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春秋時期是不是有郳國現在還有沒有這個姓

春秋時期是不是有郳國現在還有沒有這個姓

有,現在是倪姓。

“倪”(通郳、兒,音霓)這個姓字出現得很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記載。在殷墟武丁時期(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的蔔辭中,編號為“前七、壹六二、二”蔔骨的蔔辭中就曾多次出現“兒”字,而在編號為“後二、四、壹壹”甲骨中,則有“兒伯”二字,在其他甲骨蔔辭中則多次出現“兒人”等。這個“兒”字,被學者認為是國名、地名或人名。

學者以為,當時的“兒伯”,可能是商朝東面的壹個東夷系的部落方國的名字。商代山東地區被稱為人方,古時,人、夷同字,人方就是夷方,由於位於東土,故又稱為東夷。“兒”字據《說文解字》的訓釋,是小孩子的意思,是個象形字,象征著小孩子囪門未愈合的樣子。聯系到東夷中最大的部族的名字是“人方”,“人”與“兒”字是同壹類別的詞語,從發音上看,“夷”與“倪或郳”,讀音相通或相轉,由此可以認定“兒伯”應該是人方的壹個分支。商朝後期與東夷連綿不斷的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兩敗俱傷,《左傳》謂之“紂克東夷而隕其身”(《左傳.昭公十壹年》)。滅亡了商的新朝周,又花了三年的時間,滅國五十,壹直打到海邊,從此“諸侯鹹服宗周”(《史記.魯周公世家》)。

大概在周宣王三十年(約公元前798年)前後(又,李學勤說:第壹代國君朱友父(友父,字顏)的被封約在周平王三年,即公元前768年)邾國國君夏父(夷父顏的兒子)封自己的弟友到兒國故地(今山東滕縣東),建立了倪(小邾)國。在先秦時期以前的倪國,在古籍中書寫為“兒”,音“霓”,在出土的倪國青銅器上的銘文就是“兒”(古倪國2號墓出土4件銅鬲,口沿上銘文皆為“兒慶作秦妊羞鬲,其永寶用”)。

“兒”,至春秋戰國後期則綴加表示地名的“邑”部作“郳”,此亦是古漢字特別是姓氏沿用發展進程中的歷史階段現象。從古文字演變及其含義分析,邾、郳均為國名,春秋戰國時期,不少國名都邑名往往在本字右旁加“邑”符,以突出其地理概念。古時流行以國名或邑名冠為姓氏風氣,凡以國、以邑為其姓者,必待其國、其邑而後有其姓。至於“倪”字,則晚於郳,雖然音同,但已淡化地理概念,而專註於姓氏,這就是古時“去邑為氏”之通則。

“倪”字出現在東漢時期。西漢未年,山東東部、江蘇北部壹帶發生赤眉軍起義,並攻入長安。後因糧草饑荒退出長安,準備東撤時遭到劉秀的圍擊,赤眉起義失敗。兒宏在這次對赤眉征戰中有功於東漢王朝。光武帝給以加官封賞,並賜“倪”字,傳至於今

倪國燦爛輝煌

據《元和姓纂》、《通誌氏族略》、《文獻通考封建考》、《古今姓氏書辯證》、《路史國名紀》、《萬姓統譜》等古籍均有大致相同的考證,即倪姓、邾姓、顏姓皆源自曹姓。王獻唐先生認為:三邾居地土著居民為夷人。夷族,是古史中黃帝壹族,自西往東,驅逐炎帝壹族的後裔。相傳黃帝的長子昌意的孫子是帝顓頊,顓頊20歲時,便繼承少昊的帝位,成為東夷部落的首領,建都窮桑(今山東曲阜壹帶),因此又號窮桑氏。顓頊高陽氏曾傳位20代,統治中原350年。顓頊崩後,被尊為中國上古五帝之壹(事見《帝王世紀》、《皇覽》、《山海經》、《春秋命歷序》諸書)。顓頊玄孫陸終第五子曰安(即晏安、曹安)。晏安曾在中原華夏民族的虞舜王朝任職,因輔佐舜帝有功,被舜帝(舜帝約公元前2255年<丙戌>至前2206年<癸酉>在位)封於曹地,建立曹國,賜姓曹。據專家研究,晏安最初所封曹地,正在以盛產紅棗聞名於世的今陜西省靈寶縣東曹陽。大約到夏代,曹人因受到夏朝的征討,被迫東遷到今河南滑縣南的古曹城;到商代,更東遷國於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即西周曹國之地。幾經遷徙,大約在商末滅國。武王克商後,周王找到與東夷有血統關系的古曹國遺族,晏安的後裔第27代孫曹挾,把他封到邾(今山東鄒縣),以繼顓頊、晏安的香火。這也正是周王朝“封建親戚,以屏周室”政策的結果。邾國歷七世而至夷父顏(即邾武公),夷父生前及死後,郳、濫相繼從邾分出(即史家所稱“邾分三國”)。春秋時期邾、郳、濫號為三國,但溯及血緣關系,當為曹姓同宗。

