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聲聲慢》賞析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淒淒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 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 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 怎壹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1084—1151?)這位頗具文學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眾多詞人中,可以說是獨樹壹幟。《聲聲慢》是她晚年的名作,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淒苦情,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
當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誌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這壹連串的打擊使她嘗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者寫下了《聲聲慢》這首詞,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沈凝重、哀婉淒苦,壹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來襯托孤寂、淒涼的心境。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起首三句比較形象,委婉細致地表達了作者在遭受深創巨痛後的愁苦之情。七組十四個疊字,猶如信手拈來,”看似平平淡淡,實則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十四個字無壹愁字,卻寫得字字含愁,聲聲是愁,造成了壹種如註如訴的音韻效果,如徐虹亭語: “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也。” “尋尋覓覓”,是作者的動作行為,作者在經受了國破家亡、夫喪、金石丟失等壹連串的打擊後,內心極為哀愁,再加上壹人孤處,更是百無聊賴,空虛郁悶,為了排解這壹哀愁,作者開始了漫無目的的尋覓。
尋啊覓啊,想尋些什麽呢?不太清楚,壹切都是那麽茫然,或許她是想找回壹些溫馨的回憶來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說“人悲物亦悲”,在壹個悲傷淒涼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
正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尋覓的結果給作者最深的感受是“淒淒慘慘威威”,它不但沒有減輕內心的傷痛,反而使其由這清冷之景更生壹種淒涼、慘淡和悲戚之情。
這就為全詞定下了壹個感情基調,使全詞籠罩在壹種淒慘愁苦的氛圍中。“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結果轉到寫氣溫驟變的感受,說天氣變化無常,忽暖忽寒,人最難調養身體。然而其內蘊又何止這些呢?聯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難之前的生活壹直是優裕、安寧而美滿的,而寫作此詞時,已是形單影只,孤身飄零,生活壹下從幸福的峰巔跌入痛苦的深淵,這種情形與“乍暖還寒”的天氣是多麽相像啊,它讓作者的身心壹時都難以承受。
怎麽辦?只有借酒驅寒,借酒澆愁。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欲以酒暖身,借酒澆愁,可是酒的滋味卻又那麽淡。 “淡酒”無力,怎麽能抵擋住那壹陣緊似壹陣的急風,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這裏酒味為何那麽淡?是酒淡嗎?不是。
酒性依舊是烈的,只是因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腸愁更愁,滿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就覺得酒味淡了。
李清照在前期詞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也寫到過為驅寒消愁曾飲酒之事,然而卻是“濃睡不消殘酒“。酒力顯得那麽大,讓作者濃濃地睡了好長時間都沒有消下去,這裏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為作者此時沒有什麽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為壹個年青貴族女子的閑愁,閑愁不痛,所以才會有“濃睡不消殘酒”之說。
