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段
“若用毒藥療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淌,以吐下藥;鬼疰、蠱毒以毒藥;癰腫瘡瘤以瘡藥;風濕以風濕藥。各隨其所宜。”
這裏是壹個用藥的基本法則,都是很淺顯的道理,臨床當中會考慮更多因素。
之前,我們講到了藥有不同的劑型,宜水煎、宜煎膏、宜制丸、宜酒制、宜為散劑等。劑型的選擇是直接影響藥物的最終療效的。
用藥的原則那更是關呼療效的最直接因素。
這部分內容從事醫藥工作的人會理解更深
今天我剛好以本經為基礎簡單講講,順便再給大家講講正確的煎藥、服藥方法。
藥的毒性觀、毒藥前邊給大家講過了,大家可以看看前邊的講義。
我們來看,第壹句“若用毒藥療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
”字面意思非常直白,如果用有毒的藥治病,最初劑量宜小,如黍粟大就可以了,病情好轉了就要及時停藥,不必服完,若病情沒有好轉,那就加倍劑量再服。若病還沒有好轉。若病還不見好轉,那就在增大劑量,直到病愈為止。
這裏有個小文化? 黍粟? 古人黍、粟 是兩種谷物? 有誰知道是哪兩種的?
粟米,估計很多都會宣傳它是來自國外的、能夠治病。
有興趣就簡單把粟米給普及壹下。? 現在很多都宣傳粟米好,來自秘魯高原,擁有神奇的療效。 網上也有各種吃了粟米以後治病的案例。?
大家不要相信這樣的神藥存在,粟(藜)米就是普通的雜糧,大家不要被洋背景、神奇療效給欺騙了。 浪費了錢財,耽誤了病情。
當作雜糧吃不錯,但是指望治病就算了? 參考前幾年的東革阿裏、瑪咖、近年的黑枸杞
回到經文吧
這段經文講了壹個用藥的基本原則,概況起來就是大家常說的“毒藥治病,中病即止”
下壹段,“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淌,以吐下藥;鬼疰、蠱毒以毒藥;癰腫瘡瘤以瘡藥;風濕以風濕藥。各隨其所宜。”
字面意思都比較好理解
藥有藥有寒、熱、溫、涼,這是藥的四氣。
相似的描述,《內經》裏也有,比如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
這些都是很樸素的道理。
群友:?請教老師黍是什麽?
先生:中醫講辨證施藥,其起點就走這裏可見壹斑
先生答:黍是五谷的壹種,和高粱長得比較像,有人說他就是高粱?
經常有人講“五谷不分”? 但是的確現代人能把五谷分清楚的是非常少的了?
再講兩個術語? 鬼疰 蠱毒。
看著嚇人,但很多典籍裏都有這個描述。
先說讀音估計很多打不出來
回到鬼疰上? 第二個字讀zhu 四聲
核實壹下吧? 手機上打字都不好找到
從音上就知道,生了病就像身上有鬼住著
壹種說法是肺結核(教科書裏邊的觀點),壹種說法是身體流膿
這裏講的鬼疰? 我個人查證的結果認為就是 流膿 到處流膿的疾病? 這種疾病多采用有毒的丹藥去治療 比較符合這裏的描述
肺結核就是肺癆,西醫借助顯微鏡的發展找到的致病是由於結核桿菌引起的。
古人看不見,但是知道得這個病有傳染性,死了的人還會傳染給活人,所以認為是由於存在癆蟲這樣的東西 所以也需要用毒藥殺死癆蟲?
從這個點上,大家也能看出中西醫學的理論各自的出發點
所以我的觀點還是,其他學科的發展,帶給我們的方便還是該去借鑒。
群友:先生,請問肺癆在古時候是不是治不好啊?
先生答:是啊,現在也是難題。
雖然是難題,但現在基本上預後都比較好了。
我們繼續吧
講壹講中藥的煎藥和服藥原則
這個對大家有直接的用途
經文: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應該自己看都能看懂
我簡單說說背後的道理
先食後藥,則藥容易留在胸中;
先藥後食,則藥首留在下;
早上起來,陽氣外發,走四肢,順著陽氣服用,則藥能到達四肢
群友:先生,“旦”是說早上嗎?對嗎?
先生答:是的 旦就是早上。
藥物的作用,同人體的節律同步協調,這是壹種服藥的基本觀
但是也要指出,服用不單單是僅僅遵循這樣的規律的
比如說,治療咳嗽的止嗽散,是清代名方,原方 是說不要煎煮,散劑要用姜湯送服
但是,今天臨床當中這樣服用的太少了,反饋的結果就成了? 這樣壹個方劑沒有效果。? 著實可惜。
現代醫生很多 不去關註原方,名字都叫止嗽散了? 非要讓患者煎服,讓用姜湯送服可以不管。? 然後反過來懷疑是不是辯證錯了? 用藥錯了? 這是我身邊臨床反應的壹個直接體會。
這種情況也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夠得到改善
剛剛說的這個是《本經》裏講的壹個服藥原則,是說疾病的部位與服藥的時間關系。
服藥還有考慮病的輕重緩急,有些藥物需要少量頻服的、有需要服後加被微微發汗的。? 這些都需要醫生綜合考量患者情況以後給予綜合指導
說壹個簡單的道理,睡前服瀉下的藥這就是不喝事宜
但基本的道理本經都給大家講了?
今天,就講到這裏吧? 謝謝大家!? 我們下次就把序錄講完了!? 然後給大家講具體的藥物!?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