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放棄分封制,設立郡縣,成為中國統壹後管理的標準模式,延續了幾千年;
13.統壹貨幣和度量衡將極大地促進國內商業交流。
4.車在同壹個軌道,路在同壹個距離,秦致路的修建極大的方便了國內交通;
5.焚燒六國史書,客觀上統壹思想,避免因歷史問題造成國家分裂;但保存了各國被毀古籍的副本,後續被毀是因為項羽在秦都放火;
6.靈渠的修建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使這壹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領土;
7.修築長城,抵禦北方胡人入侵的重要防線,早已是國界;
8.遠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廣東納入中國版圖。
中央政府有壹個總理阿丘和壹個古代顧問。總理有左右兩個成員,負責政治事務。邱是管軍事的,不常買。禦史大夫是宰相的第二副,掌管圖書館秘書,監督官員。
在丞相、太尉、欽差大臣之下,設有各種大臣,掌管具體政務,包括掌管宮中的大夫、駐守宮中的禁衛、掌管京畿治安的副將、掌管刑罰的廷尉、稷下內史、 山海之稅和政府供給皇室的手工業制造,掌管皇宮的,掌管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客串的。 丞相、太尉、太尉、商議朝政,皇帝裁決。
此外,秦朝還有壹些重要的官職,比如博士,為皇帝會診熟悉古今歷史,負責藏書。華蓋國——和顛客壹樣掌管少數民族事務,但不同的是,顛客掌管與對秦友好的少數民族的交往,而華蓋國掌管已經投降秦國的少數民族;詹氏——管理皇後和太子的事務。
秦始皇統壹六國後,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用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分為郡和縣。郡縣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
郡有禁衛、都督、監(督禦史)。郡長負責他的郡。縣尉輔佐縣令,行軍禮。由郡警監督。秦始皇將全國分為36郡,後來又陸續增加到41郡。
秦始皇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準,淘汰了與此不符的制度。秦婷在商鞅頒布的原始標準文書上刻字,或者制作同樣的帶有銘文的標準文書,發往全國。禁止使用與標準儀器不同的程度、數量和平衡。在田制上,秦朝規定6尺(今230厘米)為壹步,240步為壹畝。這種壹畝三分地的制度千年不變。
在戰國時期,不同國家的車輛有不同的形狀。秦始皇統壹全國後,車寬定為六尺,壹車可通全國。
公元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修建以鹹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的大規模馳道,類似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和實行“車在同壹條軌道上”都是50步寬。馳道有幾個作用,壹是方便交通和管理六國舊地,二是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三是方便始皇帝巡視的暢通。除了秦直路和秦棧道,大部分都是在秦故裏和六國舊路以及秦征服六國時期修建的道路基礎上修建的。著名的車道包括尚軍路、臨津路、東方路、物管路、秦棧道、西路和秦致路。秦始皇滅六國後,為了方便征伐嶺南所需的兵力和物資的運輸,下令石碌開鑿運河,把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連接起來。這條運河最終於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215年)完工。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壹,兩千多年來壹直是嶺南與中原之間的主要水路運輸路線。
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阻礙了秦始皇統壹六國人民的思想,威脅了秦朝的統治。於是,為了統壹原六國人民的思想,秦始皇於公元前213年開始銷毀除季芹以外的所有史書,只允許民間留下關於醫學、占蔔、種植的書籍。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才被稱為“焚書”。盡管如此,他還是下令將壹些禁書收藏在鹹陽皇家圖書館。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當時的秦國首都鹹陽殺死了460多名方士,原因是兩名方士私自出逃,汙蔑皇帝。史書記載稱他們為“坑魔術師”。“坑儒”是後人不嚴謹的說法,正式的說法應該是“坑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