兩相對比,壹個“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淒涼,心境是何等的淒苦。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本欲借酒澆愁,可誰想“舉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來了自己壹陣陣的傷心,正當作者獨自對酒傷心傷神之時,猛然間擡頭看到南飛的大雁,再細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過的大雁嗎?不就是曾為她和丈夫捎過信箋的大雁嗎?而今大雁依舊,人卻不是那兩人了,也不會再有什麽書信捎來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過也”這句話,不僅寫得有形,而且有聲,渲染出了壹種哀哀欲絕的淒苦氛圍,讓我們仿佛與作者壹同聽到了長空中那南飛雁壹聲聲淒厲的哀鳴。
這哀鳴,聽來猶如杜鵑啼血,讓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遠及近,轉入對眼前殘秋之景的具體描繪,進壹步表現作者的淒苦之情。 “滿地黃花堆積,慌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這三句話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愛花的,在過去有丈夫為她摘花,但是在這殘秋之季,作者所見、所感卻是:菊花枯萎雕落,落瓣紛紛,堆積了壹地,花都憔悴了。
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誰可以摘花送給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著它壹朵朵、壹瓣瓣的枯萎雕落,多像自己孤苦飄零的晚境。到這裏,作者的感情漸漸融入落花中,對花自憐,不由又黯然神傷。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更進壹步抒寫作者寂寞難耐的痛苦。常言說“人老伯孤獨”,更何況作者是位感情豐富的文人,這樣獨守窗前,不免觸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況自是令作者甚感淒涼、慘淡和愁苦的,可怎麽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2. 要聲聲慢的賞析和原文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文庫資源 聲聲慢的原文及賞析 聲聲慢·尋尋覓覓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那麽,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收集的聲聲慢的原文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聲聲慢的原文: 聲聲慢·尋尋覓覓 宋代: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 賞析壹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
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為沈郁淒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淒涼的景況。此詞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壹。
《聲聲慢·尋尋覓覓》起句便不尋常,壹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
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壹個很重要的內容。
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壹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復吟唱,徘徊低迷,婉轉淒楚,有如聽到壹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就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
壹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彌漫開來,久久不散,余味無窮。 這時看見那些菊花,才發覺花兒也已憔。
3. 求解答壹語文閱讀鑒賞題文章:《聲聲慢》作者李清照問題:作者由“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雁飛過去,正令人傷心,原來雁是我過去見過的。這裏我們可看到三層意思:(壹)雁飛過去了,雁叫聲聲,淒厲難聞,正令人傷心,原來大雁是老相識了,觸動我內心的創傷已不止壹次,現在又來觸動我,使我傷心難過。
(二)古代有雁足傳書的傳說。雁以往是給我帶過信的,給我安慰,現在丈夫已逝,親戚離散,雁飛過去無信可帶,不能再給我安慰了,使我傷心。
(三)作者的故鄉在北方,而此時作者淪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飛,引起了對故鄉的思念,所以使她傷心。雁在北方就相識,現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異鄉,發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懷鄉之意。
