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湯姓的由來

湯姓的由來

湯,祖宗:子履,(以謚號命氏)。

姓氏起源:成湯,帝嚳(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之子契的14世孫子子履,又名天乙。他在夏朝末年壹舉成為商族的首領,由於愛護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眾得擁護,以至於周圍的壹些小國也前來慕名 歸附,其勢力便迅速強大起來。他本居於毫,是夏朝的方伯,專管征 伐之事。夏末時,帝桀為君,殘暴無道,國內日趨動蕩不安,他見其 形勢,便產生了代夏的雄心。於是開始實行滅夏的計劃。他先滅掉了 商附近的壹小國葛國,接著不久,經過11次的出征,滅掉了夏王朝的三個重要同盟國家豕韋、顧、昆吾,之後再壹舉滅夏,把夏桀放逐到 南巢,這樣,履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棗商朝,定都 於毫。由於他能夠摪裁皵,死後被謚為成湯。其後子孫中有壹支以謚號命氏,成為湯氏。是為河南湯氏。

郡望: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景帝改為國,治盧奴(今河北定縣) 。 範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 在涿縣(今河北涿縣)。

堂號:玉茗堂:都是因為明朝湯顯祖命名的。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納忠臣的諫議 ,還往往把提意見的人治罪,於是決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議,於是被罷了官。他回到家裏,壹方面繼續奏本抗議,壹方面編寫劇本,著有《玉茗堂集》。

遷徙分布:因湯姓系承於商湯,故湯姓最早的發祥地應該是今河南省境。商朝自商湯至紂王亡國,其國都先後有7次遷徙,即商湯時定都毫(今河南商丘縣北);至仲丁時,遷都於囂(今河南滎澤縣西南);河稟甲時,遷都於相(今河南安陽縣西);祖乙初時,遷都於耿(今山西河津縣南);後再遷都於邢(今河北邢縣);至盤庚,定都於殷(今河南偃師縣西),改國號殷,稱為殷商;到武乙時,再遷都到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直到紂亡。因此湯氏再商代就遍布於全國各地,但至秦漢之際,湯姓卻主要以古時的中山河範陽兩郡所轄之境為其繁 衍中心。所以現在全國各地的湯姓人家,應該大多來自此地。漢文帝時,湯隆的玄孫湯得新自開封遷至晉陵(今江蘇常州),其子湯璋又徙居交趾(治所再今越南河內市西北)。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有湯姓將佐自光州固始(今屬河南)隨從前往,在福建定居。宋代,湯氏主要分布於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南 、福建、四川等省。宋時有秋浦(今安徽貴池)人殷崇義因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得名諱,改姓名為湯悅。明代,湯氏有遷入今廣東 、廣西者。從清康熙時開始,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以後再尤 臺灣遷巴西、日本、毛裏求斯、印尼、新加坡、泰國、帝汶、澳洲等地。

