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引用過的道家著作,見於《漢書·藝文誌》的有《管子》、《老子》、《文子》、《莊子》、《列子》、《黃帝四經》等。此外,郭店楚簡中《太壹生水》篇對《淮南子》也有明顯影響,也可歸入此類。
《淮南子》分析了《管子》產生的原因:“桓公憂中國之患,苦夷狄之亂,欲以存亡繼絕,崇天子之位,廣文武之業。”(《要略》)顯然把它作為富國強民的政治著作看待,劉向也認為:“凡《管子書》,務富國安民,道約言要,可以曉合經義。”①《淮南子》在《道應訓》引述了《管子》的話②,《管子》壹書,以道家為主包舉百家,《淮南子》的“氣”論及“法治”等方面的思想,都能在稷下黃老著作《管子》那裏找到它的源頭。
《老子》是《淮南子》直接引用最多的典籍,《道應訓》實際就是以歷史故事、寓言傳說等闡釋《老子》的旨義,僅此壹篇,涉及《老子》41章中的56處文字,它與《韓非子》的《解老》、《喻老》壹樣,都是關於《老子》的較早的註釋,足見《淮南子》作者對《老子》的重視。《淮南子》所受《老子》的影響,最明顯的是以道作為全書的指導宗旨,並對“道”做了更加詳盡的描述和規定,其中《原道訓》,楊樹達認為:“此篇全衍老子之旨,故以《原道》名篇。”③
《淮南子》引用《莊子》直接說明的只有壹處,見於《道應訓》:故《莊子》日:“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這句出自《逍遙遊》,只是次序略有不同。但是,“其暗用《莊子》者觸篇皆是。今本《莊子》三十三篇,惟《說劍篇》之文,不見於淮南。其余三十二篇,則均有稱引”④。劉安對《莊子》是熟悉並深有研究的,他還做過《莊子》的註釋工作。《文選》謝靈運《入華子崗是麻源第三谷》、陶淵明《歸去來辭註》、任彥升《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李善註並引淮南王《莊子要略》雲:“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輕天下,細萬物,而獨往者也。”張景陽《七命》註引淮南王《莊子後解》雲:“庚市子,聖人無欲者也。人有爭財相鬥者,庚市子毀玉於間,而鬥者止。”據此可知,淮南王劉安曾有《莊子要略》和《莊子後解》,惜已失傳。
《淮南子》與《文子》關系殊難判斷,《文子》的內容有十分之五六與《淮南子》相同,兩者孰先孰後的官司打了上千年。《漢誌》載:“《文子》九篇。”班固自註日:“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然而,1973年,河北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劉修墓中出土的竹簡中就有《文子》,這為認識《文子》提供了新的機遇。①竹簡《文子》與今本《文子》內容既有相同者,也有不見於今本的佚文,說明《文子》是有淵源的,為西漢就已經存在的先秦古籍,它與《淮南子》的關系,絕非簡單的誰抄誰的問題。
《列子》的“***工怒觸不周山”的神話和列子“使天地三年而成壹葉,則萬物之有葉者寡矣”的感嘆,在兩書中都出現過,顯然有某種繼承關系。《漢誌》所著錄的“《列子》八篇”,是劉向整理過的,它在流傳的過程可能有後人摻入的成分,但絕非“偽書”,其內容大部分可信。《屍子》說:“列子貴虛。”(《廣澤篇》)劉向以為:“其學本於黃帝老子,號日道家。道家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於六經……孝景皇帝時貴黃老術,此書頗行於世。”(《列子書錄》)②在景帝時十分流行的《列子》,想必劉安也能見到,《淮南子》也有貴“虛”的壹面,不能說沒有《列子》的影響。
至於《黃帝四經》(唐蘭認為,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就是《漢誌》所說的《黃帝四經》)有《道原》,《淮南子》有《原道訓》,《淮南子》文字明顯出於前者的有近三十處,唐蘭已作過梳理。①
《太壹生水》,抄於郭店竹簡《老子》丙組之後,是講宇宙生成的。許抗生認為:“《太壹生水》篇,從宇宙演化學說史上說,是老子到《淮南子》之間壹個重要發展階段。它發揮了老子的思想,又具有不同於老子思想的獨創性。它與《管子·內業》等篇和《淮南子》有著不同的思想發展路向,同時又對《淮南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天為氣的思想和‘天不足於西北,地不滿於東南’的思想皆對《淮南子·天文訓》產生了影響)。”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