郳原本只是邾友的壹個封邑,但後來卻逐漸發展並從邾國獨立出來,成為壹個新的小邦國。它既是邾國的支裔和附庸,但同時也是魯國的附庸。邾友的封國,最初並未有國名,但時人及後代史家認為此邾已非舊邾,且由舊邾所衍生,故加小以為別,稱做小邾國,又因國都為古郳國故地,時人或又仍舊稱為郳國,也寫作倪國。王獻唐先生在《春秋邾分三國考》中指出:“小邾壹稱,亦非國名之正。立國不自稱小,鄰邦亦不能以小呼之。時人以非舊邾,而原出於邾,於邾上加小為別。習俗相沿,史家因之,遂號小邾,小邾非其正名也。即非正名,又無定名,故在受爵以後,春秋或仍稱郳。”

倪(小邾)國雖以邾友開國,但奉友父為始祖。據記載,友父生二子,後分為兩支:長子繼位為倪(小邾)國君;次子邾爽,到魯國任下大夫的官職。邾爽後裔,以祖父友的字顏為氏,稱顏氏,此即後世中國顏氏的由來。邾友所建小邾子國,因在古兒國故地,後世的君主以國為姓,稱郳氏,此即後世中國倪姓的由來。 2002年6月,滕州山亭郳國君主墓葬壹號墓出土的四件青銅器上銘文為“邾友父”,二、三號墓出土的青銅器則皆銘為“兒慶”就是例證。

傳到郳慶的孫子郳黎來時,因多次朝見魯國,又數次跟從齊桓公勤王有功,郳國遂得到各華夏大國的承認,並正式被周王室封為子爵,成為與其母邦邾國平起平坐的國家。但事實上,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郳國的勢力都要遠弱於邾國。大約在戰國中期同邾國壹起被楚所滅。或如何光嶽《楚滅國考》載:郳(小邾)國亡國時間,大約是楚取徐州的同年--公元前261年,為楚考烈王所滅。郳國自邾友起,傳至子郳慶、重孫郳黎來,黎來之孫為郳穆公,郳穆公之孫為郳惠公。郳惠公之後再傳6世,***傳14代,存國時間約為538年(約前798年—約前261年)。

倪城三易其址

兒(郳)地,即郳國都邑的確切地望,史學界歷來說法不壹,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①在今滕州城東數裏。②在滕縣昌慮故址東北。③在丞縣境或今棗莊市西北。

1、滕州城東說。據萬歷年間《滕縣誌》載:“在縣東壹裏,梁水繞,周八裏”。《古今圖書集成》之《名勝誌》雲:“城東六裏有郳城”。高士崎《春秋地理考略》、王掞等《春秋傳說匯纂》、顧祖禹《讀史方輿論紀要》等主張郳城在滕縣城東六裏。《兗州府誌》則認為郳城在滕縣城東壹裏。現城東荊水(古梁水)東有土城村(現稱邾城街),其東北數裏有“前梁村”,荊水沿村東北折西曲繞而南,自然形成河圍三面,村居其中,岸邊因河水沖刷而形成斷壁高出河床五六米,土層中含有陶器殘片、繩紋,可辨器形有鬲足、鼎足等,但未見城墻殘垣之跡痕。雖有文字記載,但無遺跡可考,至今未有定論。