湯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壹九。

尋根溯源

1、出自子姓。據《通誌·氏族略》所載,成湯為商朝開國君主,故又稱商湯,其子孫有以名諱為氏,是為河南湯姓。

2、《萬姓統譜》載,春秋時宋國有蕩姓,後去草頭成湯姓。

3、《史記·殷本紀》載,周初,商紂王庶兄微子啟受封商舊都周圍地區,建宋國(都今河南商丘南),其後人有以子為氏者。秦始皇焚書坑儒,子姓畏禍,遂改姓湯。

4、改姓及其他。宋代有湯悅,本姓殷,建隆初避宣廟諱改姓湯。另滿、侗、蒙、土等族均有湯姓。

得姓始祖

商湯。商湯是夏朝末年商部落首領,又稱成湯,任夏朝方伯壹職,專管征伐之事。時夏朝末代國君桀,殘暴無道,國內日趨動蕩不安,商湯於是有意取而代之。他首先與另壹強大部落有莘氏結盟,娶其族女為妻,任用賢人伊尹輔佐自己,愛護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眾擁護,以致於周圍諸多小國家也慕名歸附,勢力迅速強大起來,後終於壹舉滅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縣西南),建商朝,都亳(今河南商丘)。其子孫後代為紀念這位開國君主,遂以其名諱為氏,稱湯姓,商湯由此被奉為湯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湯姓系承於商湯,故湯姓最早發源地當是今河南省境。由於商朝歷經七次遷都,故商代湯姓已遍河南、山西、河北及周圍壹帶中原地區。秦漢時期,湯姓尤以河北壹帶繁衍最旺,故在湯姓的發展史上有中山郡及範陽郡兩大郡望。此期亦有湯姓南遷於交趾(今越南河內西北),史載,漢武帝時,南越歸順,武帝派湯璋於交趾,職刺史。魏晉南北朝時,北方軍閥混戰,中原時有烽火,湯姓遂大舉南遷,主要向東、南兩個方向避亂。唐末五代時,從黃巢起義始,中原湯姓再度南遷,其路線大致由河南到湖南、江蘇、浙江等地。上述諸多次南遷使得源於北方的湯姓遂成為南方姓氏。宋代以前,湯姓名人零星見於史冊,宋代以後,大批湯姓名人湧現,且多出於東南壹帶的江蘇、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等省境,可見,後世湯姓是稱盛於這些地區的。宋代湯姓有宰相湯悅和湯思,出安徽、浙江二地,族人因此顯赫,成當地名門望族。明代有開國功臣湯和,出安徽鳳陽,死後追封東甌王。另洪武、永樂年間,湯姓作為大槐樹移民姓氏之壹,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江蘇、陜西、湖北等地。清康熙年間,廣東湯姓陸續有人入居臺灣,進而徙東南亞壹帶。今日湯姓尤以福建、湖南、江蘇、湖北等省居多,上述四省湯姓約占全國漢族湯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六。

郡望堂號

湯姓郡望主要有二:

1、中山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州);

2、範陽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州)。

堂號:

“臨川”、“玉茗”、“義士”、“敘睦”、“光裕”、“雙桂”、“丹桂”等。

宗族特征

1、湯姓源於北方,歷經遷徙,漸演變為壹典型南方姓氏。

2、湯姓名人薈萃,所占行業眾多,不乏有詩人、文學家、畫家等。如南朝有詩人湯惠休,明代有文學家湯顯祖、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清代有畫家湯貽汾、史學家湯球等。

3、湯姓字行輩份排列整齊,取字意深。如民國手抄殘本《湯氏家譜》中,載江西余江湯姓壹支字行為:“開明國鐘安,寬濟輝根植”。

名人精粹

湯惠休:南朝宋時詩人,官至揚州刺史,與鮑照並稱為“休鮑”。湯悅:安徽貴池人,文采極佳,由此揚名。初為南唐宰相,獨攬李家皇室的書檄教詔。後歸宋,趙匡胤封其為光祿卿,頗為重用,撰有《江西錄》十卷。湯王壽:瀏陽(今屬湖南)人,宋代進士,官至大理少卿。曾上書請召朱熹,忤權相意,名聲大聞於時。湯鵬:清代蕪湖人,時為壹心靈手巧之鐵匠。其鄰為畫家,鵬深羨,遂閉門構思,以鍛鐵做山水、人物、花鳥魚蟲,因作品精妙生動,來人爭相搶購,世稱“鐵畫”。湯思退:浙江麗水人,宋高宗、孝宗時兩度為相。湯正仲:江西南昌人,宋代著名畫家。其作品別具新意,享譽畫壇。湯厘:江蘇淮安人,元代書畫理論家,精於古物及書畫鑒賞,曾著《畫鑒》壹卷。湯和: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明代開國功臣,封將軍,進信國公。洪武十八年,自請解除兵權,免遭太祖猜疑之禍。後又曾奉命在沿海築城設防,以禦倭寇。湯克寬:江蘇邳州人,明朝抗倭名將。其受命於危難之際,屢敗倭寇,敵甚畏,因功遷廣東總兵。湯賓尹:安徽宣城人,明代官吏。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著《睡庵集》。湯文瓊:池州府石埭(今安徽石臺東北),明代愛國學者,時京師被攻陷,文瓊書衣襟“位非文丞相之位,心存文丞相之心”,後投繯絢國,傳為美談。湯顯祖:臨川(江西撫州市)人,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官歷南京太常博士、禮部主事等職。其創作講求聲律對應,反對擬古和拘泥於格律,《牡丹亭》為其代表作,另有《紫釵記》、《南柯記》及詩文多種。湯貽汾:江蘇武進人,清代著名畫家。擅畫山水、筆法雅致秀逸,兼工行草書和詩,與戴熙並稱“湯戴”。湯右曾: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詩人,官至吏部侍郎,兼掌院學士。其詩才大而能恢張,帝賜之“詩公”,與秀水朱彜尊並為浙派領袖。著《懷清堂集》。湯世樹:武進人,清代詩書畫家。書學米芾,題識精美,寫生鮮麗,為江南賦色家壹大宗,時稱“三絕”。

***小松博客搜集整理、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