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形成了。直到唐代,才正式定為民間節日,代代相傳。因為在《易經》中,“六”是陰之數,“九”是陽之數,所以九月九日兩陽重,故稱重陽。
重陽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辭中就有提及。屈原《征途》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十日後始見清都。”這裏的“重陽節”指的是天空,不僅僅是節日。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寫的《九天·鐘繇》中,明確寫道重陽節:“年至月,忽回九月九。九為陽數,日月相合。是眾所周知的,認為適合長久,所以是盛宴。”
晉代學者陶淵明在《閑散九日》詩的序中說:“我閑散,愛九之名。秋菊滿園,卻又惆悵,空為九華,惜字如金。”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節就有飲酒賞菊的習俗。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
在明朝,九月重陽節,宮裏會壹起吃花糕慶祝,皇帝也會親自爬萬歲山慶祝自己的秋誌。這種習俗壹直流傳到清朝。
重陽節的習俗:登高、賞菊、插山茱萸、吃重陽糕。
信息的膨脹自古就有。相傳這壹習俗始於東漢,當時登高是為了避禍。久而久之,今天爬山已經成為壹種美麗而優雅的習俗。秋天,大氣涼爽,空氣清新,何不登高遠眺?
重陽節恰逢秋季,菊花盛開。相傳,賞菊、飲菊花酒源於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他的隱居、他的詩歌、他的酒和他對菊花的愛而聞名。後人紛紛效仿,所以重陽有賞菊的習俗。
重陽節插山茱萸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插吳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所以很多婦孺都把山茱萸放在手臂上或頭上。金代葛洪的《西經雜記》中有考努斯參加重陽節的記載。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隨機制作的。九月九日早晨,古人意在九月做蛋糕,把壹塊蛋糕放在孩子頭上,嘴裏說著什麽,祝願孩子萬事如意。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重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