世事的變遷。他經常拿著醫生給父親開的處方去藥店拿藥,拿著東西去當鋪賣。以前他家境殷實的時候,周圍的人都羨慕地看著他這個小“紈絝子弟”。他的話語中包含著善意,他的眼神裏流露出溫柔。但是現在家裏窮了,周圍人的態度都變了:言語冰冷,眼神冰冷,臉上壹副不屑的表情。周圍人態度的變化給魯迅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他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打擊,使他感到當時的中國缺乏人與人之間真誠的同情和愛。人們以勢利的態度對待人和事:對有錢有勢的人是壹種態度,對貧窮無能的人是另壹種態度。許多年以後,魯迅十分痛心地說:“誰從小康之家落到了貧困的境地?我以為,在這條路上,我們大概能看清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吶喊》簡介)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生活經歷,也讓魯迅從少年時代就開始親近下層社會。他的奶奶住在農村,這讓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尤其是他爺爺入獄前後,他不得不投靠農村的親戚,長期住在農村。在那裏,他和鄉下的孩子們成了朋友,和他們壹起玩,壹起劃船,壹起看電影,有時還會“偷”豆子,在他們的地裏煮。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恨,只有相互的關心和愛護。魯迅把他和農村孩子的簡單、自然、真摯、樸素的關系,記為壹生中最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當時壹般的讀書人走三條路:壹條是讀書做官。通過科舉,可以升官,可以發財,個人身價百倍,家世也是世人羨慕的。這被認為是學者的“正道”。那些不是官員的人,也可以是某個官僚的“幕僚”,為這個官僚出謀劃策,為效能奔走,接受這個官僚的饋贈。有了這個官僚的權力,我也有了權力。這是當時學者經常走的第二條路。如果前兩條路都走不通,妳還可以下海經商。雖然這在當時是被官僚鄙視的,但是妳可以發大財,不至於淪落到被侮辱被損害的社會底層。魯迅走了另壹條當時最被人鄙視的路:進“洋學堂”。在當時的中國,這被普遍認為是“賣魂給洋鬼子”的卑劣活動。1898年,18歲的魯迅離開家鄉,進入南京水師學堂,後又轉學到南京路礦學堂,目的是去“異地”尋找“他人”。這兩所學校是當時洋務派為了充實強兵而開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傳授自然科學知識,這在中國傳統教育中是前所未有的。課後,魯迅還閱讀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大大開闊了他的文化視野。尤其是嚴復對英國人赫胥黎《天演論》的翻譯,給了魯迅深刻的影響。《進化論》是壹本介紹達爾文進化論的書,讓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壹個人、壹個民族要生存發展,必須要有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精神。不能被命運擺布,不能被強者欺負。
魯迅的生活與創作魯迅是壹個求知欲很強的人。在南京路礦學校學習期間,他的學習成績壹直很優秀,這讓他在畢業後有了公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前往日本,開始在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後來進入仙臺醫學院。他選擇學醫是為了治療像他父親壹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嘲笑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日本人是通過西醫認識到西方科學技術的價值和意義的,魯迅也想通過醫學來啟發中國人的意識。但他的夢想並沒有持續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擊碎了。當時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強大,但日本軍國主義的勢力也在同時發展。在日本,作為壹個弱國的公民,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歧視。在他們眼裏,全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解剖考了59分,所以懷疑解剖老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他了。這讓魯迅深感作為壹個弱國的悲哀。有壹次,在課前的壹次幻燈展示中,魯迅看到壹個中國人被日軍抓去斬首,而壹群中國人站在壹旁看熱鬧。魯迅受到了極大的刺激。這讓他意識到,精神麻木比身體虛弱更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擁有眾多強國的近代世界的悲慘命運,首先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精神的首先是文學藝術,於是魯迅離開仙臺醫學院,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誌,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當時他和朋友討論最多的是中國的國民性:理想的人性是什麽?中國的國民性最缺什麽?其根本原因是什麽?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經歷與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為他後來成為文學家、思想家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礎。當時,他和二哥周作人翻譯了兩卷外國小說,發表了《科學史教學》、《文化偏離論》、《摩羅詩論》等壹系列重要論文。在這些論文中,他提出了“建國”必須先“立人”的重要思想,並熱情地號召“精神世界中以反抗為目的,以行動為目標的勇士”。
