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這也是為什麽菖蒲在古代文人圈子裏能夠那麽受推崇的原因之壹。
古代燈光昏暗,而且文人又經常伏案讀書寫字,對於眼睛的使用自然是非常大。
但古人非常聰明,經常會從大自然裏尋找到壹些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菖蒲在無意中被發現葉上的凝露可以用來潤澤雙目。
於是乎在書齋中陳設的菖蒲盆又多了壹個功能。
李時珍《本草綱目》即言:“柏葉上露,菖蒲上露,並能明目,旦旦洗之。”
所以古人相信,每天清晨,用柏樹葉或者菖蒲葉上夜間凝結的露水擦洗雙眼,能夠保持眼部的 健康 ,讓目力明亮。
但是,柏樹上的夜露可不那麽容易采集,並且要栽種柏樹也並不是那麽方便。
反之,菖蒲就不壹樣了,可以栽種在小盆裏,養護在書齋中。
不但有觀賞性,而且還可以提取潤眼的“護眼液”。
所以,壹傳十十傳百的就在文人圈子裏形成了壹種風尚。
對於文人來說,菖蒲有其獨特的性格,有壹種不染汙泥的高潔,因為只要清水就可以把菖蒲種好。
再加上與石頭的搭配正好也迎合了文人好石的壹種風氣,這種在宋代所形成的壹種雅好,壹直流傳至今。
這種幹凈的狀態不僅雅觀,而且特別適合擺放在室內,尤其適合滿是書卷、文房、雅器的書齋。
陸遊曾如此描述隱居生活的悠閑平靜:“寒泉自換菖蒲水,活火閑煎橄欖茶。自是閑人足閑趣,本無心學野僧家。”(《夏初湖村雜題》)詩人親自為蒲石盆更換新汲的泉水,然後烹茶品茗,並自嘲說,這真是典型的“閑人”才會享受的“閑趣”。
傳統書房中的各種設計總是能夠兼及多種功能,比如壹向提倡文人在侍養花木、為盆景換水、焚香、煎茶、磨墨等細節上親力親為。
這也是古代文人的聰明之處,文人伏案過程中不時穿插不太消耗體力的勞作,以活動筋骨,放松心神,緩解目力,鍛煉手腳的靈活性,是非常有益的 養生 安排。
當然,這也有文人獨特的壹些審美和對於長物的喜好而延伸出來的壹些嗜好。
這些親手進行的日常操持都需要人付出勤謹與耐心,因此,也被認為能夠怡養性情。
當菖蒲種植流行起來之後,人們發現菖蒲葉總能在晚上凝結水氣,並且還形成層露珠,在無意中潤眼,竟然還有醒目功效,其價值就更加不同了。
宋代僧人惠明的壹首《詠菖蒲》便感嘆:“根下塵泥壹點無,性便泉石愛情孤。當時不惹湘江恨,葉葉如何有淚珠?”
中醫又認為菖蒲葉上的露水具有明目的功能,到明代,以菖蒲露擦拭雙目來“潤眼”(《遵生八箋》)便成了文人普遍采納的保養項目之壹。
雖然效果是不是真的有,但古籍記載是這樣,也就流傳下來了。
當然,時至今日,我們也並不需要菖蒲葉上的露珠來潤目,眼藥水也許效果更好。
但菖蒲作為文房的雅玩之壹,熱度也是壹直沒有減退,依然是很多人文房或者茶室的擺設之壹。
當然隨著現在的環境不同,大多數書房或者茶室都是室內的封閉環境,菖蒲也變得越來越難伺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