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君組詞和筆畫

君組詞和筆畫

君組詞和筆畫:君王、君子、君子之交、君主、國君,橫折、橫、橫、撇、豎、橫折、橫。

君(拼音:jūn)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古字形從口、從尹,尹代表掌握權力者,口表發號施令。古代帝王崇尚無為之治,具體的事都由手下人來辦理,這些主持辦理具體事務的人就是“君”。

周代“君”主要指朝廷官員及諸侯國、方國的首領;戰國時又用做功臣或貴族的封號;後世便衍生成帝王之稱,指壹國之國君,即最高統治者。後來,“君”也變成壹種敬稱。

文字溯源:

會意字。甲骨文“君”上部是“尹”,下部是“口”。尹像手執權杖形,壹說像以手執筆形,本義是治理;口表發號施令。上下兩部分合而會意,表示古代大夫以上據有土地的各級統治者之通稱。

荀子·禮論:“君者,治辨(通“辦”)之主也。”古代帝王崇尚無為之治,具體的事都由手下人來辦理,這些主持辦理具體事務的人就是“君”。“君”由“尹”字分化而出,但二字在甲骨文中用法並不完全等同,西周金文中二字分化比較徹底,。

混用只有個別用例(如公臣簋有三件,兩件作“天尹”,壹件作“天君”)。《說文解字》古文君字形體發生了訛變,侯馬盟書中就產生了這種寫法,形訛變而來的。篆書以後,表示手杖的壹豎變為壹撇,又由此發展為漢隸和楷書。

古籍釋義:

1、又凡有地者,皆曰君。《儀禮·子夏傳》:君,至尊也。註: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晉語》:三世仕家君之。

2、又夫人亦稱君。《詩·鄘風》:我以為君。傳:君國小君。箋:夫人對君稱小君。《論語》:邦君之妻,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3、又子稱父母曰君。《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4、又子孫稱先世皆曰君。孔安國《尚書序》:先君孔子,生於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