在日本留學期間,魯迅對當代世界文化的發展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對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有了更實際的思考,初步形成了他獨立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魯迅並不是壹個“振臂高呼”的英雄,他的思想感情不僅當時的大多數日本人無法理解,也很難在留日學生中得到廣泛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幾十本,他組織的文學雜誌也因為缺乏資金而無法出版。計劃生育的困難迫使魯迅回國找工作。65438年至0909年,從日本回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師範學校、紹興附中學校任教。這壹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度消沈的時期。1911的辛亥革命也讓他興奮了壹陣子,但隨後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醜劇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停滯落後的現實狀況和受西方帝國主義欺淩的歷史命運。社會的迷茫,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讓魯迅感到壓抑和苦悶。這時候的生活就像壹杯苦酒,喝在肚子裏,苦在心裏。想吐又舍不得。但也正因為如此,五四新文化運動後,他被壓抑的思想感情通過文學作品如熔巖般猛烈爆發。當時他已經在教育部工作,隨教育部搬到北京。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標誌著中國小說的發展進入了壹個全新的時代。這部小說集中體現了魯迅從小到大的全部痛苦人生經歷和對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考。它通過壹個瘋子的口,痛斥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歷史是壹部“吃人”的歷史,向停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從來沒有這樣過吧?”嚴厲質問,大喊:“救救孩子!”可以說,魯迅的《狂人日記》是壹場反對傳統封建專制文化的運動,是壹份呼籲重建中國現代新文化的宣言。它用被侮辱、被損害的中華民族的尖銳聲音,宣告了中華民族重新崛起於全世界的意誌和信念。
《狂人日記》之後,魯迅又連續發表了幾篇短篇小說,後來又編成短篇小說集《吶喊》、《仿徨》兩本,分別發表在1923和1926。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意義重大。中國的小說,只有到了魯迅的地方,才聚焦到社會底層這個更廣闊的題材領域,描寫這些底層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狀態。這與魯迅的創作目的是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材料多取自病態社會中的不幸者,意在揭露疾病的苦難,引起治療的註意。”(如何用南方口音和北方口音開始壹部小說?)這種表達和改善生活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了孔乙己、花老栓、單思思、阿q、、祥林嫂、艾谷等壹些最普通的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人們給他們的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無情。這樣的社會是正常的社會嗎?這種人際關系合理嗎?最讓我們難過的是,他們生活在壹個無愛的世界裏,被生活折磨。但他們也缺乏對彼此的真誠同情。他們對自己同類的悲慘命運采取旁觀甚至欣賞的冷漠態度,在被比自己弱小的欺淩者壓迫欺淩時發泄被壓抑的怨恨。在孔乙己,有惡意嘲諷孔乙己的短袖客;《阿q正傳》裏,別人欺負阿q,而阿q欺負壹個比自己弱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作為壹個有趣的故事來欣賞...這壹切都讓人感到壹股寒意。這是壹個多麽無情的世界啊!這是多麽扭曲的人生啊!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是愛他們的,但他希望他們認識到,他們可以自強自立,昂首挺胸,為自己的幸福未來而奮鬥。
除了社會底層人物,魯迅還塑造了壹些新覺醒的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有進步的需求,有改善社會的美好願望,對人對己有真摯的感情,有真摯的愛情,但當時的社會是容不得他們的。“瘋子”詛咒食人現象,希望每個人都成為“非食人者”,成為“真正的人”,周圍的人都把他當成瘋子,想趕快擺脫他(《狂人日記》);於霞為社會而死。喝茶的人稱他為“瘋子”,而華老栓則用他的血治好了兒子的病(藥)。魏關心中國社會,但社會迫害他。當他不再關心中國社會的時候,周圍的人都來巴結他(孤獨的人)。《上館子》中的呂,以及《傷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為社會和自己進行了追求和奮鬥,但在停滯落後的中國社會中,他們都經歷了悲慘的命運。魯迅同情這些知識分子,就是同情中國社會,關心中華民族的命運,因為當時只有這些知識分子還在為社會進步而奮鬥。
