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卻只是由壹部分編寫。
關於歷史的可信程度,都不高,後朝編寫的正史還好點,如果真正要了解明朝的歷史,除了《明史》以外,還可以壹些文學著作啊,還有壹些野史和雜記什麽的。
再者滿清入關是打著為明朝報仇的旗號,等坐穩了江山就要說明朝的不是了,否則漢族人就要“反清復明”反對他們這些異族人了。所以明史的可信度不宜過高。
這點妳可以看壹下 孟森心史的《明史講義》。在開頭壹章舉例論述了很多例子。 《講義》結構清晰,枝幹分明。***二編。第壹編總論,分《明史在史學上之地位》與《明史體例(附明代系統表)》兩章。第二編各論,為全書主體,分《開國》、《靖難》、《奪門》、《議禮》、《萬歷之荒怠》、《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與《南明之顛沛》七章,講相應朝事。章下分節,如第三章《奪門》,下有《正統初政》、《土木之變》、《景泰即位後之守禦》、《景泰在位日之功過》、《奪門》、《成化朝政局》、《弘治朝政局》以及《英憲孝三朝之學術》等八節。第五章《萬歷之荒怠》,分《幼沖之期》、《醉夢之期》、《決裂之期》及《光宗壹月之附贅》四節。可見全書條理十分清楚,詳略有當。
第壹編篇幅極短,但絕非可有可無之文。比如第壹章《明史在史學上之地位》,是討論明史史料的來源與史料是否可信的大問題。讀,便知道清修《明史》之不可信,在於清與明本身的關系,“非將明壹代之本紀、列傳及各誌統加整理補充,不能遂為信史”。所以《講義》凡牽涉明清關系的地方,都參考《實錄》及《朝鮮實錄》以校核。各論,也以《明史》為本,參考《紀事本末》、《明紀》、《明通鑒》等史料,以校核增補。第二章《明史體例》,比較《明史》體例與歷代史不同的地方,知道《表》壹門,明有《七卿表》為其創例,《傳》壹門,《閹黨》、《流賊》、《土司》為前史所無。由此也大略可見明代歷史的壹些特別之處。所附《明代系統表》,記載歷代帝皇,有年號,廟號,謚法,陵名,又有即位之年,享國之數,其壹目了然,又有甚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