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還有樂家後人的。
時隔60多年後,2018年樂氏同仁堂第十四代傳人——樂覺心從臺灣,攜帶著樂氏世代相傳宮廷禦藥古方,踏上了大陸的土地。
上壹次樂家人在大陸留下足跡,還是1949年。當時,新中國成立前夕,樂覺心的父親——樂氏同仁堂第十三代傳人樂崇輝,攜帶著樂氏祖傳手抄秘方本,前往臺灣,自此再未回過大陸。
對1971年出生於臺灣的樂覺心來說,這是他壹方從未見過,但又熟悉親切的土地。小時候,父親樂崇輝總是跟他和姐弟們,講述“大陸”的故事,大到老北京的城樓街道,氣候的冷暖變幻,小到樂家的祖訓家規,同仁堂庭院的景象,都深深根植在他的腦海中。
百年大宅門:
明永樂年間,樂家從浙江寧波遷至北京,樂氏第壹世樂良才,以鈴醫為生,走街串巷,行醫制藥。第四世傳人樂顯揚,於康熙年間入太醫院,樂顯揚集古方、宮廷秘方、民間驗方和祖傳秘方於壹身,創辦藥室,1699年,康熙為其賜名“同仁堂藥室”。
“同仁”取自經絡“銅人”之音,意為“同修仁德、濟世養生”,該名號壹直沿用至今。藥室創辦三年後,樂顯揚第三子——樂鳳鳴,於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路南開設了同仁藥鋪。作為第五代傳人,樂風鳴在同仁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壹筆。
他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分門匯集成書,名為《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該書收載宮廷秘方、古方、家傳秘方、歷代驗方362首。
同時在序言中提出,“遵肘後,辨地產”,“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制藥規範,這壹規則被視為樂氏祖訓,在今天仍需嚴格遵守。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指,必須嚴格辨別藥材的產地,制藥時雖然工序復雜,但絕不能因此省人工,藥材雖然價格貴,也不可減少分量,用今天的話來講即不偷工減料。
制藥需具備工匠精神,這壹祖訓,為後來同仁堂的發展,建立起了嚴格的選方、用藥、配比及工藝規範,代代相傳,並培育了同仁堂良好的商譽。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樂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