魯迅對社會上的兩種人有著深惡痛絕的態度,那就是權貴和偽君子。《孔乙己》中的丁,《阿q正傳》中的趙爺爺,《祝福》中的陸思大師,《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偉人,都是這種厲害人物的形象。他們在當時的中國社會是有實力的,但他們並沒有真正關心別人的命運,對社會進步也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只關心自己的權力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改善。肥皂裏的四明和高裏的高都是偽君子和偽君子。他們聲稱關心社會道德,但實際上他們都是不道德的人。
魯迅的小說寫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和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從何而來?來自於他對人和人生的細致描寫,對人內心微妙心理的精辟描寫。這需要高超的藝術技巧。讀魯迅的小說,總有壹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我們總能在這樣壹個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中,註意到我們平時不會註意到的特征,感知到我們平時不會註意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於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和精辟的心理刻畫,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才具有了越久越醇厚的特點。在青春裏,我們涉世未深,沒有更多的個人生活體驗。魯迅的小說是整體進入我們的感官世界的,但我們無法充分感受到隱藏在我們感受到的人物和畫面中的內涵有多麽豐富。隨著我們社會閱歷的增加,生活閱歷的加深,這些人物和畫面的內涵會不斷從中萌芽。為了揭示不同生活場景的不同含義和不同人物的命運,魯迅小說的結構是多變的,幾乎壹種風格壹種寫法。《狂人日記》不同於《阿q正傳》,孔乙己不同於《白光》,故鄉不同於《祝福》,孤獨的人不同於《傷逝》。不僅結構風格不同,音高節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麽的簡單冰冷,而《傷逝》是那麽的曲折深刻。魯迅的小說是小說加詩,意境深沈,外冷內熱,運用民族語言的技巧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魯迅在創作《吶喊》、《仿徨》的同時,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發布於1928,後者發布於1927。如果說《吶喊》、《仿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嚴峻寫照,意在警醒沈睡的人們,那麽《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暖的回憶,是對滋養他生命的人和事的深深懷念。小時候,保姆的母親藤野先生在壹個被歧視的環境裏給了他真誠的關懷,生活坎坷、孤傲不羈的老朋友範愛農給了他充滿無限樂趣的“百草園”,還有吸引他好奇心的民間戲劇、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些,在這個險惡的世界背景下,都透露出明亮的色彩和溫暖,滋養了魯迅的壹生。這些散文集抒情、敘事、議論於壹體,時而像平靜的港灣,時而像翻滾的大海,時而像奔騰的河流,時而像蜿蜒的小溪,集中體現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與《朝花夕拾》中清晰細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詩呈現出壹種空靈奇幻的意境。它們就像壹團團的情感雲朵,在空中旋轉漂浮,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魯迅內心的苦悶幻化為夢境,幻化為超越的想象,使《野草》成為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壹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我的哲學全在《野草》裏。”魯迅內心最深處的情感體驗和最神秘的哲學感悟都是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手段傳達出來的。魯迅的藝術創造力是驚人的。
魯迅的雜文應該首先充分體現他的創造精神和創造力。“雜文”自古有之,類似的例子在外國雜文中也能找到。然而,只有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在魯迅的手裏,“雜文”文體才顯示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壹部“史詩”,既記錄了魯迅壹生的戰鬥業績,也記錄了當時中國的思想文化史。與西方文化不同,中國古代文化是由壹種宗教文化統治的,即中世紀的基督教文化。只要我們擺脫了這種宗教文化的束縛和禁錮,現代西方文化就有了發展的動力。中國古代文化是由不同的文化組成的。在幾千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各種文化相互交融。當中國的現代知識分子想要創造適應中國現代發展的新文化和新思想時,他們遇到了來自不同階級、不同人物、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式的誹謗和攻擊。魯迅雜文就是在這種無固定戰線、無固定敵人的思想文化鬥爭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開始,魯迅就開始以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論調作鬥爭,但那時他還不自覺。