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自然界的“清道夫”與“嗜取者”小蟲的歸屬

自然界的“清道夫”與“嗜取者”小蟲的歸屬

之前讀到了劉宗元的《蝜蝂傳》,對蝜蝂這個小蟲產生了好奇心,文中說“蝜蝂者,善負小蟲也。”這讓我產生了壹種錯覺,總覺得這種小蟲與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壹種小蟲子“蜣螂(俗稱屎殼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我想天馬行空地為這兩只小蟲作壹下比較,僅作娛樂。

?前人多認為蝜蝂為劉宗元杜撰的小蟲,以此來諷刺那些貪得無厭的財迷和拼命往上爬的貪官汙吏,認為他們和實際上像蝜蝂這個小蟲壹樣愚蠢,結果是自取滅亡。如果認為蝜蝂是柳宗元筆下具有特定意像的小蟲,有壹定諷刺意味,那麽我認為蜣螂則可成為柳宗元理想化的人格形象,這樣比喻可能不恰當,但劉宗元理想化的人格確實在這“清道夫”的身上有所體現。

曾有人做打油詩壹首:深目高鼻,狀如羌胡,背負黑甲,狀如武士,故有蜣螂,將軍之稱。

? 蜣螂第壹次被人們談到,是在過去的六七千年以前。古代埃及的農民,在春天灌溉農田的時候,常常看見壹種肥肥的黑色的昆蟲從他們身邊經過,忙碌地向後推著壹個圓球似的東西。他們當然很驚訝地註意到了這個奇形怪狀的旋轉物體,像今日布羅溫司的農民那樣。

那麽蜣螂身上到底寓意了柳宗元什麽樣的人格,蝜蝂為何成為筆下諷刺貪官汙吏的寄托?

壹、不同的憧憬,不同的歸途

?不難發現,倆小蟲行進途中有著相似的特征,蝜蝂“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之”,蜣螂行進時從土面上收集汙物,然後推成壹個球,這個球就是它把路上與野外的垃圾,很仔細地搓卷起來形成的,所謂“清道夫”便是因此而來。

? 但是裏面有壹個細節。蝜蝂“持取”的東西是錢財,文中說是“遇貨不避”,這樣這個小蟲的形象便被貶低了,成為了那種為了利益和金錢不顧壹切的人。然而很嘲諷的是,中國有壹種情操叫“是金錢如糞土”,這樣相比起來,蜣螂似乎更符合這種理想化的人格,且把蜣螂比作“清道夫”,此言寓意又深刻了許多。

?所以,我認為柳宗元完全可以寫壹篇“蜣螂傳”等之類的文章,以此來寄托自己理想化的人格與追求。

二、形象對比的黯然失色

兩個蟲子的形象(外貌)卻是有相似的地方,但對比起來,看似高貴的蝜蝂卻在骯臟、臭氣熏天的蜣螂面前黯然失色。

?《蝜蝂傳》中寫蝜蝂“其背甚澀”,就是蝜蝂的背非常不光滑,因為背不光滑,所以“物積因不散”。作者對此評價它為見識很小,目光短淺的蠢物。而前面的詩中說蜣螂“背負黑甲,狀如武士”,這樣形象無疑是高大威猛的,說它像將軍也就不足為過了。

?蜣螂把所見的東西做成圓球後,必須搬到適當的地方去。於是蜣螂就開始旅行了。它用後腿抓緊這個球,再用前腿行走,頭向下俯著,臀部舉起,向後退著走。把在後面堆著的物件,輪流向左右推動。誰都以為它要揀壹條平坦或不很傾斜的路走。但事實並非如此!它總是走險峻的斜坡,攀登那些簡直不可能上去的地方。這固執的家夥,偏要走這條路。這個球,非常的重,壹步壹步艱苦的推上,萬分留心,到了相當的高度,而且它常還是退著走的。只要有壹些不慎重的動作,勞力就全白費了:球滾落下去,連它自己也被拖下來了。再爬上去,結果再掉下來。它這樣壹回又壹回地向上爬,壹點兒小故障,就會前功盡棄,壹根草根能把它絆倒,壹塊滑石會使它失足。球和蜣螂都跌下來,混在壹起,有時經過壹、二十次的繼續努力,才得到最後的成功。有時直到它的努力成為絕望,才會跑回去另找平坦的路。

同樣是往前方走,往高處走,蜣螂的事跡卻感人至深,蝜蝂卻不是如此。那可能是彼此背負的東西不同,才會有不同的結果吧。“蝜蝂之死”給人的印象深刻:“好上高,極其力不己,至墜地死”。路同樣不平坦,蜣螂卻能另辟溪徑,而蝜蝂卻墜地而死,何其可悲。

?蝜蝂這種蟲可能真的存在,或許作者見過,《蝜蝂傳》中的蝜蝂可以說是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蝜蝂”考證:從字典上看,蝜蝂這種昆蟲是柳宗元杜撰的,但比柳宗元的作品更早的《爾雅》上,卻有蝜蝂的記錄。2009年9月,遼寧省朝陽淩源市的兩名中學教師發現了壹種與蝜蝂極其類似的昆蟲。陸海峰和劉秀伶是淩源市前進中學的兩名教師,陸海峰教語文課,劉秀伶教生物課。2007年8月的壹天,陸海峰和劉秀伶到青龍河流域散步,就在他們談話時,壹只昆蟲從石堆裏的洞中爬了出來。據陸海峰描述:“當時這只蟲子的顏色和形狀以前從未見過,更讓我吃驚的是,這只蟲子的背上竟背著草葉和米粒。”

?這只怪蟲被劉秀伶養在家中的花盆裏。劉秀伶說,這是壹只成蟲,幼蟲時期,它經常在爬行時往背上放吃剩下的食物或者沙粒。“有時候背上的東西太重,兩只後腿就摟著背上的東西,走路時壹搖壹晃的,特別逗。等到成蟲時期,它就不往背上放東西了。 ”陸海峰猜測,往背上放東西,可能是與蛻皮有關。“從幼蟲變成成蟲大約需要三個月時間,這期間它要蛻三次皮,往背上放東西,可能有利於它順利地把皮蛻下來。 ”

?怪蟲從頭到肚子逐漸變大,黑褐色的身體,肚皮和六條腿上有黃色的條紋,背上長著壹對翅膀,平坦的脊背上有細密的小疙瘩,頭上長著兩只又直又硬的觸角。這只怪蟲的口器與蜜蜂的相似,它的捕食速度超快,捕食螞蟻時,兩只前足將其捉住,口器快速刺出,不到壹秒鐘時間,螞蟻就斃命了。

?2009年9月末,南開大學昆蟲學研究所為這只昆蟲做了壹份鑒定:該蟲屬昆蟲綱,半翅目,獵蝽科,中國目前分布記錄:北京、遼寧、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有關該蟲生物學研究不多。陸海峰說,他們的研究引起了遼寧省教育部門的重視,指派沈陽師範大學地球生命科學生物研究院的教授進行調研,他轉述這位教授的結論:此昆蟲是目前(2010年)生物科學著作中未曾記錄過的。

?不管蝜蝂存在與否,但是可以肯定柳宗元肯定見過這種小蟲。

?那麽他有沒有見過蜣螂那就不得而知了。可能在日後的考古中會發現什麽古籍,上面有類似《蜣螂傳》的記載也不壹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