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今中外的外交家故事

古今中外的外交家故事

蘇秦

蘇秦 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縱橫家興於戰國後期。時群雄相爭,除用武力外,還需展開外交、政治上的攻勢。縱橫家應運而生,他們並不專崇壹種主張或觀點,而是根據實際需要定其取舍,故忽而用儒,忽而用道,構成了所謂的壹縱壹橫。西漢時稱縱橫之說為“長短說”,長說、短說和壹縱壹橫含義相同,都是說縱橫之士從不同角度用不同觀點去說服對方的壹種方法,到戰國晚期,因秦強六國弱已成為定局,故聯合關東各國抗秦者即為合縱,而秦設法破壞合縱就是連橫。如《戰國策》就把秦和六國對立起來,並總以蘇秦、張儀為合縱連橫策略的代表性人物,雙方各自為六國或秦的利益而進行辯護。

《漢書·藝文誌》肯定了縱橫家“權事制宜”的這壹長處。但過分的靈活性也易流於欺詐,《史記》說六國時“謀詐用而縱衡長短之說起”,《漢書》也稱其”上詐狡而棄其信”。盡管如此.縱橫家在戰國晚期仍受到各國君主的重視,故韓非說:“山東言縱橫,未嘗壹日而止也。”

有關蘇秦的事跡見於《戰國策》和《史記》等書。《史記》說他是東周洛陽人,曾到齊國受業於鬼谷先生,後出遊數歲,壹無所獲而歸。遭到家人的譏笑。於是他發憤用功,得周書《陰符》而讀之,領會出如何方能投人主之所好的奧秘。他先去遊說周顯王、秦惠王和趙肅侯,但都未成功。接著又到燕國去見燕文侯,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縱主張,並資助他車馬金帛,使他能到趙、韓、魏、齊、楚幾國去遊說。六國經過他的勸說而聯合起來,蘇秦成為縱約長,“並相六國”。到燕易王時,他因得罪易王而亡齊,到齊閔王時,齊大夫嫉恨蘇秦而使人刺之。他在臨死前對閔王說,我死後可用叛齊之罪名而處車裂之刑,這樣做以便於找出刺殺我的兇手。蘇秦死後,其弟蘇代、蘇厲也到處遊說而“乞顯諸侯”。

司馬遷在寫《蘇秦傳》時,發現不少有關蘇秦的記載不可信,有張冠李戴之誤。但他在處理蘇秦的事跡時,特別在年代方面仍有不少錯誤。如他把蘇秦最初遊說趙、燕等國定在趙肅侯、燕文侯時,將其卒年定在張儀之前。經過不少學者的考訂,明確了蘇秦應在燕昭王、齊閔王之世活躍於六國間,與其同時的著名人物有孟嘗君、李兌、周最等。蘇秦先仕於燕,其主要活動是,離間齊、趙關系,以減輕齊對燕的壓力。又和趙李兌***同聯合五國以攻秦,後來他又離燕至齊,受到閔王的重用,但蘇秦仍忠於燕,暗中為燕效勞。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勸齊攻宋,以轉移齊對燕的註意力。於是燕昭王派樂毅突然出兵以攻齊,齊因措手不及而敗於燕。蘇秦陰與燕謀齊的活動至此而敗露,齊處以車裂之刑,這在戰國晚期是轟動壹時的事件,在許多當時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東銀雀山出土的竹簡本《孫子兵法·用間》,裏面有“燕之興也,蘇秦在齊”的話,又如《呂氏春秋·知度》,說“齊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這些記載表明,戰國時人都知道蘇秦為燕而仕齊,最後使齊亡而興燕,但他自己也為燕而作出犧牲。蘇秦在戰國晚期名聲頗大,《荀子·臣道》把“齊之蘇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張儀”相提並論。西漢時,蘇秦仍受人稱道,如《史記·鄒陽傳》贊揚他能成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處提到他,並肯定他有知權謀的長處。司馬遷以為蘇秦在“連六國從親”的過程中,顯示出他的才智過人。

《漢書·藝文誌》縱橫家類有《蘇子》三十壹篇,當是蘇秦作品或後人所記有關他的事跡的匯集,其中似也包括蘇代、蘇厲的壹些遊說之辭。《蘇子》是縱橫家類中篇幅最多的壹部,可見從戰國到西漢,縱橫家中屬於蘇氏弟兄的作品或有關材料分量很多,流傳也最廣。漢以後該書已亡俠。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縱橫家書》,其中有十壹篇蘇秦上燕王或趙王書,不見於《戰國策》、《史記》等傳世的古籍,另有兩篇其部分內容見於《戰國策》,這十三篇是現在了解蘇秦事跡的重要新材料。

