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白馬寺的來歷嗎?謝謝大神,幫幫我。
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東12公裏,北臨邙山,南臨洛水。始建於東漢永平十壹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修建的第壹座寺廟。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它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被譽為“佛教之源”和“祖庭”。1961被國務院定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作為東漢的都城,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也是當時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天竺(今印度)的僧人帶著摩登珠法蘭在這裏傳教,帶來了很多佛教經典。漢武帝劉莊下令按照傳統佛教風格建造第壹座寺廟。相傳白馬從大嶽(今阿富汗)帶著佛經和佛像回來,因此得名白馬寺。白馬寺外有兩匹石馬相對而立,刻於宋代,非漢代。隋唐時期,由於佛教的興盛,白馬寺達到頂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高僧紛紛前來朝拜,其中就有為中日友好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唐代高僧鑒真和尚。武則天也多次到訪,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寫道:“月色看古寺,林外登塔。南風開長廊,夏夜如涼秋。”壹首贊美寺廟優雅的著名詩篇。唐末佛教在全國絕跡,對白馬寺打擊很大。宋太宗的趙光義下令重建白馬寺。元四年(1333),大書法家趙孟頫題寫的“羅京白馬寺祠堂”碑,至今仍立於寺內,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我們今天看到的白馬寺,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翻修的,門匾就是當時鑲嵌的。如今,白馬寺的面積約為4萬平方米。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廟裏還掛著壹口千余斤的鐘。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政府修建的第壹座寺廟。它的建造與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有著密切的關系。相傳漢武帝劉莊晚上睡在南宮,夢神在他頭上放白光,繞著廟飛。第二天,他得知夢裏是壹尊佛,於是派使臣蔡胤和秦鏡去西域拜佛。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與天竺高僧卡什摩通、朱法蘭相遇。蔡、秦在於永平十年(67年)邀請佛教高僧來華弘法,並騎著白馬載著佛經、佛像,跋山涉水來到都城洛陽。漢明帝下令建造壹座仿天竺風格的寺廟。為了銘記白馬載經的功德,該寺取名“白馬寺”。自白馬寺以來,中國的寺院被廣泛稱為寺廟,白馬寺因此被認為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歷代高僧甚至外國著名高僧都來此觀經求法,白馬寺因此被尊稱為“祖庭”、“釋源”。白馬寺自建成以來,歷經數次重建,尤其是在武則天時代。白馬寺是壹個長方形的院子,坐北朝南。寺內主要建築有國王廟、大佛殿、大雄寶殿、戒音寺、毗盧閣和雲起塔。參觀白馬寺,妳不僅可以欣賞那些宏偉莊嚴的寺廟和栩栩如生的佛像,還可以欣賞幾處有著生動歷史故事的風景。古色古香的白馬寺門口庭院東西兩側茂密的柏樹中有壹座墳墓,就是著名的“二僧墓”。東陵前石碑上刻有“漢七道童淵莫滕師墓”,西陵前石碑上刻有“漢開教總教頭朱法師墓”。這兩座墓的主人是漢代請來傳經講法的高僧&嘎什莫騰和朱發蘭。石碑上的標題是由宋徽宗·趙霽密封的。涼臺上還有兩位高僧的雕像。他們將對兩位高僧的敬仰之情托付給了中國的佛教弟子。涼臺,人稱“空中庭院”,是白馬寺的景點。清康熙年間,該寺住持如茵曾寫詩稱贊:“向太亭臺秀麗玲瓏,四季花雨繞梵宮,石高懸奇,惟聞其聲,大失所望。“這個長43米、寬33米、高6米、用青磚鑲嵌的平臺,具有東方古代建築的鮮明特色。毗盧閣倚山重檐,飛翼牛角,蔚為壯觀。寺廟、僧院等附屬建築整齊排列,形成各自的院落。庭院裏,柏樹蒼翠,金桂幽靜,環境幽靜。相傳,這裏原是漢武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的地方,後改為天竺僧宿譯經之地。