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閱讀的要求

文言文閱讀的要求

1. 語文閱讀要註意什麽

閱讀題作為語文考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高考中,它的高難度、低得分和極強的主觀性已為歷年語文高考的實踐所證明。

我覺得要提高語文的閱讀理解能力需要在閱讀中註意以下幾點: 第壹、巧用信息整體把握 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題時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註釋等內容,同時特別要瀏覽壹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麽。

如果是小說,則要主語其人物、情節等,如果是議論文,則要著重把握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後再整體把握全文,對解題也就心中有數了。

第二、確定區域圈點勾畫 閱讀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讀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時練習要養成圈點勾畫、多做記號的習慣,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確定某壹答題區域後,再仔細弄懂這壹段每壹句的意思,進而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行文思路。

有了這壹習慣就有可能形成較強分析綜合能力。閱讀時反復琢磨題幹,圈畫與之相關的內容,答題時就不需要再從頭至尾搜尋,可節省不少寶貴時間。

第三、註意摘取原文 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準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

大多數題目在文章裏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壹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

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 在閱讀中還要註意的壹點就是不少同學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較強,但遷移能力比較弱,特別是對有關字、詞、句的語境義以及作用之類的題目感到為難。

這裏,提供十六字訣的解題方法供妳參考。 1、字不離詞。

漢語中壹詞多義現象相當普遍。在理解詞語中某個字的意思的時候,必須把它放到這個詞語中去考察,即字不離詞,這樣才能準確的理解這個字的意思。

如:道聽途說,道,指道路 ;誌同道合,道,指道理 2、詞不離句。在綜合閱讀題中,常常要求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

這類要求有以下幾方面情況: 壹詞多義。這在文言文中是常見的。

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驅使 ;執策而臨之 ,策,馬鞭在現代文中則多表現為語境義,這些,都應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斷它的意思,也就是詞不離句。如: “見教”壹詞的本意是客套話,指教(我)的意思。

它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則表現為不同的意義。在《範進中舉》壹文中,範進中舉前面對胡屠戶的“教導”,稱“嶽父見教的是”。

至於某個詞在句中的表達作用,更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理解,而不能離開句子作單獨解釋。 3、句不離段。

也就是說,對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離開具體的語段,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果離開具體的語段,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許多句子只能狹隘的理解甚至於不知所雲。

只有結合具體的語段和語言環境,才會知道這句話在全文中占著什麽樣的位置。 4、段不離文。

段落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因此,對語段的閱讀理解不能離開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離文章的中心。

否則,對語段內容或作用的理解就會發生偏差。

2. 文言文教學要求是不是就是文言文閱讀教學要求

看來在這裏只有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如果按照文言文教學要求,那麽就得重新設計教材,小學就開始對文言結構了解,初中進入各類文言文寫作訓練,大學就是要求以文言文撰寫各類文獻.顯然,意味著全國所有的師資全部得再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目前根本辦不到.所以只有可能是進行閱讀教學.所謂閱讀教學,就是通過記憶方式對各類重點掌握的詞匯了解,然後可以在各類簡單的文言文中可以理解、了解其大概意思,以達到基本可以閱讀簡單文言文的效果.這是目前唯壹可以采取的模式,優點是當前的師資完全可以滿足,不產生負擔.根據以上的分析,開展文言文閱讀教學就應該從:編寫循序漸進的教學提綱、按照不同時代選擇文章教學、掌握基本實詞和虛詞、重點訓練和加深對考點詞匯的理解、加強學生對斷句詞匯的掌握等方面展開.關於文言文教學基本不可能,涉及整個教育的系統變革、教材變革、文化變革、課程設置變革等,因此不談.。

3. 高考復習指導:文言文閱讀有哪些方法

1.課內文言文考試的範圍是高中教讀篇目。

復習時壹要抓好重點。根據考綱的考查範圍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對復習內容進行取舍、側重。

2.壹般考查常見的文言虛詞、實詞的含義和用法。實詞則常常考查壹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的詞語;對句子的考查則側重於關鍵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對內容考查就與現代文基本相似。

從字、詞、句到文學常識以至思想感情、表現手法等,都要拎出要點,總結規律。二要選好篇目。

選取教讀篇目中那些文質兼美的文章,它們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識的覆蓋面最廣的文章,這樣復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近兩年的高考課外文言文閱讀大多選擇故事型的文段。

內容比較淺顯,考察內容基本與課內部分相似。做題時壹定要註意與課內學過的課文或知識點相聯系,註重由課內向課外的遷移運用。

4.文言文閱讀題主要分為兩類。 壹是翻譯類:此類題解答思路是: (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

(2)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並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註意翻譯時應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這些字詞往往是得分點。

(3)還可由現代詞、成語推導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4)另外還要註意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偏義復詞等特殊現象。

(5)若直譯不通,則用意譯。須根據上下文推導,不拘泥於原文結構,聯系生活實際大膽推想。

二是啟示類: 解答這類題目時要註意思想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場,聯系文章主要情節及主要人物,抓住評論性的語句從多角度、多側面思考作答。