2、滕縣昌慮故址東北說。《春秋 莊公五年》杜預註:“東海昌慮縣東北有郳城”。昌慮城在今滕州市東南60裏,即今滕州羊莊鎮境內,為三邾之壹的濫邑所在地。昌慮為漢時所設縣,轄於東海郡,後漢、晉因之,隋開皇六年曾於此處置滕縣,後廢。今山亭東江村恰位於昌慮故城東北,不但發掘出郳國公室墓葬,而且還鉆探到壹段古城墻遺址。經過試掘後對夯層、夯窩、夯土包含物以及文化堆積進行綜合分析,可以確認城墻構築於西周晚朝或春秋早期。此城應即杜預所說的郳城。

3、郳城在丞縣或棗莊西北說。宋代羅沁《路史 國名總二》“兒”條雲:“今丞縣。滕縣南有郳故城。”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卷十五載:“郳城在丞縣,土人曰小灰城,小邾之訛也。”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實》卷壹說:“今兗州府滕縣、嶧縣並有郳城。……則在嶧者為近”。《嶧縣誌雜記》記載:“邑治北西暨村,土臺高數尺,方廣數十畝,居人呼為盟臺,……其旁有舊城基,即郳城,小邾之都也”。《嶧縣誌世家》載:“考嶧東北境為鄫,西北境為郳”。經實地考察,現棗莊市西北約二十公裏西暨鎮東有壹高臺地,當地村民俗稱“梁王城”,臺地的斷壁和地面上散見大量陶片,可辨器形有豆、罐、鬲足、簡瓦等;土層中含有陶片、獸骨、紅繞土和灰坑等。該遺址北距東江約10公裏,西稍偏南距濫邑故址約11公裏,恰又處於郳國都邑所治。另外,《嶧縣誌》卷首《嶧境輿地全圖》,在西暨稍東位置明確標有“郳黎來城”,且縣誌曾收錄唐馬君碑(公元679年)載,與夫人“合窆於相宅東北二裏郳犁城東”。據此可知,在唐代初期,西暨梁王城壹帶稱作郳犁城。

縱觀上述三址,學術界有的認為東江為郳城遺址,有的認為西暨為郳城遺址,有的則認為東江為小邾國早期遺址,後來遷都於西暨郳城(郳犁頭城)。本人認為,這三處遺址均為兒(郳)國故址,且滕縣東古梁水畔的倪城可能更早,東江次之,最後又遷都於西暨,其依據為:

學術界普遍認為“兒”在殷商之際就已存在(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又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專治甲骨之學的孫亞冰博士所撰《淺論殷墟蔔辭中所見東方和南方方國》考證,兒在商時其地望應在今曲阜附近。據考證,今滕州壹帶及其以西不遠,夏商時期約有薛、邳、眉(微)、滕、兒褚國族,其中,邳在今滕州城東南,薛在正南,眉(微)在西南,滕在正西,邾則在今滕州西北60公裏的濟寧南約10公裏的“劉林遺址”(清代的濟寧州邾瑕鄉),這幾個方國均在微山湖畔,由此可推斷,古兒國在邾友分封之前就已存在,其地望當在今滕縣城東古梁水旁,況且在80年代初,在梁水旁的滕縣後荊溝遺址曾出土青銅器壹批,這充分說明商周時期此地存在古遺址,只是由於年代久遠,加上荊河(梁水)多次因洪災改道,遺跡不復存在無跡可考而已。東江郳城應是邾友分封後在古兒地疆城之新建都城。約在公元前807年左右,叔術來濫建立濫國,位於今滕州東南六十裏羊莊鎮土城村(土、邾壹音之轉)。而夏父之弟友父,則可能選擇了離濫國東北約30裏的東江建立郳城。壹則此地遠離邾國都城,二則原兒城(梁水東)水患嚴重,三則離叔術所建濫國較近,比較安全(叔術因讓位於夏父而被稱為賢人)。據考古確認此地應為春秋早期都城,從而推斷東江郳城為倪(小邾)國所建早期之都城。按照李錦山先生考證,東江郳城廢棄的時間,大概在魯莊公十五年(前679年)。“秋,宋人、齊人、邾人伐郳”,東江郳城國破城廢,南遷10公裏於今西暨附近,即後人所稱“郳犁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