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筆記:古文選(壹)魏晉南北朝壹

筆記:古文選(壹)魏晉南北朝壹

魏晉南北朝部分四大模塊:

壹、魏(建安時期):三朝(曹操、曹丕、曹植)、王璨

二、晉:西晉:李密、左思、葛洪;東晉:陶淵明、謝靈運

三、南北朝:鮑照、姜淹、謝眺、丘遲、孔稚珪

四、故事與民歌:幹寶、劉義慶、民歌

1、《短歌行》

1、曹操,字孟德,東漢時期政治家,北方的實際統治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曹操詩今存20余首,全用樂府舊題。有《魏武帝集》。

2、詩歌特點:詩篇繼承了漢樂府“緣事而發”的傳統,反映動亂現實,抒發個人抱負,激昂慷慨,蒼涼悲壯。

3、《短歌行》是樂府舊題。長歌、短歌是指歌曲長短而言。行:古代歌曲的壹種體裁,這大約是用於宴會的歌詞。

思想內容:

(1)思想主題是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安定天下

(2)全詩總體格調昂揚慷慨,反映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

藝術特色:

1、比興手法。“月明星稀”四句,用烏鵲南飛喻賢者奔走四方,以繞樹而飛說明“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從”,月夜景物與詩人感受、作品主題融合。

2、典故的運用。

(1)用周公自比屬於事典(故事),含蓄明誌,切合詩人的特殊身份。;

(2)引用《詩經》成句屬於語典(引用有出處的詞語),莊重,古樸,造語典雅。

2、王粲《七哀詩》(西京亂無象)

1、王粲,字仲宣,在建安七子成就最高,被劉勰稱之為“七子之冠冕”;

2、風格:王粲親歷亂離,所作詩賦能反映當時現實情調悲哀。

3、作品《七哀詩》和抒情小賦《登樓賦》等,有《王粲集》。

寫作背景:該詩作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當時董卓部下(李榷,郭汜)在長安作亂,大肆燒殺搶掠,王燦只好到荊州避難,寫下了這篇紀實之作。

思想內容:用白描手法描繪了東漢末年軍閥混亂,百姓遭殃的慘象,表達了對百姓所受苦難的同情,以及思得明君以治亂世的強烈願望。

分析“饑婦棄子”描寫的深刻意義

對這人間悲劇的壹幕描繪非常突出,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詩人截取這樣壹個典型的生活畫面,通過展現母親遺棄親子的反常現象,反映時代動亂對人們心靈的扭曲,既表達了對百姓的深切同情,也隱含對制造動亂者的譴責。

領會末四句用典表達的思想感情

1、“南登霸陵岸”中“霸淩”為漢文帝陵墓所在,表達向往韓初“文景之治”。

2、“悟彼下泉人”意為領悟到《下泉》詩作者思念英明君主治理天下的心情。

“下泉”是《詩經.曹風》中名篇,《毛詩序》認為此詩主旨是“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賢伯也”

3、王粲《登樓賦》

文學常識:

這是壹篇抒情小賦,從賦中所寫地理環境看,王粲登樓的,是麥城城樓。

寫作背景:

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進行官渡之戰,曹操在勝利之後逐步統壹了北方,而荊州的劉表不思進取,無所作為,不能任用避亂荊州的海內俊士。

思想內容:

在失意的情況下登樓抒懷,傾吐了故鄉之思,懷才不遇、宏圖難展的苦悶。

藝術特色:

1、真切動人的直接抒情。該篇以壹“憂”字奠定全篇情感基調,全文情景相生,引發故鄉之思;借景抒情,暮色蒼茫,征夫不息,悲涼寂寞之感油然而生。

2、運用典故。不管聖人還是普通人,不論遭遇的窮達,懷鄉之情是***同的,強化了思鄉的情懷。典故上如“匏瓜徒懸”、“井渫莫食”,表達了不得任用的擔心。

3、措辭洗練,音節和諧,也體現了魏晉抒情小賦的特色。

4、曹丕《燕歌行》

文學常識:

1、曹丕,字子恒,曹操,次子。

2、成就有《魏文帝集》;

《典論.論文》是今存壹篇首開文學批評風氣的重要論文。《燕歌行》是現存第壹首完整的七言詩,是樂府舊題。

3、本詩寫壹個女子對遠方丈夫深切的懷念。

女子形象和藝術特色:

1、塑造女子形象:塑造了壹個獨守空閨,深切思念遠方丈夫的女子形象。

2、有女子外貌和行為的描寫。如淚下沾襟的悲切,百無聊賴的彈琴低唱,也刻畫了孤單寂寞的心態和因丈夫不歸而忐忑不安的疑慮;

