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學十三經》的創作背景
在中國古代,蒙古族教育受到高度重視。中國的蒙學教育發端於周秦兩漢,形成於隋唐宋元,興盛於明清。據張誌公《蒙古學書目》統計,從周秦末年到民國的2000多年間,蒙古文教科書共有580種。在此基礎上,對徐子的《中國傳統蒙學文獻目錄(初稿)》進行了補充,達到1300余種。事實上,可能遠不止這些。
近年來,隨著國學和傳統文化的日益普及,各地出版的蒙古學書籍多達數百種。儒家經典壹般人很難學習和理解;這類面向無知者的讀物,用通俗押韻的語言表達那些深奧而高水平的講座,與現實生活中的人間世息息相關。它們易學易懂,易於背誦和記憶,更直觀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正因如此,在普通民眾中,它的傳播範圍甚至比儒家經典還要廣,也是深入人心。然而,不盡如人意的是,壹些出版單位往往更註重裝幀設計,而對內容的處理不夠重視。甚至閱讀材料中也存在壹些缺陷,如文字不正確、發音不準確、引用不準確、註釋粗心、翻譯生硬等等,讀起來總是“不堪入目”,讓人不快,嚴重的還會傳播歪理邪說,誤導人。
作為主編,張聖傑表示,這套蒙學叢書之所以以十三經之名為依托,是因為蒙學要站在經典的高度來認識,同時也表明了我們虔誠的註疏態度,要編出壹套“有口皆碑、站得住腳、傳世”的蒙學經典,“為學界獻上壹封信,為讀者獻上壹部精品”。
蒙學十三經的差異
張聖傑說,考慮到兒童教育的重點是先讀書,所以《蒙古學十三經》特別註重語音。十三篇課文均標有漢語音標,並標有古漢語正音。同時,作者還對生僻字、詞、難句、段落、規律、名人、典籍、軼事、重要歷史事件、人物等進行準確細致的註釋,並盡力對所涉及的人和事的第壹手材料進行核對,以史家的精神“去偽存真”。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蒙學十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