4. 《聲聲慢》原文及翻譯《聲聲慢·尋尋覓覓》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
作品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而產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此詞在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壹氣貫註,著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
開頭連下十四個疊字,形象地抒寫了作者的心情;下文“點點滴滴”又前後照應,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動蕩不安的心境。全詞壹字壹淚,風格深沈凝重,哀婉淒苦,極富藝術感染力。
原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 翻譯 整天都在尋覓壹切清冷慘淡,我不由感到極度的哀傷淒涼。
乍暖還寒的秋季最難以調養。飲三杯兩盞淡酒怎能抵禦它、傍晚之時來的冷風吹的緊急。
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飛過去了,傷心的是卻是原來的舊日相識。 家中的後園中已開滿了菊花,我引憂傷憔悴無心賞花惜花、如今花兒將敗還有誰能采摘?靜坐窗前獨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淒淒細雨淋瀝黃昏時分、那雨聲還點點滴滴。
此情此景,用壹個愁字又怎麽能說的夠? 。
5. 拜托三樓的zb_quan兄,這誰對誰錯,妳不知道,我也不知道.真要論起來,大概得去找古籍了.
最起碼,我的這壹個,註釋和讀音都是最全的.
聲聲慢①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②。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最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忺摘③?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④?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⑤,怎壹個、愁字了得。
註釋
①聲聲慢:原調名《勝勝慢》。慢:即慢詞、慢曲,為詞的長調。
②將息:調養休息,保養安寧。
③忺(qiān)摘:樂意摘取。忺:所欲,想要。
④怎生:怎麽。
⑤次第:情境,況味。
賞析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為抒發家國身世之愁而作。這首詞最大的特點是成功地運用了疊字。開篇三句十四個疊字,表達出三種境界。“尋尋覓覓”,寫人的動作、神態;“冷冷清清”,寫環境的悲涼;“淒淒慘慘戚戚”,寫內心世界的巨大傷痛。同時,這幾對疊字還造成音律的回環往復,加強了詞作的音樂性。第二個特點是借物抒情。上闋用“淡酒”、“晚風”、“過雁”,下闋用“黃花”、“梧桐”、“細雨”,都準確而形象地表達出內心的愁情,最後逼出“怎壹個愁字了得”的強烈感情,突然作結,沈痛無限。全詞語言樸實,感受細膩,巧用疊字,滿紙嗚咽,動人心弦。
6. 如何鑒賞張炎的“聲聲慢”這首詞這首《聲聲慢》詞,就是壹首“說淵明”的詞。
當時已是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詞人五十壹歲, 在今天浙江寧波遊高時所作。四明,本指四明山,這裏指在它附近的鄞縣。
張炎在這裏盤桓過壹段 時間,認識了壹些誌趣相投的友人。現在,卻因生計所迫,只得離鄞返杭,所以此詞壹開頭五句即交 代四明之遊:“山風古道,海國輕車,相逢只在東瀛。
淡泊秋光,恰似此日遊情。”鄞地近海而靠山,首 兩句即是交代它的這種地理位置,而第三句的“東瀛”(東海)更點明了遊地靠近東海之畔。
淡泊“秋 光”兩句,既點明了時間,又說明了“遊情”(羈旅之情)的淡薄無味——因為從內心深處講,張炎的 “遊”四明,是迫不得已,並不是有閑情逸致而欣賞美景!張炎的朋友戴表元在《送張叔夏西遊序》中 就這樣說過:叔夏(張炎之字)之所以東遊山陰、四明、天臺間,是被生計所迫。 張炎本人就說過:“吾 之來,本投所賢,賢者貧;依所知,知者死;雖少(稍)有遇,無以寧吾居。
吾不得已違(離開也)之,吾 豈樂為此哉!”所以將意興闌珊比作寒秋暗淡的陽光,已經透露了自己淒涼的身世之感。故在即將 重渡西泠(西泠橋是西湖勝景之壹,此處代指杭州)之際,心情十分復雜矛盾:壹方面是“喜”,故鄉已 近在咫尺,這對壹個久在異地漂泊的遊子而言,畢竟是壹件值得高興的事;另壹方面,“喜”中有 “悲”,這又是因為,自己已是“鬢絲斷雪”(鬢發花白如殘雪)的遲暮之人。
喜中有悲,悲中有喜,兩 種情緒交織在壹起,便形成了壹種悲喜交加、百感橫生的心境。他用了“休嗟”這樣的“頓挫之筆”, 說明他內心委屈且層層變深的慨嘆。
“閑身”者,既表明自己有暇能返故鄉,又暗示了自己的“遺民” 身份。身“閑”而心不“閑”(煩惱積胸),需細細揣摩。
“又溯遠”三句則是預寫他的歸鄉之旅,不勞 細說。 詞的上闋以告別的時刻作為“中點遊情”以前寫他以往的四明之遊,“休嗟”之後則懸揣他 即將開始的返杭之行。
下闋寫法與此類似,“莫向長亭折柳,正紛紛落葉,同是飄零”,寫眼前將別; “舊隱”以下,是對歸鄉後的遐想。 章法整飭,結構勻稱。