後來有人開始嘲笑他是“雜文家”,他也更加意識到“雜文”的力量,開始有意識地從事雜文創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能“對有害的東西立即作出反應或作出鬥爭”,從而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中開辟出新文化新思想發展的曲折道路,使之得以存在、發展和壯大。魯迅壹生寫了65,438+,如《墳》、《熱風》、《蓋華集》、《續蓋華集》、《三紀弦》、《二心集》、《南調北動員》、《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切街亭隨筆》、《切街亭隨筆二》、《切街亭隨筆終本》。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指責,有尖銳的批評,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斷的判斷,有激情的表達,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情的贊美,有筆觸,有飛字,有各種形式和變化。它徹底打破了中國古代散文“溫柔敦厚”審美風格的束縛,更加自由大膽地表達了現代人的感情和情感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更加廣闊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可否認。
魯迅晚年還完成了長篇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不拘泥於原有的故事情節,而是加入了魯迅本人的理解和想象,有的還采用了古今交融的寫作手法,讓古代人和現代人直接對話。魯迅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我們通過對真人的感受和了解,也通過對古人的感受和了解,去感受和了解壹些真人的真面目。通過《故事新編》中的小說,魯迅實際上重構了中國的文化史,揭示了中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重塑了被中國封建文人神聖化的歷史人物形象。補天可以算是中華民族的壹個“創世紀”。在魯迅看來,真正體現中華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古代的聖賢帝王,而是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女媧。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講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劇,九天之內拯救了人類,但是那些自私狹隘的人並不想繼承和發揚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來達到他們自私狹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學生暗殺,又被妻子拋棄。《鑄劍》表現了被壓迫者向壓迫者復仇的主題。《治水》和《非攻》歌頌了中國古代實踐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於和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人物。孔子、老子、莊子、伯夷、舒淇這些歷史人物,在魯迅筆下真的成了滑稽但依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魯迅的《故事新編》以荒誕的方式表現嚴肅的主題,開創了壹種全新的歷史小說寫作方式。
魯迅在思想和藝術上的創造力是驚人的。他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等方面都有自己全新的創作。這使他成為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也是世界級的文學大師。他的壹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而奮鬥的壹生。他用自己的筆維護社會正義,反抗權力,保護青年,培養新生力量。前期熱心支持青年學生的正義鬥爭,揭露了段政府鎮壓學生運動、制造“三·壹八”慘案的罪惡行徑,撰寫了《紀念君》等壹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後期反對國民黨政府對* * *生產者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壓,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民權保障聯盟,寫了《紀念遺忘》等壹系列充滿正氣和正義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奴顏婢膝。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品格。”(毛澤東:論新民主主義)
1936 65438+10月19,魯迅在上海逝世。成千上萬的普通民眾自動前來為他送行,他的靈柩上覆蓋著寫有“國魂”字樣的橫幅。
工作
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
《中國小說史略》(第壹卷)1923-1924,新潮社。
熱風(隨筆)1925,北新
流浪(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蓋華紀(隨筆)1926,北新
《蓋華紀續編(隨筆)》1927,北新。
墳墓(論文,隨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詩選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知社會。
