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盧家歷史上的名人有哪些

盧家歷史上的名人有哪些

盧 芳:東漢曾被封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稱為武帝曾孫劉文伯,聯合三水地區羌、胡貴族起兵,後被匈奴單於立為帝。公元40年投降東漢,被封為代王。盧芳是盧氏唯壹稱帝的人。

盧照鄰:唐朝詩人。被譽為"初唐四傑"之壹,所作詩多憂苦憤激之詞,以《長安古意》最為有名。

盧 鏜:明朝大將。在浙東參與水陸十余戰,斬敵千余,成為抗倭名將,名僅次於戚繼光、俞大猷。

盧文紹: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呂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種,糾正錯誤多處。著有《群書拾補》。

盧 摯:元代文學家。詩文與劉因、姚遂齊名,世稱"劉盧"、"姚盧"。 盧賢拔:曾被太平天國封為丞相、鎮國侯。太平天國早期文獻、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創;歷任北洋軍師長。

唐代有盧氏宰相8人:盧冏、盧承慶、盧翰、盧邁、盧慎、盧杞.

盧嘉錫,當代科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盧道悅簡歷 盧道悅,字喜臣,號夢山,德州人。康熙庚戌進士,官偃師知縣。有《公余漫草》、《清福堂遺稿》。

生卒年均不詳,約清聖祖康熙二十五年前後在世。康熙九年(公元壹六七o年)進士。官河南偃師縣知縣,多善政。道悅著有公余漫草及清福堂遺稿,《清史列傳》並行於世。

盧見曾簡歷

盧見曾(1690-1768), 字抱孫,號淡園,別號雅雨山人,清朝山東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區黃河涯鄉紀莊)人。

盧見曾出生在壹個世代為官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盧道悅為康熙九年(1670)進士,曾做過陜西隴西、河南偃師縣知縣,著有《公餘漫草》、《清福堂遺稿》等書。盧見曾出生時,盧道悅己五十多歲了,老來得子,疼愛之余,盧道悅更是悉心培養。盧見曾先後師從王士禎、田雯等,學業大進。康熙五十年(1711), 盧見曾中舉人,六十年(1721)中進士。雍正三年(1725), 盧見曾被委任為四川洪雅縣知縣,從此走上了仁途。

洪雅地瘠民貧,稅目繁多,治安混亂,獄訟不息,老百姓的日子很不好過。盧見曾到任後,“ 除雜派,清積牘,壹以儉勤為治”(《清史列傳》卷71, 以下註略), 迅速整頓了社會秩序,受到當地百姓的拍手稱譽。雍正十三年(1 5),盧見曾被調為穎州(今安徽阜陽)知州。穎州西湖,原是宋代歐陽修出任穎州知州時主持興修的壹個蓄水工程,民以為利,但至明朝末年,由於州民填湖為田而逐漸湮塞廢棄了,每逢雨季,洪水泛濫,害及四周農家田廬。盧見曾了解到這些情況後,勸說百姓:“若復湖,則水有蓄洩,利及壹州,而又免淹沒之患,何樂而不為呢?”在百姓的支持下,西湖水利工程很快就恢復了。由於政績突出,乾隆元年(1 6)盧見曾被擢開為兩準鹽運使(治揚州)。據《兩準鹽法誌》記載,當地鹽商勾結官府侵占竈戶(鹽民)鹽池,在所有權問題上,雙方久訟不決,鹽民深受其害。盧見曾到任後,作出了“竈屬商亭,糧歸竈納”的判決,並核發文契,維護了鹽民利益。廣大鹽民追念盧見曾,於1920年自動籌資修建了“盧公祠”以為紀念。然而,盧見曾卻因此得罪了當時那些貪官汙吏及不法鹽商,他們紛紛蜚語誣告,乾隆皇帝不待查明真相便在乾隆五年(1740)將盧見曾革職充軍發配到塞外。

乾隆九年(1744), 冤案昭雪,盧見曾被補為直隸灤州知州。第二年又升為永平府知府。在任期間,他帶領所屬撫寧官民築壩阻水,解除了多年來洋河對撫寧城的威脅。十八年(1753), 復調兩準鹽運使赴任揚州。揚州地勢低窪,河池湮塞,經常發生水患,盧見曾籌集資金,開挖修浚了城周圍河池,免除了水患之隱。盧見曾還沿小秦淮修建了紅橋二十四景及金焦樓觀,使古老的揚州更加嫵媚多姿,壹時遊人如織,名流學士雲集。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盧見曾在紅橋舉行“修禊”活動,鄭夔、陳撰、歷鶚、惠棟、沈大成、陳章等前後數十人皆為上客。盧見曾“作七言律詩四首……其時和修禊韻者七千余人,編次詩三百卷”(《揚州更舫錄》), 壹時傳為文壇佳話。