現在先說第壹層:折柳送別,本是古代風俗,但詞人不願讓友人折柳相送,因為深秋之際的楊柳 落葉紛紛、不堪再折,正與我輩壹樣,都有著“飄零”可憐的身世。這句因傷己而憐柳,後又以柳自 況,益見“同病相憐”。
第二層運筆更為曲折。 “舊隱新招,知住第幾層雲”兩句,是暢想原先歸隱山野的壹些人,後來 卻不耐寂寞而終於應元朝 *** 之聘出山,應該已經飛黃騰達了。
南朝孔稚珪在他著名的《北山移 文》中曾經嘲諷這種假隱士追逐名利的齷齪:“及其鳴騶入谷,鶴書赴隴,形馳魄散,誌變神動。爾乃 眉軒席次,袂聳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
……”詞人對此也持批評的態度,但說得 很含蓄:誰知道他們現在正高居在青雲的第幾層上呢?其不滿情緒,隱隱流露,而又不著痕跡。“疏 籬尚存晉菊,想依然、認得淵明,想來只有西子湖邊的疏籬殘菊,仍記得我堅守節操,以陶淵明自 勵。
這裏用了壹個“晉”字來形容殘菊,顯得特別耀眼。 陶淵明由東晉入劉宋,張炎由南宋而入元, 時代變遷,但兩人境遇相似。
所以用壹“晉”字,暗示他對故國深深的懷念。在這種“春秋筆法”中曲 折地表露出他甘為“大宋遺民”的思想,而再從“尚存”的“尚”與“想依然認得”的“依然”來看,黍離 之悲更是溢滿詞章。
“待去也,最愁人、猶戀故人”,思鄉是真,但面對鐵騎踐踏過的荒涼,心中頓生 悲戚,所以反而更加留戀此間的友人了。這種“反說”的寫法,使詞的結尾蘊含深摯的余味。
這首詞描寫的是離情。張炎《詞源》說:“矧情至於離,則哀怨必至;茍能調感愴於融會中,斯為 得矣”,又說:“離情……全在情景交煉,得言外意。
”這首詞充分體現了詞人的這種觀點。首先,它的 “情”有兩方面,對四明諸友的不舍,對故鄉的無限思念。
從“去”與“留”的角度看,這兩種情似乎是 矛盾的,而從“羈遊”的角度來看,它們又合二為壹。所以在既戀四明、又離四明,既喜重返故鄉、又 愁重睹舊地的矛盾心理中,表現了詞人國破家亡、落拓江湖的無限“感愴”“哀怨”之情。
而詞人這種 難以言傳的復雜心理,又是“融會”在對景色、時令、聯想等的描寫之中的。壹方面是“無端更渡桑幹 水,卻望並州是故鄉”,對四明也有了對故鄉般的深情;另壹方面又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愁 見真正的故鄉,這兩種感情的交織和鬥爭,便構成了此詞纏綿繾綣而起伏回旋的感情“旋律”,讓讀 者感同身受。
其次,它的寫情,大多巧妙地以融於景致中,可謂情景交融的妙筆。如“淡泊秋光,恰 似此日遊情”,以淡薄的秋日陽光比擬遊情之無味,以“紛紛落葉”表現自己的老之將至和孤苦無依, 都很貼切而工巧,而對於“晉菊”的描寫,更是深寓“言外之意”。
7. 聲聲慢閱讀的答案聲聲慢⑴我家至今仍住上海老城廂——壹幢老式磚木結構的滬地民居的二樓。
在與我們相距三四米的對面樓下,壹間簡陋的小屋,住著壹位孤寡老人沈阿姨。她搬來那年,好像剛從裏弄生產組退休。
⑵白駒過隙。壹轉眼,沈阿姨已與我家做了三四十年的鄰居了。
近年,小屋空關,卻關不住多年前那些suǒsuì的往事。⑶沈阿姨與我母親壹輩。
她的身體稍瘦,顴骨高高的,眼睛大而有神。母親曾幫她給鄉下的侄子代寫過幾封信,知道她雖然鬥大的字不識幾個,但明事理。
⑷沈阿姨的小屋,只能擱壹張床和壹張小方桌,地方逼仄。所以,大白天她壹般都是拿個小板凳坐在門口,附近動靜,盡收眼底:無良“路人”偷我停放在樓下拐角處的自行車,被她發現後喝退了;我的沒上學的女兒溜出來玩,幾次得到她的照管;她還應我母親所托,及時叫住了磨剪刀的、箍桶的、賣新米的……⑸不過,最令人感懷的,莫過於她的有關“收衣裳”的提醒。
⑹對於坐在家門口的沈阿姨來說,何止是過往的壹切,甚至連老天爺的喜怒哀樂都逃不過她的眼睛。每當天上有細微的不易察覺的雨絲飄落,她都會擡起頭,朝我家的窗口喊道:⑺“趙阿姨,落雨嘞!”⑻這是沈阿姨在提醒我母親,無論誰在家都能聽到,然後趕緊收進晾於窗外的衣物。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沈阿姨神清氣朗,喊聲響亮,語速不快不慢。⑼“趙阿——姨,落雨——嘞!”⑽這還是沈阿姨在提醒我母親。
只是進入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她的精神已不如先前,而且患有氣管炎,喊聲沒有那麽響了,語速也減慢了壹些。但這並不影響她提醒的效果。
⑾“趙——阿——姨,落——雨——嘞!”⑿這依然是沈阿姨在提醒我母親,壹如既往。只是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到本世紀頭幾年,沈阿姨的老態日見明顯,氣管炎愈來愈嚴重,而且內臟也查出幾樣毛病,故而喊聲略微弱了壹點,語速又放慢了壹些,有時還伴隨著咳嗽。
但這同樣不影響她提醒的效果。⒀柴米油鹽、洗衣曬被,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基調。
三四十年來,沈阿姨那壹聲聲熱誠善良的提醒,從未間斷,使我家躲過了壹場場突如其來的陣雨、大雨、暴雨,使晾曬在外的衣被始終避免了叫雨淋濕的尷尬。這壹年又壹年的關照,猶如點點滴滴的甘露,註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細水長流”般的常年滋潤,要比“ *** 噴泉”式的瞬間惠施,更教人感念。⒁盡管標題為《聲聲慢》,可我知道,多少年了,沈阿姨的喊聲不是馬上慢下來的,而是在壹個個較長的時間跨度裏漸次變慢的,如同她漸次變老壹樣。
這是自然規律,人老了,總會有喊不出聲音的時日。那天,女兒給“沈家奶奶”端去餛飩的時候,她發燒住院了。