在白馬寺山門東側,有壹座精致、古樸、高大、英俊的佛塔,就是著名的雲起塔。雲起塔是壹座方磚砌的塔,有密集的屋檐,有13層,高35米。它造型獨特,在古塔中獨樹壹幟。雲起塔,原名白馬寺尼古梅佛塔,重建於金大定十五年(1175),是洛陽現存最早的古建築。白馬寺有很多石榴樹。白馬寺的石榴,漢魏時期曾在京城赫赫有名。石榴發源於安息(今伊朗),漢代與佛經、佛像壹起傳入中國,最多定居洛陽、長安。當時人們稱贊石榴是中外人民交流的象征,價值倍增。白馬寺的石榴也有“白馬甜石榴是真牛”的說法。白馬寺作為中國第壹座古剎,在中國佛教史和對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第壹座佛教寺院洛陽白馬寺,位於洛陽東十余公裏處,北臨邙山,南臨洛水。夕陽西下,晚霞映襯著紅墻綠瓦的白馬寺大殿,映襯著蒼松翠柏,天氣肅穆。看到山門上的“白馬寺”四個字,人們不禁要問:“這和白馬有什麽關系?”這還得從很多古籍中記載的這個著名故事說起——公元64年(東漢佛歷608年、永平七年)的壹個晚上,漢武帝劉莊夢見神人金人,帶著日光在皇宮裏飛翔,令人欣喜。第二天,劉莊問群臣。壹位學識淵博的大臣說:“西天竺國(古印度)有壹個叫‘佛’的神,皇帝可能夢見過佛。”劉莊於是派人西討。壹行人翻越天山、青山,在西域月氏國(今阿富汗)與佛教高僧莫滕、朱發蘭相遇,邀其來華,白馬馱著佛經、佛像,於1967年(東漢永平十年)回到京都洛陽。第二年,敕令為莫頓和法蘭建造天竺風格的精屋,名為白馬寺。“廟”的本義是官職。因為Morten和Fran第壹次來到官方辦公室,是外賓,所以他們仍然稱他們的新家為寺廟,以示禮貌。此後,中國的佛教建築被稱為寺廟。“白馬”之名,據說取自載經的白馬。雖然後來的學者對這個傳說以及佛教首次傳入中國的時間和路徑都有爭議,但普通佛教徒對此津津樂道。漢明帝求佛已成為中國佛教史上基本公認的事實,而白馬寺作為佛教傳入中國的最初標誌,古今中外皆知。佛寺宗祠現狀歷史風雨中,白馬寺幾經破壞,幾經修建,但寺址從未改變。7世紀後期,唐五代如火如荼的時候,寺主薛懷義受到澤天的寵信,白馬寺如日中天,僧人千余人。安史之亂和會昌法難期間,白馬寺大遭破壞,正如唐詩所說:“載經白馬空,斷碑斷剎可見。”颯颯茅屋秋風起,雨滿壹夜思。白馬寺於10世紀下半葉在宋太宗重建,是“壹座嶄新而宏偉的建築”,“更像壹座天宮”。如今的白馬寺建立在16世紀葉明嘉靖、17、18世紀清朝康熙重修的“白馬禪林”中。1961年,白馬寺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白馬寺占地40000平方米,有100多個殿堂,是典型的漢傳佛教寺廟縱向布局。主要建築位於南北中線。進入山門,兩邊各有壹塊石碑。東側的羅京白馬寺祠堂牌位是元代壹位有才氣的僧人所寫,書法也是清麗飄逸。再往前走,過了安息山式的天王殿,就到了全寺的主殿——大佛殿。大殿中,釋迦牟尼坐在蓮花臺上,右手拿著鮮花,葉佳和阿難站在他身旁,文殊菩薩和普賢成排而坐,第二天,女子在後侍候。香案上五供品齊全,左右鐘鼓高掛,窗簾垂掛,蒲團排列,莊嚴肅穆。這壹幕構成了中國禪宗常說的“對花微笑”。在大佛殿的東南角,有阿明王朝的鑄鐵鐘,重2500公斤,上面刻著“鐘聲響徹梵宮,地下地震的幽靈。.....”“白馬鈴”是洛陽八景之壹。據說每當明月清朗,晨曦微露時,和尚們就去寺裏念經,白馬寺的鐘聲悠揚數十裏,城內東街鐘樓上的鐘也能隨之敲響。另壹方面,城市中的鐘樓可以用它來敲響。大佛殿後面是大雄寶殿,供養著大佛三世。兩廂分十八羅漢。這些羅漢都是坐著的,姿勢不壹樣,樣子也不壹樣。它們是由元代的幹漆雕刻工藝塑造而成的,非常珍貴。所謂竹幹漆造像法,就是先將漆、麻、絲、絹壹層層包裹在泥胎上,然後揭開泥胎做壹個像,用竹幹漆制作。歷史悠久,隋唐時期盛極壹時,宋代以後逐漸消失,所以世界上造像極為罕見。正殿後面是戒音寺,再後面是白馬寺最後壹座佛寺毗盧閣。毗盧閣始建於唐代。在青磚砌成的涼臺上,高近七米,長九米,寬三米。毗盧閣供奉釋迦牟尼清凈法身佛毗盧,旁邊立著文殊菩薩和菩薩菩薩。亭子的後墻上鑲嵌著壹塊刻有四十二章的石碑。這部佛經簡要介紹了佛教的基本思想,壹般認為是最早的漢譯佛經,由佘默騰和朱發蘭翻譯。毗盧閣倚山重檐,飛翼挑角;展館的東西側附屬大廳有莫頓和法蘭的雕像。唐代詩人王昌齡曾唱到白馬寺:“明月看古寺,林外登塔。南風開長廊,夏涼如秋。“其實早在北魏的時候,白馬寺花園就出名過壹陣子。有許多沙果、葡萄、石榴等。在白馬寺,而且水果“香甜可口,居北京第壹”。當時皇帝也派人來接。但是這些場景已經不在了,今天最吸引人的地方還是酷派平臺。戲臺上,毗盧閣與四周的建築形成壹個小院,壹池清水,荷花,幾株翠柏,郁郁蔥蔥,沁人心脾。從觀眾席上望去,若整個庭院都在空中,石如秀曾在清初寫過壹副對聯:“臺灑雨柏,涼亭顯山光月色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