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死”是避諱的,所以,就有很多代稱,“大去”在這裏也是“死”的意思。其他的關於死的名詞如下:
常見:去世、過世、逝世、長眠、安息。
意外:遇難、喪身。
未成年而死;夭折。
為國為民:犧牲、捐軀、殉國、殉職。
和尚死:圓寂、坐化、示寂、示滅、升天。
古帝王死:駕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
對仇敵:見閻王、回老家、歸西天、斷氣、完蛋、翹辮子、壹命嗚呼。
高齡而死:登仙。
此外,古籍中稱“死”曰:卒、歿、疾終、溘逝、作古、棄世、下世等。又:物故、厭世、棄養、捐舍館、棄堂帳、啟手足、隱化、遷神、解駕、遁化、遷化、遷形等已成死詞。
“死”之別稱種種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人們對“死”,自古至今都諱莫如深,為避諱起見,取了諸多別稱。
古代對人死的稱呼反映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裏嚴格的等級制度,《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如:
①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②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句中的“崩”、“崩殂”即指皇帝死亡。
③ 昭王薨,安僖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信陵君竊符救趙》)
句中的“薨”則指諸侯或有封爵的大臣之死。
④ 初,魯肅聞劉表卒。(〈赤壁之戰〉)
⑤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張衡傳》)
句中的“卒”古指大夫死亡或年老壽終。
現代人不像古代那樣等級森嚴,但表現在對“死”的稱謂上,也有明顯的褒貶色彩。
“犧牲”,指為正義事業而舍棄生命。如:
⑥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就義”,指為正義事業而被殺害。如:
⑦ 他從報上知道,這個寫信的人幾個月之前,已經在南昌英勇就義。(《同誌的信任》)
“殉道”,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與此類似的還有“殉國”、“殉職”、“殉難”、“殉情”等。如:
⑧ 人民永遠懷念著科學的英雄的殉道者。(《火刑》)
⑨ (白求恩)去年春上到延安,後來到五臺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職。(《紀念白求恩》)
以上用詞多用來表示對死者的褒揚。
而“壹命嗚呼”、“嗚呼哀哉”、“吹燈拔蠟”、“回老家”、“玩兒完”等多含有貶義或諷刺意味。
在語體色彩方面,“逝世”專指長輩或可敬的人死去,帶有莊重色彩,多用於書面;而“去世”使用範圍較寬,指長輩或同輩的成年人死去,口語、書面都用。
另外,“壽終正寢”指年老病死在家中,“遇難”指因迫害或發生意外而死亡,“瘐斃”指關在牢獄裏的人因受刑或饑寒、疾病而死,“夭折”則指未成年而死。
其他對“死”的婉稱有:百年之後、仙逝、仙遊、升天、上天、歸天、歸西、歸陰、老了、過去了、故去、過世、走、去等等。
而在佛教用語中,對僧尼之死又有別稱,如“圓寂”、“涅盤”、“坐化”等。
另外個人還找了壹些:掛了,去世,完蛋,老了,走了,去了,上路了,薨了,駕崩,大行,坐化,登仙,升天,卒,翹辮子,上西天,回老家,見馬克思,赴黃泉,見閻王,羽化,圓寂,殉職,就義,殉國,殉難,罹難,遇難,遇害,不祿,棄世,疾終,溘逝,作古,壽終正寢,百年,溺斃,夭折,夭亡,少殤,長眠,安息,永垂不朽,等等。
評論 | 8 1
羽毛和翅膀 | 十七級 采納率45%
擅長: 暫未定制
其他類似問題
2011-05-23關於死的二字詞語,急急急急如:領導死:逝世) 18
2010-11-29用“生”,“死”組成詞語 24
2014-08-19用生,死組詞語
2011-04-10表示死的詞語有什麽不同的用法 31
2012-12-25死字組詞 6
更多關於有關死亡的詞的問題>>
網友都在找: 形容母親去世用詞 去世和去逝 表示死亡的詞語
按默認排序 | 按時間排序
其他7條回答
2007-07-30 21:39 減盡荀衣 | 六級