張 儀

--------------------------------------------------------------------------------

張儀,生年不詳,卒於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壹說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國貴族後裔,學縱橫之術,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戰國時,列國林立,諸侯爭霸,割據戰爭頻繁。各諸侯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紛紛采取“合縱連橫”的策略。或“合縱”,“合眾弱以攻壹強”,防止強國的兼並,或“連橫”,“事壹強以攻眾弱”,達到兼並土地的目的。張儀正是作為傑出的縱橫家出現在戰國的政治舞臺上,對列國兼並戰爭形勢的變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張儀由趙國西入秦國,憑借出眾的才智.被秦惠王任為客卿,籌劃謀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國仿效三晉的官僚機構開始設置相位,稱相邦或相國,張儀出任此職。他是秦國置相後的第壹任相國,位居百官之首,參預軍政要務及外交活動。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軍事生涯。

張儀拜相後,積極為秦國謀劃。他采用連橫術迫使韓、魏太子來秦朝拜,並與公子華(桑)攻取魏國蒲陽(今山西隰縣)。又遊說魏惠王,不用壹兵壹卒,使得魏國把上郡15縣,包括少梁 <今陜西韓城南)壹起獻給秦國。秦惠文君十三年(前325年),張儀又率軍攻取魏國的陜縣(今河南陜縣)。這樣,黃河天險為秦所占有。隨著秦國威勢的不斷增長,張儀輔佐秦惠文君於同年稱王,秦國國勢日益強盛。

秦惠文王更元二年(前323年),秦國為了對抗魏惠王的合縱政策,進而達到兼並魏國國土的目的,張儀運用連橫策略,與齊、楚大臣會於嚙桑(今江蘇沛縣西南)以消除秦國東進的憂慮。張儀從嚙桑回到秦國,被免去相位。三年,魏國由於惠施聯齊,楚沒有結果,不得不改用張儀為相,企圖連秦、韓而攻齊楚。其實張儀的最終目的是想讓魏國做依附秦國的帶頭羊。由於連橫威脅各國,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年)魏國人公孫衍受齊、楚、韓、趙、燕等國的支持,出任魏相,張儀被驅逐回秦。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7年)張儀再次任秦相國。九年,秦惠王接受司馬錯的建議,遣張儀、司馬錯等人率兵伐蜀,取得勝利,旋即又滅巴、苴兩國。這樣秦國占據了富饒的天府之國,有了鞏固的大後方,為秦國的經濟發展和軍事戰爭,提供了有利條件。

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313年)秦惠王想攻伐齊國,但憂慮齊、楚結成聯盟,便派張儀入楚遊說楚懷王。張儀利誘楚懷王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裏。”楚懷王聽信此言,與齊斷絕關系,並派人入秦受地,張儀對楚使說:“儀與王約六裏,不聞六百裏。”楚國的使臣返回楚國,把張儀的話告訴了楚懷王,楚懷王壹怒之下,興兵攻打秦國。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Z年)秦兵大敗楚軍於丹陽(今豫西丹水之北),虜楚將屈丐等70多人,攻占了楚的漢中,取地600裏,置漢中郡(今陜西漢中東)。這樣秦國的巴蜀與漢中連成壹片,既排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的威脅,也使秦國的疆土更加擴大,國力更加強盛。《史記·張儀列傳》中說:“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縱橫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無疑張儀是其中最傑出的壹個。

張儀誑楚之後,又於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前往楚、韓、齊、趙,燕等國進行遊說,使得五國連橫事秦。同壹年,張儀因功封得五邑,封號為武信君。

張儀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外連衡而鬥諸侯”,與秦國的耕戰政策相配合,運用雄辯的口才,脆譎的謀略,縱橫捭闔,遊說諸侯,建樹了諸多功績,在秦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上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風雲多變的險惡環境中,主要憑借外交手段,采用連橫策略,“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國的國威大張,在諸侯國中產生了巨大的威懾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稱贊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壹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張儀使用軍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國東“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這為秦國的霸業和將來的統壹起了積極的作用。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子秦武王即位。張儀素為秦武王不滿,離秦赴魏,卒於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