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明清時期中國科學研究有哪些新特點?

明清時期中國科學研究有哪些新特點?

明清時期中國科學技術概述

明清時期,傳統科學技術仍占據世界領先地位。傳統科技的壹個突出特點是壹系列科技著作相繼問世,這壹時期的壹些研究成果仍占據世界領先地位,如四大發明。

但明清時期,與封建自然經濟相適應的傳統科學技術並沒有新的突破。與此同時,在西方,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和發展,產生了文藝復興,人們的思想得到了極大的解放,現代自然科學產生並以更快的速度發展。現代科學帶來的生產力大大超過了傳統科技帶來的生產力。西方現代科學技術在質量上超過了中國。

明清時期中國科學技術總結性特征的具體學術表現:

第壹,宋《明天工開物》是對中國封建社會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總結。

第二,徐光啟《明代農政全書》是對傳統農業的總結。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對中藥的總結。

四、清代乾隆官編《醫宗金鏡》是壹部中醫教材,簡明實用,具有總結性質。

5.中國傳統的制瓷技術在清代真正達到了最成熟的階段。

六、清雍正官方修訂的《工部工程慣例》,是對我國傳統木結構建築技術的總結。

七。目錄學清乾隆官方修訂的《四庫全書總目》是我國古典目錄學的集大成者,體例最為完善,影響也最大。

八。清代阮元編著的《論域傳》是中國第壹部純粹的科學史。參見上海古籍出版社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中國歷史概論》。

黃宗羲的《明儒學案》是中國第壹部正式而系統的學術思想史。

清代全的宋元學案比明代黃宗羲的儒學案更具進步性。參見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科學和學術思想史是對過去科學和文化發展的總結。

明清時期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滯後的原因:

1.首先,從中國科學發展的土壤來看,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制度是逐漸不利於科技進步的。

等級發展和封建專制主義壓制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封建社會時期,隨著社會經濟、商業和城市的發展,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秦朝有焚書坑儒,漢代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清甚至有“八股試”,極大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2.中國古代學術思想更註重為人之道。

人的道德。朱甚至提出了“抓物以抓知”的思想。對於技術,統治階級視之為“奇技淫巧”。中國的聖賢更註重內在的修養,對真正自然科學的方式缺乏興趣。3.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缺乏實驗方法和邏輯方法。愛因斯坦指出:“西方科學的發展基於兩大成就。

大成是基礎,即希臘哲學發展出來的形式邏輯體系,是通過系統的實驗找出因果關系的方法。在我看來,中國的泰莎沒有走這兩步並不奇怪。“我國古代科學常用的觀察法和經驗法,在早期的技術發明中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不能很好地提示事物的內在規律。

4.明清時期西學東漸的過程中,西學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中國的統治者掌握著西方的科學和技術。

持懷疑、輕蔑、敵視的態度。他們認為“西方的法律和慣例是從中國偷來的”,“國家的基礎”更多的是禮儀而不是權力。

根本的圖景在於人的心智,而不在於技能。“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西學也和中國腐朽的傳統思想產生了巨大的碰撞。

5.明末清初脫離實際的學風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以“甘家學派”為代表,以古籍考證為業。

成績,脫離實際,脫離生產,研究自然規律。

西學東漸:

明末清初,西學逐漸成型。

當時,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阿列尼都在傳教的同時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同時,通過他們,中國古代的科技、人文和人文科技思想也傳到了西方。

利瑪竇介紹了日蝕和月蝕的原理、七個天文點與地球體積的比較、西方的滑稽星星、天文食品的制造等。伊曼紐爾·迪亞茲在《天論》中解釋了天象的原理。

Sabbathinus de Ursis是《平尺》壹書的作者,該書詳細解釋了平尺的用法以及測量日影計時的簡單方法。

費迪南德·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等人也為明清歷法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見《中國科學技術史稿》,188頁,科學出版社,1982頁)。

在西方數學中,歐幾裏得幾何、算術筆算法、對數和三角學等被引進,幾何要素的漢譯。

傳教士穆尼亭介紹了對數。

此外,利瑪竇帶來了世界地圖,的“望遠鏡”被引入西方光學,鄧的“西方奇觀圖說”等等。

西方科技知識的傳入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科學技術的傳入伴隨著傳教的深層次目的,傳入時只在高級知識分子中傳播。所以它的影響力有很大的局限性。

整個社會封閉,各項社會事業停滯,資本主義發展緩慢,中國的科技也缺乏前進的動力。終於,鴉片戰爭打破了中國沈重的昏睡,中國開始了痛苦的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