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家的產生
縱橫家出現於戰國至秦漢之際,多為策辯之士,可稱為中國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們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當時割據分爭,王權不能穩固統壹,需要在國力富足的基礎上利用聯合、排斥、危逼、利誘或輔之以兵之法不戰而勝,或以較少的損失獲得最大的收益。他們的智謀、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當時處理國與國之間問題的最好辦法,是世界史上獨壹無二的歷史階段,其在歷史條件下所創造的智慧是後世任何壹個朝代都無法超越的。縱橫家人物多出身貧賤,在最艱苦的投機倒把下是壹種人類智慧的超常解放、創造和發揮,他們以布衣之身庭說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萬雄師,也可以以縱橫之術解不測之危。蘇秦佩六國相印,連六國逼秦廢棄帝位;張儀友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六百裏;唐雎機智勇敢,直斥秦王存孟嘗封地;相如雖非武將,但浩然正氣直逼秦王,不僅完璧歸趙,而且未曾使趙受辱。縱橫之士智能雙全,有不乏仁義之輩,其人其事若鑒於當代,亦必可使受益者非唯淺耳。
縱橫家代表人物
其祖乃鬼谷子,戰國時人,籍貫不詳,以隱於鬼谷而得名。曾授蘇、張、孫、龐四大弟子,皆戰國時風雲人物。其後習鬼谷縱橫術者甚多,著名者十余人,如蘇秦、張儀、甘茂、司馬錯、樂毅、範雎、蔡澤、鄒忌、毛遂、麗食其、蒯通等,事皆詳於《戰國策》。
縱橫家主要著作
今僅存《鬼谷子》十三篇、《戰國策》三十三篇(非其門徒著,主要是縱橫謀士之言行,也可以為縱橫家實戰演習)、《蘇子》三十壹篇、《張子》十篇。鬼谷子後附《本經陰符》七篇乃修身養性之法,本經意為基本綱領,陰符為隱秘的符言,非常神秘。唯讀者可有悟但不能道出精髓,所謂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是也。《鬼谷子》壹書理論非常詳細俱體,也非常微妙,不是輕易可以說出來的,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重在用,若學而不用,長久必有害。必邊學邊用邊體味方可。《戰國策》壹書是遊說辭總集,幾乎所有縱橫家謀士的言行都在此書。有三大特點:壹智謀細,二虛實間,三文辭妙。
縱橫家理論
主要為縱橫,或合眾弱以攻壹強,此為縱;或事壹強以攻諸弱,此為橫。前者主要以連為主,故可知如何能用外交手段聯合團結,是為陽謀多陰謀少;後者主要以破為主,故可知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痕,是為陰謀多而陽謀少。此為戰略思想,是行辯術成大事的基礎。若此不查則必遊說而不成。對縱橫謀士的要求:知大局,善揣摩,通辯辭,會機變,全智勇,長謀略,能決斷。
具體思想
首先要對現實有最明確的認識,確定連橫的對象,然後知其諸侯為人而定說辭,及遊說之法,或抑或揚,或抑揚相合,或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諸法只要對癥必事事有其妙。其次在遊說過程中,當先觀其反應,見機行事,察其對己之關系,是同是非,若同則繼續,若非則當補遺誤,而後以飛箝之術或以利誘,或以害說,探其實情,此為遊說最主要方法之壹,而後再以揣摩之術深察其內心,看其同異,而後快速正確以權謀之術決斷。
縱橫家思想在世界上的影響
壹戰後,德國著名學者斯格賓格勒在《思想的沒落》壹書中高度贊揚中國的縱橫家,認為具有實際的借鑒作用。七十年代,美國著名外交家就深受《西方的沒落》壹書的影響。甚至有人稱基辛格是現代的蘇秦、張儀。當今世界形勢頗似春秋戰國,雖不能出現以縱橫術主宰世界歷史發展,但也可為輔,影響世界格局。用之無害,不用可惜。日本學者、企業家大橋武夫把《鬼谷子》用到經營活動中,寫出了壹部鬼谷子應用實例,取名《"兵法"與"鬼谷子"》,可見《鬼谷子》不僅在世界範圍內受到重視而且已從單純的外交領域走入更廣泛的社會各領域。
陰陽家
歷史由來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
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壹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息,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壹,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壹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陰陽家"為六大學派之首。
“諸子百家”之壹:劉歆《漢書·藝文誌·諸子略》中著錄名家著作有壹百多家,將其列為"九流十家"之壹。其後的《隋書·經籍誌》、《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使“諸子百家”(先秦至漢代出現的學術流派)著作上升到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最為著名的學派不過有幾十家,有: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農家、雜家、小說家等。
思想
其思想主要源於孔子創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經"。
在自然觀上,利用《周易》經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又從《尚書·禹貢》的"九州劃分"進而提出"大九州"說,認為中國為赤縣神州,內有小九州,外則為"大九州"之壹(胡適曾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大為贊嘆陰陽家的這壹地理觀念);在歷史觀上,則把《尚書·洪範》的五行觀改造為"五德終始"(下面還會談到)說,認為歷代王朝的更替興衰均由五行所主運;在政治倫理上,亦"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贊成儒家仁義學說。同時強調"因陰陽之大順",包含若幹天文、歷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壹定的科學價值。
沒落
漢初陰陽家還存在,武帝罷百家後,部分內容融入儒家思想體系、部分內容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為獨立學派的陰陽家便不在了。
代表人物
戰國時,有公梼生、公孫發、南公等人,但以鄒衍最為著名(《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附有鄒衍小傳)。
著作
《漢書·藝文誌》載:陰陽二十壹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梼生終始》十四篇。《公孫發》二十二篇。《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國時。《杜文公》五篇。《黃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現存少量殘文外,均已亡佚。
《漢書·藝文誌》著錄此派著作二十壹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壹些陰陽家的材料。
現在有本專門說陰陽家的書叫《陰陽家語錄》全彩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