4. 初三課外文言文閱讀需要註意哪些

初中文言文閱讀分析能力依靠積累而成,逸湖蕭飛古文網建議: 首先對文言文的基本語法有壹個基礎了解,就是對語文教學涉及的語法要求都應該理解。

有了這樣的基礎才可以進壹步學習。然後就是學習斷句,即使是現在的文言文有了符號標點,但是斷句仍然需要自己熟悉,如果不會斷句就無法對接語意。

如“吾誰與歸?”斷句就是“吾/誰與歸”,顯然是“我/誰和我歸去”,如此自然理解了就是“誰和我壹起回去呢?”然後就是掌握基本的實詞:比如各篇的文言文教材涉及的陌生詞匯的解釋都應該了解。如果經歷以上幾個步驟,積累起來很客觀,再訓練文言文閱讀,分析能力飛升。

不然都是徒勞無益的。

5. 怎樣學習古文

怎樣學習文言文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推薦的兩套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學占了整個教學內容的40%,而且相對集中在高壹年級。

其中,高中《語文〈試驗本〉》高壹年級兩個學期各6個單元,文言文分別占3個單元;《高中語文實驗課本》高壹年級則全年集中文言文教學,上下冊各4個單元。在文言文教學總量擴大、要求提高的情況下,如何學好文言文,本文想結合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談壹些想法。

新修訂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壹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5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用法。

教學大綱的要求,有兩層基本涵義:壹是文言文閱讀的要求和方法,二是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和掌握。下面試作分別說明。

首先,文言文閱讀的要求和方法,概括地說,就是誦讀、理解、背誦 。誦讀、理解、背誦,誦讀是核心、是關鍵、是文言文學習的立足點。

所謂誦讀,朱自清先生曾說:“誦讀是壹種教學過程,目的在培養學生的了解和寫作能力,教學的時候先由老師範讀,後由學生跟著讀,再由學生練著讀,有時還得背誦,除背誦以外都可以看著書。”由此可以看出,在誦讀教學中,除掉老師的範讀外,學生所要作的就是“跟著讀”、“練著讀”、“背誦”和“看著書(讀)”,換句話說,誦讀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探究的學習過程。

這當中,讀是關鍵。讀,首先要聽老師範讀。

從老師的範讀中應該領悟些什麽,請看梁實秋先生回憶他的老師徐錦澄先生講課:徐先生於介紹作者之後,朗誦全文壹遍,這壹遍朗誦可很有意思。……不論是古文或白話,壹字不茍地吟詠壹番,好像是演員在背臺詞,他把文字裏的蘊藏著的意義好像都給宣泄出來了。

他念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有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後,好像是已經領會到原文的意義的壹半了。好文章擲地作金石聲,那也許是過於誇張,但必須可以瑯瑯上口,那卻是真的。

從這裏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所蘊藏著的意義,都要通過朗誦表達出來。而學生在聽老師的範讀中,也正要獲得對文章的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觀的印象和認識,從而激發起自己誦讀的欲望,以達到進壹步“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的目的。

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文字所蘊藏著的意義等等,不是壹下子就讀得出來的,它是學生在不斷地聽範讀、跟著讀、練著讀的誦讀過程中逐步體會、領悟、感知得來的。尤其要註意以下幾點: 第壹要讀音正確。

這是由於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間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讀所決定的。壹般來說,課文註釋中對這壹些都註明了讀音,要依據註音,認真讀準。

這裏要著重提壹提“破讀”的問題。所謂“破讀”,就是改變字(詞)的讀音以區別不同的意義或詞性的壹種方法。

如“衣”用作名詞時讀yī,用作動詞(穿衣)時讀yì;“食”在表示吃時讀shí, 在表示給人吃時讀sì。不過現在有的破讀音已經進入現代漢語中,壹般字典也已有註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詞)讀hǎo,愛好的“好”(動詞)讀hào,難易的“難”(形容詞)讀nán,災難的“難”讀nàn等等。

而有些破讀現在已不加特別區分,如葉公好龍的“葉”,舊讀shè,現在可以讀為yè了。掌握破讀,對辨析詞性詞義,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註意停頓。包括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

能正確劃分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表明了對語句層次和大意的正確理解,這要在對詞句含義理解的訓練中,通過誦讀來實現。 此外,還要註意讀出語氣、讀出語勢,等等。

實際上,誦讀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反復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誦的學習過程。 我們不贊成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搞繁瑣的語法分析,機械的誦記名詞術語,也不主張呆板的所謂字字落實、句句落實。

我們主張學習文言文,要在誦讀中感知,在誦讀中領悟,在誦讀中積累語言的素材,最後達到將文言變成自己語言習慣的壹個部分。這樣的壹個學習過程,誦讀、識記、理解是同步進行的。

我們所說的對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對文章內容上的整體的領會、把握。這種領會和把握應當:①著眼於全篇的內容;②著眼於文意的溝通;③著眼於文章的篇章。

至於背誦,這也是由於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字詞的識記,詞句含義的理解,作品思想內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讀成誦才能做到。

而且,語言文字的學習,概念和規則並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記住了規則就能說話、寫作、閱讀;語言學習是先實踐、運用,然後理解。因而語文學習需要背誦,而文言文的學習則更強調背誦了。

能夠“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主要靠背誦量的不斷積累。因此,新修訂的小學、初中、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都對背誦作了量的規定。

其中,小學背誦古詩詞80首,初中背誦文言文20篇、古詩詞50首,高中背誦古文20篇、詩詞曲50首。這樣壹些篇目全部誦讀至背誦,爛熟於心,達到上述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