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個字是:“武陵王上圭”。
是這種藏品的樣式嗎?
網上有很多類似的藏品,以假的偏多。
逐字詳述如下:
(壹)“王”
秦以前自稱為“王”者甚多,漢以後,歷代也有封“王”,秦始皇統壹天下,為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曾引起政爭,秦始皇采納李斯之議,廢分封,行郡縣,就沒有封過壹個“王”,何來“武陵王”,還標明這是“大秦始皇制”,豈不荒唐!
(這個有異議,有網友認為這個武陵王就是呂不韋:歷史隱藏的武陵王應該是呂不韋。秦推行郡縣制並不是絕對的,嫪毐{太後姘居},呂不韋各有封地侯爵。尤其呂不韋在河南老家的封地,萬戶侯加上鄰近郡縣的巴結奉送。。。古人迷信封建,呂不韋權勢過重,大小事莫過相府。嬴政暴君,將呂不韋貶回封地後,呂府仍是食客3千,朝堂事物必經呂府而後決,貶武陵流放朝野牽動。。。遂暗書譴責。呂不韋念與其暗有的骨血之親,免為其難,自縊身亡。嬴政念其建國功高,或許是真的相父,暗追武陵王,賜圭可11寸。帝12寸。圭上皇帝上顯,乃秦始皇帝為彰顯,規矩大秦,又是迷信可千秋萬代之法。。。)
(二)“武陵”
武陵,先秦屬楚,為“苗蠻之地”;秦壹統天下,置三十六郡,其地為“黔中郡”;漢初,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更“黔中郡”為?“武陵郡”。也就是說秦始皇時作為行政區域名稱,還沒有“武陵”壹名。
(三)“上圭”
古代圭名甚多,僅《佩文韻府》所收,數以百計,但無“上圭”這壹圭名。(這個上圭亦可商榷,有人認為是武陵王執圭,奉旨上圭房。?)
(四)“車馬圖”
圭上飾有車馬圖,其畫風乃漢畫像石風格。
(五)“銘文”
野竟清柳銅宙唱
率棧泰常患流蛇?
情堂逸標晨河睍
旋彪望城鄲昆笛。
二十八字小篆銘文,還沒有壹位學者可以解讀其義。為什麽?因為是以亂字拼湊的。沒有壹個雙音詞見於秦漢古籍,也沒用壹個虛詞,不能表達任何意思,當然也就沒人能“懂”。這是故弄玄虛。
從這二十八個字,排成四行,有點七言詩的味道。可是,秦漢時代還沒有七言詩。這壹反而顯露出制造的時代。
(六)書寫字序
書寫文字,商甲骨蔔辭,從右到左,從左到右,皆有,尚無規範,但少有不是豎行的。西周金文從右向左已成規範。爾後幾千年,這是中國漢字書寫的規矩。壹直到1956年,中國報刊才改豎排為橫排,改從右向左讀,為從左向右讀。在此以前,就是過年貼春聯,橫批上的字也是從右向左讀的。
可是,這武陵王上圭上的字,如“皇帝”、“大秦始皇制”,就都是橫排,還是從左向右讀的。這表明它的制做年代,是在1956年之後。
(七)“錯銀石”
考古發現的古物中錯金、錯銀、錯銅的甚多,但都是在銅鐵上,卻未見有在石頭上錯金錯銀的。這類圭石,看去非常像錯銀的,有的字體上還銅銹。
根據上述基本上可以推斷為假。
= = = = = = = =
另外,還有出自《新浪財經》,壹記者請專家陳銅銘,幫助壹位趙先生鑒定此圭,得出的結論是:此玉圭為現代臆造品。
鑒定理由:玉圭是上古時代重要的禮器,多見於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春秋戰國時期,壹般形制為上端尖銳而下端平直。而這件所謂的“玉圭”上下端均為圓弧形,關鍵是其上記載文字內容自相矛盾,壹面正中書“武陵王上圭”,下面卻寫“秦始皇大利”(應為“制”),屬於十分低級的現代人想當然的臆造品,根本就不符合壹點歷史常識,就是寫上壹般人不認識的篆書蒙人,況且篆書字體也是秦以後的字體,這點與記載的“武陵王”、“秦始皇”都矛盾。還有,就是上面的字根本就不是人工刻上去的,因為字口很淺,材質並非古玉,過手輕薄,疑似今人用石粉加還氧樹脂模具壓制而出,然後表面人為做舊,可以批量生產。提醒收藏者擺正心態,謹慎為好,不可異想天開高價買自己根本看不出真假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