3、景物描寫:“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有秋風霜露,草木搖落等秋季景物的烘托,還有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寄托。

4、多種藝術手法的運用,使全詩情感表達曲折,委婉,深沈動人,句句押韻。

5、曹植《贈白馬王彪》

1、曹植,字子健,曹操第三子。世稱陳思王。建安時期的代表作家,對五言詩的發展很有影響,有《曹子建集》

2、他的生活和創作以曹丕稱帝為界,分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誌得意滿,作品情調昂揚,多抒發建功立業的壯誌;後期:作品多抒發抱負不得施展的激憤心情。

《贈白馬王彪》和《洛神賦》均是後期作品。

本文寫作背景:

黃初四年,曹植、曹彰、曹彪赴京師“會氣節”,結果曹彰暴死,曹植、曹彪返回封地,被強迫分道而行。臨別之際,曹植憤而成篇。

曹丕稱帝後對待兄弟十分嚴酷,如不許拘留京師,不許互通音問、派監國使者監視壹舉壹動,不停更換封地、經常令其遷徙等。

思想感情:

1、失蹤的悲憤不僅源於眼前之事,更是平時屈辱難堪處境的不平之鳴。

2、書寫與兄弟生離死別的悲情和對受到朝廷猜忌壓迫的強烈怨憤之情。

結構內容(以理解為主):

全詩由七章組成。

壹、離開洛陽時的眷戀和感傷,兄弟之間的生離死別

二、寫路途險阻難行,表達對前途的憂慮

三、痛斥撥弄是非離間骨肉的小人,隱含對任用小人的皇帝的不滿

四、寫荒原蕭瑟的秋景,烘托內心的孤苦與淒涼

五、寫對曹彰的哀悼之情和自己的憂傷之嗟

六、寫與白馬王曹彪的惜別之情

七、既感嘆天命可疑,人生無常的現實,又祝願彼此保重,未來能***享天年。

全詩寫的聲淚俱下,如泣如訴,盡情表達了曲折復雜的感情。

藝術特色

1、這首詩以紀行為線索,將敘事、寫景、抒情融為壹體,壹是敘事,二四寫景,三五六七抒情,將心中復雜的感情抒發出來,哀婉動人。

2、采取了轆轤體形式。

①全詩七章,除第壹章外,其他章節,前章末句與後章首句互相勾連,使各章蟬聯相承。

②采用了不少問答句式,壹問壹答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又能使感情深化,各章之間緊密相連,壹氣呵成,流轉自如,使感情的表達更加暢達而強烈。

轆轤體形式

(其二)太谷何廖廓……我馬玄以黃。

(其三)玄黃猶能進……攬轡止踟躕。

(其四)踟躕亦何留?……撫心常太息。

(其五)太息將何為?……咄喈令心悲。

(其六)心悲動我神……能不懷辛苦?

(其七)辛苦何慮思……援筆從此辭。

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1、第二、四章以寫景為主,用景物描寫渲染悲涼氣氛。

目之所見、耳之所聞與心中之情融合,表達兄弟離別的悲痛。

2、第三、五、六、七章以抒情為主,直抒胸臆、景物烘托、比喻象征多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將心中復雜的感情抒發出來,哀婉動人。

重要語句

1、“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孤魂”指曹彰。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句中直接來源於曹植《贈白馬王彪》的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3、“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年在桑榆間”指人在老年。

4、“玄黃猶能進,我思郁以紆”這裏的“玄黃”指馬病。

5“鴟梟”“豺狼”“蒼蠅”

“鴟梟”比喻險惡的小人;“豺狼”比喻兇狠的小人;“蒼蠅”比喻顛倒黑白的小人。

6、《洛神賦》(井序)

文體:《洛神賦》是著名的抒情小賦。

思想內容:

1、作者借神話傳說中的宓妃,展開美麗的想象,刻畫洛神美麗,熱情天真多情的性格。

2、她大膽追求,終因人神相隔,不能與傾慕之人結合,留下了無限悵惘。這是壹個人神相戀終於幻滅的故事。

3、作者當時遭受猜忌的處境和倍感壓抑的心情,洛神可能就是作者所追慕的美好社會和人生理想的化身。

藝術特色

1、

①多方面展示了洛神外表與內在的美,塑造了壹個形神兼備的具有古典美的美女典型。

②既有對洛神容貌、服飾、姿態、風度等的細致鋪寫,更有對其熱情、大膽、天真天性的形象刻畫,還有對其哀怨憂傷的內心活動的深入表現。

2、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用神話傳說作象征寄托,想象奇特,意象奇詭,辭藻艷麗,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原文精選:

1、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體態優美

2、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光煥發

3、肩若削成,腰如約素……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輔靨承權。——容貌美好

4、瓖姿艷逸,儀靜體閑。——姿態美好

5、奇服曠世,骨像應圖,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服飾華美

7、李密《陳情表》

文學常識:

1、李密:由蜀漢入西晉,代表作是《陳情表》。

2、性格:為人剛正,有才辯論,以文學著稱。

寫作背景:

這是李密向晉武帝所上的表文。

司馬氏在取代曹魏政權的過程中大肆殺戮,加之中原大族向來輕視南方士人,因此李密有所顧慮,心存觀望,力求暫緩赴任。

原文內容:

第壹段說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不能分離之情。第二段陳說朝廷征召催逼,自己陷於進退兩難的處境。

第三段申訴不能應召的原因只是為盡孝道。

第四段表達對晉朝的敬忠報國之心。

思想內容:《陳情表》著重敘述自己家門不幸,與祖母相依為命情形,說明自己難以應召。

藝術特色

1、情感

直抒真情,言辭懇切,委婉得體,悲惻動人。

壹二段重在寫情,三四段重在說理,忠孝可以兩全,合情合理,令人感動。

2、語言

語言形象生動,遣詞造句也極為謹慎,委婉十分得體,符合陳情時的身份和情境。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急於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

8、左思《詠史》(弱冠弄柔翰 )

文學常識:

1、左思,字太沖,出身卑寒。現存的十四首詩,主要內容是揭示門閥制度的不合理,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

2風格:詩風豪放剛健,語言簡勁質樸。

3、作品:《三都賦》(洛陽紙貴),有《左太沖集》。

思想內容:

“弱冠弄柔翰”壹首是《詠史》八首的序詩,訴述自己的傑出才華和政治抱負,其才華表現在能文能武,既博覽群書、善於寫作又熟讀兵書,精通軍事,足以在關鍵時刻解救國家危難,多方面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是自我形象的充分展示。

9、左思《詠史》(郁郁澗底松)

思想內容:(名為詠史,實為詠懷)

揭露了門閥制度下平庸世家子弟竊據高位,英俊寒門士子屈居下僚的不合理現象,是受壓抑者的不平之鳴,並揭示引起不合理現象的根源就是門閥制度。

詩歌結構

全詩分三層:

①開頭四句以反常的自然現象為喻,對照鮮明強烈;

②中間四句從自然現象轉向社會現實,點明了前四句的意義;

③最後四句用具體的史實作證說明不合理現象的根源就是門閥制度。

藝術特色

第壹層對比:采用比興手法;

第二層對比:由自然轉到社會;

第三層對比:是第二層對比的具體化,揭示了歷史的真實,表達了強烈的憤滿與不平。

分析“地勢使之然,由來非壹朝”兩句的表達作用

從自然現象轉向社會現實,點名了前四句的寓意(主題思想),揭露門閥制度下,平庸的世家子弟竊據高位,寒門子弟屈居下僚的不合理現象。

分析詩中所用的史實。

①“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西漢金日磾與張湯兩大家族的子孫,憑借祖先功業,世代都做大官。(“七葉”指七代)

②“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漢武帝時的馮唐才能出眾,但直到頭發白也不被皇帝重用。

③以具體史實為例,說明不合理現象的根源就是門閥制度。

10、葛洪《畫工棄市》

文學常識

1、葛洪:今江蘇人,號抱樸子。

2、經歷:家貧好學,博覽群書,後好神仙煉丹之術,晚年辭官隱居。

3、作品著有《西京雜記》、《抱樸子》、《神仙傳》等。

本文選自葛洪的《西京雜記》,棄市指斬首。元帝指漢元帝。王嬙指王昭君。

王昭君事見於漢代史書,但無畫工作梗之事。本文提出畫工作祟的說法。

思想內容:

1、揭示了昭君悲劇命運的根由是帝王的專制;

2、表現了昭君自信、正直、不肯屈服的個性,她具有獨立自尊的人格,這對後來以王昭君為題材的各類作品有很大的影響。

藝術特色:

1、結構上以畫工貫穿全文。從畫工為宮女畫像寫起,引出畫工索賄,為昭君未得寵幸埋下伏筆,於是元帝追查此事,導致畫工棄市。

2、故事的起因、發展、結局寫得清清楚楚,波瀾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