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火針法簡介

火針法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器械 5 操作方法 5.1 選穴與消毒 5.2 燒針 5.3 針刺的深度 6 適用範圍 7 註意事項 附: 1 古籍中的火針法 1 拼音

huǒ zhēn fǎ

2 英文參考

acupuncture with heated needle

3 概述

火針法是將特制的金屬粗針,用火燒紅後刺入壹定部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具有溫經散寒,通經活絡的作用,臨床常用於治療風濕寒痹、癰疽、瘰癧等疾病。

4 器械

火針針體較粗,質堅韌,壹般采用員利針或24號、26號2寸長的不銹鋼針。也有應用特制的針具,如彈簧或火針、三頭火針,以及鎢合金制成的火針。彈簧式火針進針迅速,易於掌握深度;三頭火針用於體誌、疣的治療;鎢合金物理性能好,有耐高溫、不退火、變形少、不易折、高溫下硬度強等特點。

火針根據粗細不同,分為細火針(針尖直徑0.5mm)、中火針(針尖直徑0.75mm)、粗火針(針尖直徑1.2mm),針柄套上木柄,以防燙手(見圖)

5 操作方法 5.1 選穴與消毒

根據不同病癥辨證取穴,或以“以痛為腧”的局部取穴法選穴。患者來取合適的 *** 。針刺前註意消毒,先用碘酒消毒,再以乙醇棉球脫碘。

5.2 燒針

火針燒灼的程度有三種,根據治療需要,可將針燒至白亮、通紅,或微紅。若針刺較深者,需燒至白亮,速進疾出,否則不易刺入,也不易拔出,而且劇痛。如屬較淺的點刺法,可以燒至通紅,速入疾出,輕淺點刺。如屬淺表皮膚的烙熨法,則將針燒至微紅,在表皮部位輕而稍慢地烙熨。

燒針用的燈火以乙醇燈比較方便,壹般左手持燈,右手持針,靠針施術部位,燒針後迅速針刺。燒針的次序是先燒針身,後燒針尖,若針身發紅而針尖變冷者則不宜進針。

5.3 針刺的深度

應根據病情、體質、年齡,以及穴位所在部位肌肉厚薄、血管深淺而定,要求既能劫部,又不傷皮肉為佳。壹般四肢及腰腹部可稍深,刺至2~5分深,胸背部宜淺,可刺1~2分深;顏面部除了面部痣及扁平疣外壹般不用火針,尤其靠近五官的穴位不宜火針針刺。

火針刺後,立即用棉球或指按壓針孔,可以減少疼痛,但不可揉搓,以免出血。針孔的處理,視針刺深淺而定,如果針刺1~3分深,可不作特殊處理,若針刺4~5分深,可用消毒紗布敷貼,膠布固定1~2天,以防感染。

6 適用範圍

主要用於痹證、胃下垂、慢性泄瀉、痢疾陽萎、癰疽、痔瘡、瘰癧、腱鞘囊腫、象皮腿、月經不調、小兒疳積,以及某些皮膚病如疣、痣、癬、瘡節等。

7 註意事項

(1)對於血管及主要神經分部位不宜針刺。

(2)針刺後局部呈現紅暈或紅腫未完全消退時,應避免洗浴;局部發癢,不能用手抓,以防感染。

(3)註意檢查針具,發現有剝蝕或缺損時,則不宜使用,以防意外。

(4)對初次接受火針治療的患者,應作好解釋工作,消降恐懼心理,積極配合治療。

古籍中的火針法 《外科正宗》:[卷之二上部疽毒門]瘰論第十九

換。敷後皮嫩微損者,另換紫霞膏貼之,其核自消。火針法火針之法獨稱雄破核消痰立大功燈草桐油相協力當頭...

《外科正宗》:[卷之三下部癰毒門]魚口便毒論第三十二

,情勢已成,腫痛日甚,因公事急出,不能行走。以火針法針之,出紫血鐘許。外用膏貼拔出微膿,服托裏消毒...

《外科正宗》:[卷之三下部癰毒門]結毒論第三十七

結毒者,熏火收遏瘡毒而沈於骨髓也。又有未經熏擦,見苗未久,服藥不多,內毒未盡,便用點藥收斂,郁遏毒...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太乙針法

藥壹層卷緊或用線紮。灸時用紅布襯於痛處。將此針在火上燒著灸之。如雷火針法。《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

《張氏醫通》:[卷六痿痹門]鶴膝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