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在40多億年的 歷史 中,曾出現過多次全球性顯著降溫變冷的時期,冰川壹度從兩極推進到赤道附近,全球冰凍,形成冰期。
在地球的幾十億年中,全球至少出現過三次大冰期,公認的有前寒武紀晚期大冰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
第四紀冰期以後,距今約1萬年以來的時期叫冰後期,包括我們生活的二十壹世紀,事實上都處在冰後期。
在冰後期階段,全球氣候仍有過多次低量級的冷暖波動,比如距今4000至6000年期間曾出現的較明顯的寒冷期,使全球冰川壹度擴展前進,被稱為新冰期。
近壹次較明顯的小規模的冰川推進出現在13世紀至20世紀初,大約在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達到最盛,通稱為小冰期。
後世學者對近代的小冰期進行了細致的研究,發現從元朝初年到清朝末年,中華大地遭受了極寒的“小冰河時期”。
只不過明朝則更加倒黴,正好處於了中間位置,是整個“小冰河時期”最寒冷的階段。
按照《明史·五行誌》的記載,南京正常情況是冬天少有風雪,可明朝時卻“冬奇寒,河凍數日不解”。恐怕要比如今的東北地區還要寒冷。
此外《閱世編》中記載了安徽地區冬天的天氣情況,書載“大雪數天,平地積三尺。”三尺就相當於壹米左右。安徽地界積雪厚度壹米,若是發生在今天,壹定會是觸目驚心的景象。
華南地區也很冷嗎?
根據《廣東通誌》記載,公元1506年廣州瓊州千裏飄雪,境內積雪達數尺之厚。最冷的時候雪線甚至覆蓋了海南島北部,用萬裏冰封來形容都不為過。
因南方人本身就缺乏禦寒衣物,再加上嚴寒天氣使得棉花大量減產,因此僅廣東地區就有數以萬人被凍死。
通過以上史籍的記載不難看出,300多年前的中華大地,的確是遭遇了全國範圍曠日持久的天寒地凍,而寒災過後總伴隨著旱災。
從古籍《閱世編》中可以看到,當時的雨雪出現嚴重地南移現象,這就導致了河洛,齊魯、吳越、荊楚、三輔等重要產糧地區都出現了連續的大旱災,糧食幾乎絕產;
除此之外,大量的牲畜也被凍餓而死,這無疑是斬斷了普通百姓的生路。
小冰期下的明朝,被寒冷、幹旱輪番折磨,最直接的後果就是人口銳減,經濟倒退, 社會 動蕩,甚至朝代更叠。
1644年4月,闖王李自成率叛軍攻破京城,崇禎皇帝親自響鐘召集百官,竟無壹人響應,見大勢已去,年僅34的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之下,明朝至此宣告滅亡。
崇禎皇帝至死也不會知道,明朝的滅亡的確跟“上天”有壹定的關系,因為明朝真的很倒黴,恰巧生在了地球”小冰河時期”最寒冷的階段。
如果沒猜錯的話,崇禎上吊那天,壹定非常的冷。
有資料顯示,大約從2040年開始,地球又將進入下壹個長達250年的小冰期,不知道到那時候又會發生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