常見:去世、過世、逝世、長眠、安息。
意外:遇難、喪身。
末成年而死:夭折。
為國為民:犧牲、捐軀、殉國、殉職。
和尚死:圓寂、坐化、示寂、示滅、升天。
古帝王死:駕崩、太薨、山陵、大行、登遐。
高齡而死:登仙。
對仇敵:見閻王、回老家、歸西天、斷氣、完蛋、命嗚呼。
另外:卒、歿、疾終、溘逝、作古、棄世、下世。
又:物故、厭世、棄養、捐舍館、棄堂帳、啟手足、隱化、遷神、作軍駕、遁化
評論 | 0 0
舉報| 2007-07-31 17:47 天人飛 | 五級
走了
老了
百年了
駕鶴西歸
見馬克思了
死了
去世了
去極樂世界了
逝世了
散手人寰了
犧牲了
擊斃了
遠離我們了
永遠離開我們了
永垂不朽了
千古流芳
常見:去世、過世、逝世、長眠、安息。
意外:遇難、喪身。
未成年而死;夭折。
為國為民:犧牲、捐軀、殉國、殉職。
和尚死:圓寂、坐化、示寂、示滅、升天。
古帝王死:駕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
對仇敵:見閻王、回老家、歸西天、斷氣、完蛋、翹辮子、壹命嗚呼。
高齡而死:登仙。
此外,古籍中稱“死”曰:卒、歿、疾終、溘逝、作古、棄世、下世等。又:物故、厭世、棄養、捐舍館、棄堂帳、啟手足、隱化、遷神、解駕、遁化、遷化、遷形等已成死詞。
“死”之別稱種種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人們對“死”,自古至今都諱莫如深,為避諱起見,取了諸多別稱。
古代對人死的稱呼反映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裏嚴格的等級制度,《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如:
①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②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句中的“崩”、“崩殂”即指皇帝死亡。
③ 昭王薨,安僖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信陵君竊符救趙》)
句中的“薨”則指諸侯或有封爵的大臣之死。
④ 初,魯肅聞劉表卒。(〈赤壁之戰〉)
⑤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張衡傳》)
句中的“卒”古指大夫死亡或年老壽終。
現代人不像古代那樣等級森嚴,但表現在對“死”的稱謂上,也有明顯的褒貶色彩。
“犧牲”,指為正義事業而舍棄生命。如:
⑥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就義”,指為正義事業而被殺害。如:
⑦ 他從報上知道,這個寫信的人幾個月之前,已經在南昌英勇就義。(《同誌的信任》)
“殉道”,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與此類似的還有“殉國”、“殉職”、“殉難”、“殉情”等。如:
⑧ 人民永遠懷念著科學的英雄的殉道者。(《火刑》)
⑨ (白求恩)去年春上到延安,後來到五臺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職。(《紀念白求恩》)
以上用詞多用來表示對死者的褒揚。
而“壹命嗚呼”、“嗚呼哀哉”、“吹燈拔蠟”、“回老家”、“玩兒完”等多含有貶義或諷刺意味。
在語體色彩方面,“逝世”專指長輩或可敬的人死去,帶有莊重色彩,多用於書面;而“去世”使用範圍較寬,指長輩或同輩的成年人死去,口語、書面都用。
另外,“壽終正寢”指年老病死在家中,“遇難”指因迫害或發生意外而死亡,“瘐斃”指關在牢獄裏的人因受刑或饑寒、疾病而死,“夭折”則指未成年而死。
其他對“死”的婉稱有:百年之後、仙逝、仙遊、升天、上天、歸天、歸西、歸陰、老了、過去了、故去、過世、走、去等等。
而在佛教用語中,對僧尼之死又有別稱,如“圓寂”、“涅盤”、“坐化”等。
另外個人還找了壹些:掛了,去世,完蛋,老了,走了,去了,上路了,薨了,駕崩,大行,坐化,登仙,升天,卒,翹辮子,上西天,回老家,見馬克思,赴黃泉,見閻王,羽化,圓寂,殉職,就義,殉國,殉難,罹難,遇難,遇害,不祿,棄世,疾終,溘逝,作古,壽終正寢,百年,溺斃,夭折,夭亡,少殤,長眠,安息,永垂不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