⒂母親去醫院看沈阿姨,只見她全身浮腫,且已引起並發癥。母親正欲安慰壹番,這時聽到她說:“趙,趙阿……姨……”同時無力地拉住母親的手□“我,我……不,不會……好……了。”
⒃未幾,沈阿姨的呼吸連同她的關照打上了永遠的休止符號。⒄沒有了沈阿姨的喊聲,我家晾曬的衣物已兩次被雨淋濕:壹次,衣服都已晾幹了,又讓雨水澆了壹遍;另壹次,太陽下曬得暖烘烘、香噴噴的棉被,竟橫遭雨襲。
這大概是習慣性依賴或疏忽所致。沈阿姨走後,母親惆悵地說:“現在,收衣裳要自家上心了!”⒅生活中某樣看似平凡的東西,只有在失去之後,才能真切地體悟到它的溫馨和可貴。
⒆估計過不了多久,我們這壹帶就要夷為平地,這裏的居民將遷入“各管各”的新樓房。這裏發生過的壹切,也將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
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人會記得沈阿姨,更別說她喊過的聲音了。可是,我記得。
非但記得,我還懂得,沈阿姨那曾經回蕩於街頭巷口的壹聲聲“落雨嘞”的提醒,乃是上海灘壹道淳樸的人文景觀,也是壹道正在消逝的風景。不管來日我心靈的天空下不下雨,我都要把這風幹了的“提醒”珍藏於記憶深處,以便隨時聽聽那歲月的回聲。
1、根據拼音寫漢字卻關不住多年前那些suǒsuì 瑣碎 的往事。2、仔細閱讀6——12段,從沈阿姨三處內容相同的提醒聲中,妳讀到的信息有① 隨著時光流逝,年事增長,沈阿姨提醒“我”母親下雨的喊聲逐漸變弱,語速漸次變慢;② 三四十年來,沈阿姨那壹聲聲提醒,從未間斷,由此更看出沈阿姨的熱誠善良。
3、第13段劃線句的修辭手法是 比喻,其作用是 形象寫出了沈阿姨對我們“壹年又壹年的關照”,雖然不起眼,但已成為我們生活的壹部分,給我們以切實的幫助。 表現她純樸善良及我們的感激之情。
4、請選出對第⒄段劃線句子作用的理解有誤的壹項。 ( B )A.劃線句通過具體描寫“我家”晾曬的衣物被雨淋濕後的尷尬,更體現了沈阿姨熱誠善良的提醒的可貴。
B.句子中“晾幹”、“澆”、“暖烘烘”、“香噴噴”、“橫遭”等詞語,更形象寫出了雨勢的迅猛,讓人措手不及,突出了上海天氣多變。C.更能突出“生活中某樣看似平凡的東西,只有在失去之後,才能真切地體悟到它的溫馨和可貴。”
這壹感悟。D.劃線句去掉與否,在語段意思的表達上是壹致的。
5、閱讀第⒆段,思考以下兩個問題。①帶點詞語“各管各”能否去掉?為什麽?不能,寫出了新樓房裏的居民是彼此不搭界,和原先住在上海老城廂。
8. 聲聲慢全文及解釋原詞
《聲聲慢·尋尋覓覓》
宋代: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
譯文
苦苦地尋尋覓覓,卻只見冷冷清清,怎不讓人淒慘悲戚。乍暖還寒的時節,最難保養休息。喝三杯兩杯淡酒,怎麽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風急襲?壹行大雁從眼前飛過,更讓人傷心,因為都是舊日的相識。園中菊花堆積滿地,都已經憔悴不堪,如今還有誰來采摘?冷清清地守著窗子,獨自壹個人怎麽熬到天黑?梧桐葉上細雨淋漓,到黃昏時分,還是點點滴滴。這般情景,怎麽能用壹個“愁”字了結!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為沈郁淒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淒涼的景況。此詞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壹。
賞析
開篇即連下十四疊字,如倒傾鮫室、明珠走盤,以奇特的音情和創意稱絕千古。這完全是興到神會、妙手偶得之語,有層次地、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壹種微妙復雜而難於表達的心理變化過程—“尋尋覓覓”是情態動作,寫出壹種失落與掙紮之感;“冷冷清清”是環境氣氛,寫出掙紮無益後的落漠情緒;“淒淒慘慘戚戚”是心理感受,是最後襲來的極度悲涼的感覺。
這壹過程,也就是壹場夢醒之後的感覺。這夢可以是記實的,也可以是比擬性的。“乍暖還寒時候”這壹句也是此詞的難點之壹。此詞作於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只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這是寫壹日之晨,而非寫壹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於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這裏說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於下文“雁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
本篇表現出作者善於創意創調的藝術才能。全詞重在表現心境,即景即事,作即興發揮,壹陣風過、壹陣雁過、壹陣花落、壹陣雨來,可謂層層渲染,而自始至終緊扣悲秋之意,真壹片神行,雖無周柳之駢語,實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篇首用十四疊字,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者,後片又用“點點滴滴”四字,與前照應有法,且無雕琢痕跡,是創調之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