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漢渠、胡渠”是什麽東西?

“漢渠、胡渠”是什麽東西?

漢渠

在寧夏平原上,鑿渠引水,灌溉農田,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

秦自戰國後期起,國力日漸強大。它除重視經營東方和南方外,也很註意開拓西方和北方。它先後打敗了西戎義渠和遊牧民族匈奴,將領土擴大到河套及其西南的廣大地區。它為了鞏固對這些地方的統治,除派駐重兵、營建西北長城等外,又在當地設立郡縣,進行治理。其中北地郡的郡址雖然設在義渠(甘肅慶陽境),但其管轄範圍已遠及寧夏平原。郡的轄縣之壹富平縣,治所便在今寧夏吳忠縣西南,該縣的主要管區,就是寧夏平原。秦既在這裏築長城,駐戍兵,派官吏,治百姓,為解決官兵的糧食問題,自然有必要興建水利,以開發當地的農業生產。

在較早的文獻中,找不到秦朝曾在這裏興建水利的記載。不過秦人曾在此鑿渠的傳說,卻廣為流傳。相傳寧夏平原黃河以東的秦渠,就是因為它鑿於秦而得名①。秦渠又名北地東渠,據說這個名稱也與它位於北地郡的黃河以東有關。歷史上北地郡的建制,雖然壹直延續到唐,但其轄地達到寧夏平原的,只有秦、漢時期的北地郡。秦渠鑿於秦朝,還是可能的。除河東秦渠外,據說秦還在河西穿鑿渠道,後人稱為北地西渠。

到漢朝,寧夏平原的地位比秦朝更為重要。為對付強大的匈奴,漢武帝在西北邊陲實行大規模的軍屯和移民實邊政策。僅移民實邊,先後將100多萬內地居民,遷徙到五原、朔方(兩郡都在河套壹帶)、酒泉、張掖(兩郡都在河西走廊壹帶)北地等西北邊郡。北地郡的寧夏平原,由於百姓、軍隊大幅度增加,壹時建起了許多民政、軍政機構。秦朝時,這裏只設了壹個富平

縣,到西漢,除富平外,又增設靈武(治所在今銀川市北)、廉縣(治所在今銀川市西)、眴[shùn順]卷(治所在今中寧縣東北)等縣。此外還有渾懷都尉、上河典農都尉等軍事性質的機構。由於這裏的地位日漸重要,東漢時將北地郡的郡治也移到了富平縣。

與這些變化相適應,兩漢時寧夏平原上的灌溉工程也增多和擴大了。在河東,相傳漢武帝時開了壹條新渠,即後人稱呼的漢渠或漢伯渠。這條渠道的引水口在秦渠渠首上方,它繞過秦渠的南面和東面,到富平北面回註黃河。《水經註》引《地理誌》說:“河水別出為河溝,東至富平,北入河。”這條河溝指的應是漢渠。漢渠的溉田面積要比秦渠大壹些。在河西,東漢時鑿了兩條很長的灌渠,壹條叫漢延渠,東漢順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由郭璜主持穿鑿。相傳它是在原來北地西渠的基礎上延展而成。另壹條由徐自為主持穿鑿,它在漢延渠西面,與漢延渠並行向北延伸。因為徐自為官居光祿勛,所以人們又稱這條新渠為光祿渠。

可以說,後來銀川平原的水利布局,漢朝就已經基本確立了

胡渠

魏晉時,活躍在我國北部和西部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入居黃河流域。起初,他們以放牧為主,黃河中上遊的許多農田被改成牧場。畜牧業對水利的要求遠比不上農業,許多水利工程,或者因為戰爭破壞,或者因為長期失修,殘破不堪,寧夏平原的古渠,也不例外。到鮮卑族的北魏統壹黃河流域後,情況有所變化,農業又受到較大的重視。他們從發展農業經濟出發,無論在關中平原或寧夏平原重新註意修建農田水利。

北魏在寧夏平原修建的最重要工程是艾山渠。它由薄骨律鎮(治所在今靈武縣西南)鎮將刁雍主持,修建於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渠首位於富平縣西南的漢朝舊渠口下方八裏處。當時之所以沒有利用舊的渠口,是因為這裏河水湍急,河床下切,舊渠口已經引不到河水。而新渠口具有比較優越的引水條件,這裏的河心有壹個狹長的沙洲,將河道分成東西兩股,只要從西岸到沙洲下端建壹條不太長的攔河壩,便可將西面那股河水攔入新渠。攔河壩長270步(壹步為六尺),寬10步,高四步。所開的渠道,寬15步,深五尺,長40裏;以下與舊渠相接,***長120裏。這壹段舊渠應是漢延渠中的壹段。《魏書·刁雍傳》艾山渠可灌“官私田四萬余頃”。這個數字雖有誇大之嫌,但此渠鑿成後,薄骨律鎮便有大量糧食外調卻是事實,從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起,每年向沃野鎮(治所在今內蒙古臨河縣西南)循黃河船運軍糧數十萬斛。

唐朝,寧夏平原的地位也很重要。它是西北邊防重地,長期駐兵、屯田,先則以對付強大的突厥,繼而又要防備吐蕃和回紇。安史之亂時(公元755—763年),它還是政治中心,唐朝重建之君唐肅宗便在靈武(治所在今寧夏靈武縣西南)即位,唐朝中興名臣郭子儀便以這裏為大本營。從政治、軍事的需要出發,唐在這裏修建了許多水利設施。見於史籍記載的有光祿渠、禦史渠、薄骨律渠、特進渠、尚書渠、漢渠、胡渠、百家渠、七級渠、千金陂等。不過古籍記得十分簡單,而且有些地方的說法還不壹致,影響我們確切了解當時的渠道情況。

在上述眾多的渠道中,以禦史渠的溉田面積為最大,宋王應麟《玉海》卷二二三壹《郭子儀家傳》說,它由郭子儀所開,溉田2000頃①。水利史研究工作者認為,開渠時間當在唐肅宗在位期間(公元756年—762年),當時郭子儀與唐肅宗正以寧夏平原為基地,積極部署討伐安祿山、史思明,以重建唐王朝。研究者還認為禦史渠的前身應是始鑿於東漢時期的光祿渠,到郭子儀時因光祿渠淤廢,所以他才重新加以穿鑿。不過,不久這條禦史渠就遭嚴重破壞,《舊唐書·吐蕃傳》說,大歷十三年(公元778年),吐蕃攻靈武,填塞漢渠、禦史渠、尚書渠等水口,以破壞唐軍屯田。幾十年後,李聽又將它恢復起來。《舊唐書·李聽傳》載,在他擔任靈州(治所在今靈武縣境)大都督府長史時,當地須從外地調入大量糧食,而運輸非常困難,他為了用屯田“以代轉輸”,便在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修復“廢塞歲久”的光祿渠。修復光祿渠就是修復禦史渠。

唐朝除光祿—禦史渠外,另壹條溉田面積稍大的渠道當數薄骨律渠,它位於回樂縣(治所在今靈武縣西南)南60裏,可溉農田1000多頃。另外,特進渠的溉田面積也不小,600多頃。其他壹些渠道,溉田面積略小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