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王圖書公司1997 03

前言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我們有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必須批判地繼承。要傳承文化遺產,就要讀古書,而讀古書就要有讀古書的能力,所以要學古文。時代走得越遠,語言與現代性的距離就越大;正因為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古漢語的學習就顯得更加重要。我們必須消除語言障礙,以便充分接觸我們的文化遺產;然後才能談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如果妳不會讀書,怎麽分辨精華和糟粕?

《古代漢語》是中國語言文學系的基礎課程之壹,其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中國古籍的能力。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古代漢語》是壹門工具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古代漢語,從而閱讀古代文獻,批判地繼承我們的古代文化遺產。

古漢語是壹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壹般來說,它有兩個體系:壹個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的古代漢語的書面語和古代作家後期作品中的語言,通常稱為文言文;壹種是唐宋以來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古白話。根據本課程的目的和任務,我們學習和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前者,即古代文學語言和歷代模仿它的經典作品。這裏所謂的文學語言,是語言大師們在全民所用語言的基礎上進行高度加工的結果。重點是先秦時期的典型作品。這不僅是因為先秦時代離現在很遠,作品更難理解;而且由於先秦典範作品的語言是歷代文學語言的源頭,所以影響深遠。學習先秦範文的語言,可以得到追根溯源、舉壹反三的效果。至於古代白話,因為它和現代漢語非常接近,容易讀懂,所以我們不把它作為學習和研究的對象。

確定了這門課程的對象,就要考慮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前人研究古代漢語,重視感性認識,強調多讀多熟。所謂“讀書百遍,其意不言而喻”。在參考書的幫助下,久而久之,我逐漸掌握了壹定數量的文言文詞匯,了解了壹些文言文用詞造句的規律。但並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往往模糊不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想提高壹步,還要學所謂的“小學”(文字、音韻、訓詁)。五四運動後,高校開設了文字、音韻、訓詁、語法等古代漢語教學課程。這些都是基礎知識課,並不是以培養閱讀古籍的能力為目的。顯然,這兩種做法都是片面的,不適合今天的需要。

曾經有人希望學古代漢語的時候有壹把鑰匙。學生掌握了這把鑰匙,就能打開所有古籍的大門,而不是壹篇文章都懂,壹篇文章都不懂。這種願望可以理解。但是有這樣的鑰匙嗎?如果我們把這把鑰匙當成靈丹妙藥,希望不勞而獲,那自然沒有這把鑰匙。完全可以認真考慮教學內容,註意教與學的方法,讓學生舉壹反三,掌控壹切。

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需要發展為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學習古代漢語必須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結合起來,才能期望收到預期的效果。

感性認識是學習語言的必要條件。感性認識越豐富、越深入,語言就越強大、越熟練。要獲得對古代漢語的感性認識,必須閱讀大量的古代典範作品。因此,這本書的作品選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所選文章壹般都是歷代名家之作,都是語言具有典範性的佳作,大多是思想性和典範性語言的結合。他們有的在說話,有的在看書。我們想帶著註解通讀壹遍,希望多看多背幾篇,既能紮紮實實地掌握壹些古代語言材料,又能培養我們古代漢語的“語感”。這項基本的實際工作將大大有助於豐富我們的感性認識。如果妳能持之以恒,妳壹定會從中有所收獲。另壹方面,如果沒有感性認識就談古代漢語的規律,只會得到壹些抽象空洞的概念,對培養我們閱讀古籍的能力沒有太大的幫助。

我們這麽說,完全沒有貶低理論知識的意思。相反,我們認為學習古代漢語的基礎理論知識非常重要。因為認識需要深化,認識的感性階段需要發展到理性階段。僅僅依靠壹些零星的經驗和大量閱讀後的體會是不夠的,還要繼承前人對古代漢語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書中有壹個古代漢語概論,闡述了古代漢語詞匯、文字、語法、音韻、修辭表達、文體特征等基本理論知識,以加深學生對古代漢語的理解,並使學生能夠帶著自己讀過的作品來證實。這樣既有材料又有觀點,對古漢語有更全面的了解。但是,我們通論的目的不是教授關於古代漢語的系統理論,而是幫助提高古代漢語的閱讀能力;因此,知識的每壹部分都不堅持其完整性和系統性。

