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闖關東的歷史背景。。。。

闖關東的歷史背景。。。。

十九世紀中葉,虛掩的山海關大門敞開,流民潮湧,洶湧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載體,人的流動實際上就是文化的流動。“闖關東”浪潮疊起,意味著中原文化向關東地區大規模挺進。

文化交流也進入了壹個新階段。如果說“閉關”時代的文化交流表現為中原文化對東北固有文化的“影響”,受到“封禁”的人為幹擾。

那麽,在開放的歷史條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關東地區擴散,使得中原文化和關東文化在遼闊的關東得到了並存。

山東村在關東的“復制”,實際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員數量龐大,他們有充分理由保持自己的文化,所謂“聚族而居,其語言風俗壹如舊貫”即是。

他們可以不必改變自己,削足適履,去適應當地的社會風俗、宗教信仰,使用當地的語言文字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同樣是文化上的保守主義。

趙中孚在論及“闖關東”的意義時說過這樣壹段話:“社會意義上,東四省區基本上是山東農業社會的擴大,二者之間容有地理距離,但卻沒有明顯的文化差別。

山東與東四省區之間,無論在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家族制度、倫理觀念、經濟行為各方面,都大同小異。最主要的是東四省區移墾社會成員,沒有自別於文化母體的意念。”

擴展資料:

闖關東的原因:

山東人闖關東實質上是貧苦農民在死亡線上自發的不可遏止的悲壯的謀求生存的運動。從移出地看,壹面是天災,旱、水、雹、蟲、疫並發。

壹面是人禍,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太平天國、撚軍、黑旗軍、義和團等都曾橫掃華北諸省。直皖戰爭、兩次直奉戰爭、新舊軍閥的混戰年年不斷,戰禍波及華北各省。

兵災匪禍頻繁,日益加重田租、稅負、差徭和額外攤派。越來越多的破產農民和災民、難民不得不到東北去逃荒、避難。

從移入地看,東北的社會生產力比較落後,大部分土地尚未開墾,華北地區地少人多。在山東等地“闖關東”由來已久,移民中向家鄉寄錢者有之,帶財物回鄉過年者有之。

也不乏發財致富成家立業者,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眾要到關外謀生賺錢。膠東有些村莊幾乎村村、家家都有“闖關東”的,甚至村裏青年人不去關東闖壹闖就被鄉人視為沒出息。

逐漸形成了“闖關東”的習俗。所以在華北特別是山東的膠東和河北的冀東,勞動力稍壹充裕,或壹遇天災人禍,首先想到的是攜家帶子,或集結親戚好友,蜂擁到關東去謀生。

清末,沙俄侵略東北,日本緊跟其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民關外,多是華北地區的農民,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

山東膠東地區的登州、萊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灤州等冀東地區、京津地區,有便利的途徑,有“闖關東”的習俗,是移民的主要輸送地區。

後來,重災區河南省依靠發展起來的鐵路,也有相當數量的農民逃亡到東北。據統計,1921年關內向東北移民僅為20.9萬人,1926年增為56.7萬人,以後移民數量猛增。

1927年達到105萬人、1928年為108.9萬人、1929年為104.6萬人、1930年為67.3萬人。即從1921年至1930年的10年間***有近618萬余人到東北謀生。

有的學者估計,從近代明令移民實邊到清代末年,移入移民(含後裔)的人口達到1400萬以上,年均近30萬人。有的專家認為,20世紀三十年代前,每年從冀魯豫去東北的約有40至50萬人。

不少年份超過百萬。闖關東對於這些農民來說,即是壹個艱苦的歲月,也是壹個奮鬥的征程。

百度百科-闖關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