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壹點基本常識:
專職天學機構及其日常工作。
既然天學為天子壟斷,很自然,天學機構及其直接象征觀象臺(類似於現代的天文臺,當然用處不壹樣)也為皇家獨占,其他任何地方政權或個人都不能建立,否則就是"犯上作亂"的行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犯法。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可以找到壹個例外,即北齊的張子信,他可能趁中原長期戰亂時在海島上建立過壹個小型天文臺,並取得了重要成果。這或許是中國古代唯壹可與西方私人天文臺相媲美的例子。歷代天學機構名稱及主要負責人官名變動沿革如下:
秦 太史令
西漢 太史公 太史令
東漢 太史令
魏晉南北朝 太史局;太史
隋 太史曹 太史監;太史令
唐 太史局 渾天監 渾儀監 太史監 司天臺;太史局令 渾天監 太史監 司天臺監。824人
宋 司天監 太史局 天文院;司天監 太史局令
遼 司天監;太史令
金 司天臺;提點 司天監
元 司天監 回回司天監 太史院;提點 司天監 太史院史。259人
明 欽天監;太史令 監正。41-23人
清 欽天監;監正。154人
與現代社會中天文學家的身份截然不同,古代皇家天學機構的負責人及其屬吏都是政府官員;天學機構則是中央政府的壹個部門,通常在地方上沒有常設的下屬機構和人員。有時為了特殊的觀測任務,則委派臨時人員,元明兩代例外。不過這個部門在理論上的品級卻壹直不太高,最高時在唐代,曾達到三級左右,最低時在五品左右。天學機構的工作人員主要有三個來源:壹是世襲的天學官員,二是從社會上招集,三是本身的專門培訓。
天學機構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是天象的觀測記錄,內容有恒星位置的測定,並編制成星表或繪制為星圖;日月食和掩星觀測;行星在恒星背景下的視運動狀況;異常天象的觀測記錄,包括彗星新星流星太陽黑子等。對其中的某些天象還要有選擇地向皇帝匯報。其次是觀天儀器的研制和管理。三是修訂歷法,編算歷書歷譜並印制頒發。
中國古代最系統、最完整、記載資料最豐富的天學典籍,當首推歷代官制中的天學三誌:律歷誌、天文誌、五行誌。其中有少數幾種官史中這三誌的名稱稍有變化,但其所述內容仍與傳統相符。五行誌專述該朝災異、祥瑞的情況,為各地災異、祥瑞報告的文獻匯總;律歷誌是關於該朝律與歷的文獻匯總。天文誌所記錄的是該朝發生的天文大事,天象記錄,以及對應的星占占辭等。此外,還有重要的星占著作如《開元占經》等,官修大型天學著作如《崇禎歷書》等,私家著述如明朱載 育《聖壽萬年歷》等。
早在明、清時期,中國就出版了不少有關天文學方面的著譯,有:《西洋新法歷書》,徐光啟、李天經等修,崇禎中刊本;《天學大成》,1896年上海著易堂石印本;《談天》18卷,附表1卷,英國侯失勒撰,偉烈亞力口譯,李善蘭刪述;《測候叢談》4卷,美國金楷裏口譯,華蘅芳筆述.
墨海書館曾出版由偉烈亞力、李善蘭譯的《談天》(1859年)壹書,是英國天文學家侯失勒的名著,各卷名稱依次為:論地、命名、測量之理、地學、天圖、日躔、月離、動理、諸行星、諸月、彗星、攝動、橢圓諸根之變、逐時經緯度之差、恒星、恒星新理、星林、歷法等。該書在晚清學術界享有很高聲譽。爾後,徐建寅又把到1871年為止的最新天文學成果補充進去,凡18卷,由江南制造局翻譯館於1874年出版。此外,尚有哈巴安德的《天文問答》、合信的《天文略論》等。
江南制造局翻譯館出版了侯失勒著,金楷理譯、華蘅芳述的《測候叢談》(1877年),***4卷,是晚清所譯各種氣象學術書籍中最有價值的壹種。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石印《天學大成》壹套4冊全,白紙線裝,《測侯叢談》4卷;《談天》18卷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