學習古代漢語,語音、語法、詞匯的知識都要學,但首先要強調詞匯。因為音韻學只是在讀古詩詞歌賦的時候,問題比較突出;至於語法,古今差別不大,問題好解決;然而,詞匯是不斷變化的。有些詞,古代常用,現在很少用或者根本不用。有些詞在古代和現代有完全不同的意思,或者是相似的。讀古書的時候,壹不小心就會指鹿為馬,誤解意思。所以我們學習古代漢語,壹定要把重點放在詞匯上。至於詞匯,重點需要放在掌握常用詞上。古代漢語中的詞並不是都壹樣重要。有些晦澀難懂的詞語和含義只出現在個別章節或作品中,並不是常用詞。我們只需要在閱讀這些作品時理解它們的含義。我們可以通過查字典、查詞典來解決問題,暫時不用花很大力氣去掌握。至於俗字,那就不壹樣了,只要看古籍,幾乎都不碰;如果我們掌握了它們的共同含義,我們就可以消除很多寫作障礙。過去有人專門研究晦澀難懂的字義,並不是學習這門課的當務之急;就是這些普通的文字,讓人看懂了古代的作品,不是吞棗,就是捉影。掌握常用詞也可以說是掌握了壹把鑰匙。它解決了文言文詞匯中的主要問題,讓它不再是權宜之計,不再是壹篇文章不講就能聽懂。對常用詞的掌握,壹方面是感性認識,壹方面是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因為詞匯的系統性遠沒有語法那麽強。要掌握每個單詞的意思和用法,就要壹個壹個的掌握。如果有計劃地掌握1000個以上的常用詞,基本可以解決閱讀古籍時詞匯方面的困難。這些常用詞在課堂上不可能壹下子就教完,所以要求學生在課外自學中掌握,特別註意古今詞義的細微差別,以免壹知半解,擦肩而過。我們說對常用詞的掌握也是理性知識,因為要總結各種書籍中常用詞的含義,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古人對古書詞義的註釋,往往只考慮到在特定語境下才有意義,但有的詞典卻逐字逐句羅列了許多古代註釋家的註釋,五花八門,令人費解。其實很多看似分歧的意思,都可以歸納為壹個基本意思,或者壹個兩個以上的引申意思,就可以解釋90%以上的問題。這樣,刪減復雜,簡化細節,突出主幹,就是壹個高度概括的過程。通過這種訓練,學生將有壹些真正的工作,並大大提高他們閱讀古籍的能力。

文選、常用字、古漢語通論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為用的。如果只掌握常用詞而不閱讀著作,只能獲得壹些關於詞義的零碎知識。如果只談閱讀作品,不掌握常用詞,那就談壹個,懂壹個,不談的還是不懂。如果只是看了壹些著作,掌握了壹些常用詞,而沒有關於古代漢語的基本理論知識,是無法做到全面、綜合的。如果我們只有關於古代漢語的基本理論知識,而不掌握實際材料(文選和常用詞),那就是空中樓閣,對培養閱讀古籍的能力起不了多大作用。因此,要想學好《古代漢語》這門課程,就必須全面掌握這三部分的內容。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脫離了文章的思想性,我們無法從所謂語言的角度培養閱讀古籍的能力。不了解古人的思想,就無法理解古人的語言;如果我們對壹部作品的思想內容沒有正確的理解,就不能認為我們已經真正理解了它。古人的思想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充滿了時代的色彩。所以我們在對待經典作品的時候,不得不估計作家作品的階級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作為壹門語言課和工具課,在《古代漢語》的教學過程中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去分析作家的作品,這就要求學生以批判繼承的精神去對待這些作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分析鑒賞能力。

語言是繼承的,現代漢語是對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現代漢語的語法詞匯和修辭手段是對古代文學語言的繼承和發展。在語法上,許多古代虛詞和結構形式在現代漢語中經常使用,尤其是在現代書面語中,在詞匯中也是如此。所以,雖然學習古代漢語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但是掌握古代文學語言對提高我們現代漢語的語言素養也會有很大的幫助。毛澤東同誌在《反對黨八股》中說:

我們還需要學習古代語言中的生物。因為我們沒有努力學習語言,沒有充分合理的利用古代語言中的很多生物。當然,我們堅決反對用死字和典故,這是肯定的,但好的、仍然有用的東西應該繼承。(註:《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38頁。如果妳想學習古代語言中的生物,妳必須熟悉古人使用的文學語言。

我們要重視語言的傳承,但也要看到現代漢語比古代漢語更豐富、更精良。學習古代漢語,無論是培養讀古書的能力,還是提高現代漢語的語言素養,都要以“古為今用”為原則,反對重古輕今,這是不可動搖的。

字數太多,超過1W,無法復制。這個網站有,妳可以看看,應該是完整的,有七頁,慢慢欣賞吧!/viewthread.php?tid=41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