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老子四章翻譯

老子四章翻譯

《老子四章》譯文:

用三十根輻條制造的壹個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才有了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器皿中間必須留出空處,器皿才能發揮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中空部分,才有房屋居住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踮起腳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會站不穩。把正常的兩步並作壹步走路,反而不會走快。憑著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只憑著自己的主意去判斷事情,反而不會分清是非。自我誇耀的人反而沒有功勞。自大自滿的人反而不會長久。上面的行為用道的觀點來看,就叫做剩飯、贅瘤壹樣,人們常常厭惡他們。所以修道的人壹定要避免它,不要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能了解他人的人聰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更加強大而不可戰勝。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勉強而行的人有誌向。不喪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身雖死而“道”猶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

安定的局面容易保持和維護,沒有跡象的事物容易圖謀;脆弱的事物容易消解;細微的事物容易散失;所以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時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根芽;九層的高臺,是由壹筐筐的泥土壘起來的;千裏的遠行,是從腳下第壹步開始走出來的。妄為要失敗,強行把持壹定會失去。

所以聖人不枉為,所以不失敗,不強行把持所以不失去。人們做事情的時候,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這樣就不會失敗了。因此,有道的聖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以輔助萬物按其自身規律自然發展而不會妄加幹預。

原文:

《老子四章》

作者老子?朝代先秦

三十輻***壹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壹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zhuì)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吏,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壹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五千言,即《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