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楊戩簡介
楊戩也被人們稱為"二郎神",中國神話傳說中壹個重要人物。人神混血,力大無窮,法術無邊,撒豆成兵,通曉七十三般變化,額頂生神眼(不知是激光發射器還是與照妖鏡壹個功能)手持二萬五千二百斤的三尖兩刃戟[三尖兩刃槍](僅次於韋馱尊天菩薩的降魔杵八萬四千斤)為女媧補天的五彩石煉成,兼有召喚獸哮天神犬。楊戩的傳說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封神演義》,在這部包含道,截,佛,人界的巨著中,楊戩師出名門昆侖派十二上仙之壹玉鼎真人門下,從魔家四將兵圍西其城壹役中首次出場就牢牢占據了姜尚麾下第壹戰將的位置,無論是他之前的哪咤,還是他之後的黃天化,都不能和他相比.在《封神演義》裏,楊戩初出場,扇雲冠,水合服,腰束絲絳,腳登麻鞋,壹副道士打扮,拜見壹番便請姜子牙把免戰牌摘了,“若不見戰,焉能隨機應變?”說得極度自信卻不顯半分驕狂,實是千年不遇的壹個人物。待得他用智除了花貂,哪咤大吃壹驚,他也未有半點吹噓,“妳我道門徒弟,各有玄妙不同!”給哪咤留足了面子。楊戩不單是個謙卑之人,還是個良善之人,楊戩戰周信的時候,心內擔憂的是城中百姓恐遭屠戮,便速戰速決,用哮天犬解決了周信。在《封神演義》裏,楊戩就是壹個完人,或者說就是壹個真神! 楊戩作為我國神話中第壹得力之戰神,敗過的次數極度有限,壹次是用胳膊去迎余化的化血神刀,想看看刀上有沒有毒,這次敗的絲毫不丟人,另壹次是被三霄娘娘用混元金鬥捉入天河陣,要知道文殊、普賢、慈航等十二真人都被拿住,最後是元始天尊和老子出面才擺平,這次敗的也不丟人。 除卻這兩次危難,楊戩基本上是壹個力挽狂瀾的人,屢屢在危難之中獨撐大局,被姜子牙評為“智勇雙全,功高千古!”但這楊戩卻不得其用,始終是壹個督糧官,可能是姜子牙的軍糧太重要了,重要的寧可全軍被圍困,也要楊戩去督糧。我小時候經常想,如果姜子牙要楊戩做先鋒,恐怕是壹路凱歌,根本輪不到哪咤、雷震子等人表現。即便瘟神呂嶽把西岐全城人都放倒的時候,能走的只剩楊戩和哪咤的時候,哪咤壹陣著慌,“人馬殺來,妳我二人如何抵擋?”楊戩卻鎮靜異常:“吾自有退兵之策!”用撒豆成兵之術嚇退了鄭倫,頗有銀鞍照白馬的子龍之風。運糧官還有兩個人,壹個是土行孫,另壹個就是鄭倫,這三個人均是奇異之士,卻久不得戰陣,只能在運糧的空閑時間幫忙打兩仗。想到這,頗有些覺得楊戩和趙雲的寂寞很相似,趙雲也是不受重用,也許是另壹種重用,主要是保護家小、斷後之類的雜務。在截教十絕陣壹役中楊戩探陣全身而退,來去自如,何等瀟灑。而與其師同級的赤松子,廣成子卻險些陷於風吼陣中,楊戩的絕技叫“九轉玄功”,類似金剛不壞體神功,刀槍不入百毒不侵,且可元神出竅。楊戩仗此技挫敗了聞太師手中近呼無敵的雌雄雙蛟金鞭。在楊戩在梅山七妖壹役中連斬數妖,最後與其老大白猿精(是此妖曾壹舉格殺周朝大將也是楊戩親密戰友楊坤)大戰幾百回合。這也是開戰以來楊戩遇到的唯壹壹個旗鼓相當的對手。最後當然楊戩技高壹籌擒敵酋而全身退(白猿精被菩提用江山社稷圖誘化原型,後化為石,就是壹千五百年後的孫悟空,這和梅山六聖叫悟空二哥吻合,大哥改為收服他們的楊戩。) 其實關於二郎還有些有趣的東西淹沒了,比如他的寵物--人人都知道他的哮天犬,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有壹只鷹吧?