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清代哪四大圖書館

清代哪四大圖書館

自周朝起,我國古代就設有專藏典籍的官職。春秋戰國時期,已有私家藏書出現,歷經數朝,我國的私家藏書在清朝達到鼎盛時期,有文獻記載的藏書家多達2082人。其中,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聊城楊氏海源閣、杭州丁氏八千卷樓、歸安陸氏皕宋樓,並稱“晚清四大藏書樓”。

鐵琴銅劍樓

位於常熟古裏鎮西街,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創始人瞿紹基。瞿紹基(1772-1836),字厚培,號蔭棠,世居常熟古裏。“讀書樂道,廣購四部,旁搜金石。歷十年,積書十萬余卷。時城中稽瑞、愛日兩家競事儲蓄,先後廢散。君復遴其宋元善本為世珍者,拔十之五,增置插架,由是恬裕藏書,遂甲吳中”。瞿紹基之子瞿鏞則特別喜歡金石文字,曾得到鐵琴、銅劍各壹,藏書樓也因此命名為鐵琴銅劍樓。第三代傳人瞿秉淵兄第、第四代傳人瞿良士為守護藏書歷盡周折,甚至冒殺身之禍,藏書精善之本才得以保存。新中國成立後,瞿濟蒼、瞿旭初、瞿鳳起將600種大約4000部藏書捐獻給中央政府,現存國家圖書館。

海源閣

位於山東聊城西南隅萬壽觀楊氏宅院內,由楊以增創建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楊以增(1787—1856),字益之,號至堂,晚號東樵,卒後謚端勤,山東聊城人。他壹生嗜好藏書,於各地任職期間,廣為收集。楊以增之子楊紹和又進壹步充實了海源閣的藏書,楊紹和(1830—1875),字彥合,號勰卿,精於古籍鑒定,在京時專事圖書收購,凡孤本珍籍、精校名鈔,壹經發現無不采購。楊紹和將所藏宋、元各珍本詳記其行款、版式、前人跋識、藏印等寫為題記,編成《楹書隅錄》5卷、《續編》4卷傳於世。後又經楊保彜、楊敬夫兩代。至清末,海源閣藏書已達3236種,***計208300多卷。海源閣藏書歷經戰亂,叠遭破壞,所藏書大部分散失。至今,海源閣藏書只有小部分藏書輾轉收入國家圖書館和山東圖書館。

皕宋樓(音bì,意為:二百)

位於浙江吳興。主人陸心源(1834—1894)字剛父,號存齋,晚號潛園老人。歸安(今湖州)人。年輕時喜好讀書,資質過人。為官期間,正值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社會極度動亂,江南許多私家藏書紛紛散出,陸心源既頗有資財,本人又博學嗜書,於是乘機大量購進秘籍善本。陸心源藏書的最大部分來源於上海郁楹年的宜稼堂,宜稼堂藏書之精,人稱“全國精華集於滬瀆,儼然乾嘉時之黃蕘圃也”。同治間宜稼堂書散出,陸心源約購得4800冊。此外,陸氏前後又購得諸如同縣嚴元照芳椒堂、福建陳徵芝帶經堂等名家藏書,及至光緒八年(1882年),陸心源藏書已達到15萬卷之多。其中有許多宋、元版珍籍,還有《四庫全書》未收之書,為江南之望。陸心源搜購宋版書號稱兩百多部,因此取藏書樓名為“皕宋樓”,另外還有十萬卷樓,專門藏明以後精本,守先閣貯壹般書籍,三處藏書***達20萬卷以上。可惜的是皕宋樓、十萬卷樓、守先閣的藏書被陸心源之子陸樹藩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全部售與日本三菱靜嘉堂文庫。

  八千卷樓

地處浙江杭州。丁氏藏書開始於丁國典,後又經過丁申、丁丙兄弟的經營,藏書逐漸豐富。丁申(1824-1887),字竹舟。丁丙(1832-1899),字嘉魚,壹生致力於藏書。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杭州文瀾閣藏書受戰亂影響而散出,兄弟二人不畏艱險,對文瀾閣散出之書進行保存、補抄,終於使文瀾閣《四庫全書》基本恢復原貌。另壹方面,丁氏兄弟又廣為收購圖書,“節衣縮食、朝蓄夕求,遠自京師,近逾吳越,外及海國,或購或抄,隨得隨校,積二十年,聚八萬卷”。其特點是收入明代人著作甚多,現仍完好保存於南京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