剛集(隨筆)1928,北新
三閑集(隨筆)1932,北新
《兩顆心》(散文集)1932,何忠書店。
魯迅選集1933,天馬
與松井合著的《兩地之書》(書信集),1933,廣清書店。
偽自由圖書(隨筆)1933,廣清書店。
《魯迅雜感文選》,瞿秋白主編,1933,廣清出版社。
《南方口音與北方集會》(文集)1934,文同出版社。
1934,何忠書店的藏品。
準譚(隨筆)1934,書店。
集外,楊繼雲主編,魯迅修訂,1935,人民圖書公司。
關於外語(論文)1935,天馬
新故事(小說收藏)1936,文生。
花邊文學(隨筆)1936,蓮花書店。
切傑閣隨筆(隨筆)1936,三賢書店。
夜筆記(隨筆,後編為《齊潔婷隨筆》結尾)1937,文森特。
《頡頏亭隨筆二首》(隨筆)1937,三賢書店。
結尾切街亭隨筆(隨筆)1937,三賢書店。
《魯迅書信集》(影印)許廣平主編,1937,三賢書店。
魯迅全集(1-20卷,包括著作、譯著、古籍)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文集外集(綜合集)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中國文學史大綱(文學史)1941,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全集》補編,湯濤編,1946,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信集》,許廣平主編,1946,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日記(影印)1951,上海出版公司;打印,1959,人文
魯迅選集1952,開明。
魯迅小說1952,人文
《魯迅全集》補編,湯濤編,1952,上海出版公司。
吳遠侃《魯迅書信補》,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全集(卷1-lO)1956-1958,人文
魯迅作品選。(1-2卷)1956-1958,中青
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文學史)1958,三聯。
魯迅選集(第壹卷)1959,人文
魯迅書信(致日本友人增田)1972,人民日報。
《魯迅詩詞》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魯迅書信集(壹卷二卷1381書信除兩地之書)1976,人文。
魯迅佚文1976,解放軍報。
魯迅書信(致曹靖華)1976,上海人。
魯迅全集手稿(8封信和6本日記)1978-1980,文物。
魯迅給許廣平的信1980,河北人。
魯迅全集(卷1-16)1981,人文
魯迅全集第壹卷(熱風在墳前吶喊)
魯迅全集第二卷(流浪野草晚采花新故事)
魯迅全集第三卷(蓋華紀蓋華紀是續集)
魯迅全集第4卷(三閑兩心集南北)
魯迅全集第5卷(偽自由書準浪漫談花邊文學)
《魯迅全集》第六卷(兼及《亭集小品文引論》和《亭集小品文二集》和《亭集小品文終稿》)
魯迅全集第7卷(節選自各集)
魯迅全集第八卷(集補)
編年生活
1881年壹歲。
八月初三(公歷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紹興東長房口。本姓周,字育才,小名張壽。
1886年六歲。
當年入學,我背的是舒祖昱天先生的《劍略》。
他五六歲的時候,各宗教黨派都叫他“胡楊偉”。以小巧靈活著稱。
1888年八歲。
11月,姐姐10月去世。當她病重時,她的丈夫在房間的角落裏抽泣。母親夫人問她為什麽,回答說:“是給她的。”
大年初壹,我們家長輩聚在壹起推排九,父親伯夷也和顏在壹起。先生默默旁觀,從伯威農先生的詢問中,道:“妳想贏誰?”王先生馬上對他說:“願大家都贏。”
1892年十二歲。
第壹個月,我去了三潭映月,向壽吳京先生取經。
在學校裏,我喜歡閑時畫畫,喜歡收藏畫卷,但對《二十四孝圖》中的“老賴招待親戚”和“郭巨埋孩子”很反感。我老公姓陸,安橋頭,家住壹戶。他年輕的時候經常跟丈母娘去,在農村接觸大自然,影響很大。《社戲》裏描寫的人,都是安橋頭周圍的風景,十壹二歲的時候。我家搬到皇甫莊和小高埠。
十二月三十日,我的曾祖母戴太君去世,享年七十九歲。
1893年十三歲
三月,祖父介紹傅紅、丁友,從北京歸來。
秋天,解福公因事入獄,父親伯龔毅病重,財運下降,多年去優質店、藥店。
1896年十六歲
九月初六,父親伯夷去世,時年三十七歲。父親去世後,家裏越來越困難。
1898年18歲
3月,赴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1899年十九歲
第壹個月,我換到了江南盧氏學校附屬的路礦學校。沒有復習功課,但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放學後,我需要看新翻譯的書,尤其是好的小說,有時還會去騎馬。
1901年我二十壹歲。
12月,我從鐵道與礦業學校畢業。
1902年二十二歲。
2月,江南都督署派他去日本留學,進入東京弘文公學。我喜歡放學後看哲學和文學方面的書,尤其關註人性和國民性。
1903年二十三歲。
我在1998年為浙江潮流雜誌寫了壹篇文章。秋,譯《月界遊記》。
1904年二十四歲。
6月1日,我的祖父符節去世,享年68歲。
8月,我去仙臺讀醫學院。
1906年二十六歲。
六月回家和朱女士結婚。同月,我回到日本,在東京學習文學藝術,停止學醫。
27, 1907
那年夏天,我打算創辦壹個文學雜誌叫《新生活》,因為缺錢沒有印出來,後來給河南雜誌寫了壹篇文章。
1908年二十八歲。
當年師從章太炎先生,成為光復會成員,與二哥翻譯外國小說。
1999年二十九歲
今年印了兩卷外國小說。6月回國,在浙江兩級師範學校任生理化學教師。
1910年三十歲
四月初五,祖母蔣太君去世,享年六十九歲。
8月任紹興中學教師、監事。
1911年31歲
九月紹興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