實際上,二郎壹出現,應該是"左牽黃右擎蒼,千騎卷平崗"的架鷹縱犬的形象,這在《西遊記》中就有提及。而同時,從詩中看,他還精通暗器--"腰挎彈弓新月樣",這個彈弓在《封神演義》中好象也出現過。 楊戩最威風的時候大概就是被鄧嬋玉打了兩石,雖是挨打,卻是火星迸出,只當不知,仍是緊追不舍。他是有玄功護體,和孫悟空壹樣,也是個鋼鐵戰士。 《西遊記》中的二郎神,“相貌果是清奇,打扮得又秀氣。真個是:儀容清俊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壹領淡鵝黃。縷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西遊記》第六回)“他昔日曾力誅六怪,又有梅山兄弟與帳前壹千二百草頭神,神通廣大,有七十二變化,”那“梅山六兄弟——乃康、張、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將軍;這“郭申直健”,是隱含著“郭牙值”之名的。二郎神與孫悟空鬥戰時,“抖撒神威,搖身壹變,變得身高萬丈,兩只手,舉著三尖兩刃神鋒,好便似華山頂上之峰,青臉獠牙,朱紅頭發”,又放出“細犬”,照孫悟空腿肚子上咬了壹口,又扯了壹跌,乘機擒住了孫悟空。(《西遊記》第六回)後來在取經路上,孫悟空等追趕偷竊祭賽國金光寺塔上舍利寶貝的九頭蟲怪,遇上打獵歸來的二郎神及梅山六兄弟。二郎神不計前隙,幫助皈佛取經的孫悟空,“即取金弓,安上銀彈,扯滿弓,往上就打”,又放出細犬,“躥上去,汪的壹口,把(九頭蟲的)頭血淋淋咬將下來。那怪物負痛逃生而去”(《西遊記》第六十三回)。這小說中的二郎神雖然姓楊,但形貌、彈弓、三尖兩刃刀、鷹犬乃至結義弟兄(梅山七聖),都仿佛是二郎神趙昱的。這就明自地顯示出小說《西遊記》與元明戲曲中二郎神傳說之間的密切關系。 在《西遊記》中,二郎神是玉帝“令甥”、“楊君之子”。究其來歷,除“劈山救母”的傳說外,還有另壹條可供追尋的線索,那就是明代嘉靖年間的《清源妙道顯聖真君壹丁真人護國佑民忠孝二郎寶卷》(以下簡稱為二郎寶卷)和《消釋真空寶卷》。前者,劉蔭柏有《<西遊記>與元明清寶卷》壹文(見《文獻》198了年第3期)論之甚詳;後者,有胡適《跋消釋真空卷》壹文(見《胡適古典文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介述頗細。《二郎寶卷》分上、下兩卷,每卷結尾處都署:“大明嘉靖歲次壬戌三十四年九月朔旦日敬造”。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5年,早於今存《西遊記》最早刊行時間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若依吳承恩晚年家居時(公元1568年離長興丞職位以後)作《西遊記》的通常說法,《二郎寶卷》則寫成於《西遊記》成書之前。即使按照吳承恩青壯年時(嘉靖二十壹年,公元1542年)“正在撰寫《西遊記》或者已經完成初稿”的說法(見蘇興《吳承恩年譜》),《二郎寶卷》的作者也不大可能在十來年後就能看到《西遊記》的初稿並據以改寫成《二郎寶卷》。因此,《二郎寶卷》或者其據以進行創作的二郎神民間傳說對吳承恩《西遊記》中二郎神的描繪產生過影響,是極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