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論文知識評析《“甚”的詞性演變》文章

論文知識評析《“甚”的詞性演變》文章

評析簡要如下:

古代漢語中的“甚”字,壹向被看成副詞。馬建忠認為是狀字,用在動字或靜字的前面,“以狀其所至之深淺也。”楊樹達認為是表態副詞。

呂叔湘認為是表示程度很高的副詞。總之,迄今為止論及文言語法的著作,因為“甚”往往在句中充當狀語,壹般都把它算作程度副詞。

“甚”在先秦古籍中確有不少作狀語的情況,但也有不少作謂語的情況。馬建忠已經看到這壹現象。他在分析“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谷·隱元)時說:“甚本狀字,‘極至’之辭,今假為外動,同義”。

甚,漢語常用字(壹級字),讀作shèn或者shén,會意字,最早見於西周金文。

本義是特別安樂,此義在“甚”的後出分化字“湛”中有體現;由本義引申為過分、過度;又引申為厲害、嚴重、太、深、很、極、超過;由很、極等義又引申為的確、實在等副詞義。

甚,會意字。初文從甘,從“匕”形。“匕”形其意未詳。“甚”字在西周晚期已經增繁,“匕”形漸變成“七”形,中間又增添了“八”形短畫,至秦漢時代混似“匹”字,所以《說文》誤解作“從匹”。

“甚”字上部本作“甘”,但從西周起就有省作“口”形的,戰國楚系文字中還有把“匕”形上之“口”與“匕”形內之“八”形交換位置的。

戰國後期,秦系文字把右上部形頂橫向左右延長穿透而寫作“甘”形,雖然未被小篆接受,卻被秦隸及漢隸承襲,因此“甚”字整體近似於“其”在“L”上之形,所以西漢及東漢隸書都常把此處的“甘”形寫成“其”之異體。

東漢隸書開始把“甘”形左右兩豎筆向下延長,觸及“匹”之近似形的頂橫上,就完全看不出從“甘”了,從而開啟了後世“甚”字的楷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