乾隆二十七年(1762), 歲的盧見曾告老還鄉,過起了隱退生活。三十年(1765), 乾隆南巡,路過德州,特親書“德水耆英”匾額賜之。三十三年(1678), 兩準鹽引案發,盧見曾被逮論絞,死於獄中。三年後,大學士劉統勛為其昭雪。

盧見曾壹生不僅勤於吏治,“有吏才”,“所至皆有殊績”,是個典型的循吏,而且愛才好士,擅長詩文,“主東南文壇,壹時稱為海內宗匠”,又是清代有影響的文學家。直隸總督那蘇圖在給乾隆皇帝的薦表中曾稱他“人短而才長,身小而智大”,著名才子紀昀甚至將長女嫁給他的長孫盧萌文,足見其才智與威望。他平生著述豐富,所著《雅雨堂詩集》、《雅雨堂文集》、《雅江新政》、《出塞集》、《感舊集》、《金石三例》、《雅雨堂石集》、《山左詩鈔》等統稱《雅雨堂叢書》,***計11種128卷,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盧見曾壹生還積極從事刻書活動,先後校刊的有《乾鑿度》、《戰國策》、《尚書大全》、《周易集解》、《經易考》等三十種,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校勘家。所刊之書,校勘精細,刻印精美,堪稱我國古籍中的珍本、善本,今在出版、收藏界享有盛譽。

盧蔭溥簡歷

盧見曾的孫子

22歲的時候,他壹舉考取了進士,當時在朝廷當中,有壹些人對他也非常的賞識,有壹個滿族大臣阿桂,大學士,很有名的,電視劇上常看到阿桂,阿桂是激賞其才,對他才能非常的賞識,激烈的賞識,激賞其才,以後盧蔭溥官爵從四品開始,三品到二品壹直到後來的壹品,直線上升,清朝這時的日子不太好過,有西方文化的沖擊,有自身的內部的農民起義,財政上的壹些困難,但是盧蔭溥處在這樣壹個時期,竭盡全力,憚精力竭,相繼做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這是中國文化史上,比較少見的現象,同時又兼任兩部,做到大學士,大學士就是明朝以後廢除的丞相,全力輔佐嘉慶皇帝、道光皇帝,那個時候這兩個皇帝對他可以說是離不了的,是依賴它的,在他70歲以後,盧蔭溥就不斷的提出,於是就退休,道光皇帝加給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後來到太子太師,從爵位上來說,中國古代三師當中加到太師就無依復加了。

盧蔭溥(1760 ---1839),字南石,山東德州德城區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中進士,六十年(1795)被任為提督河南學政。嘉慶六年(1801),被任為軍機處章京。十八年(1813),為兵部左侍郎、右侍郎,戶部左侍郎,十九年(1814)任國史館副總裁。二十年(1815)轉任刑事部左侍郎。二十二年(1817)任禮部尚書兼國史館總裁。不久,調為兵部尚書兼署刑部尚書。此時盧蔭溥五十八歲,可謂年富力強。嘉慶皇帝認為他“實心任事”,特加太子少保之銜。後又調為戶部尚書兼吏部尚書。二十五年(1820)秋,嘉慶皇帝駕崩,盧蔭溥因撰寫遺詔不慎將皇帝的誕生地寫錯了,而降品五級,但仍留任原職。旋即調為工部尚書。道光元年(1821)盧蔭溥任吏部尚書兼順天府府尹。接著,道光皇帝以“職任較繁”為由罷了他的軍機大臣之職,不久又借口他在工部尚書任內“失察”,將其降四級留任。十年(1 0),盧蔭溥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之銜。十壹年(1831)十壹月,充文淵閣領閣事。十三年(1833)三月,盧蔭溥請求退休,道光皇帝以大學士加太子太保,食全俸,準其奏請。道光十九年(1839),盧蔭溥被晉加太子太傅之銜。不久,盧蔭溥病卒。盧蔭溥壹生,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從政五十多年,歷任軍機大臣、吏、戶、禮、兵、刑、工各部尚書,並多次奉詔出使,按事決獄,“勤勞懋著”,“專心職守”、“殫心竭力”、“老成練達”,實為清朝中期的“股肱”、“耳目”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