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唐詩選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梁遇春:《春醪集 淚與笑》,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錢鐘書:《圍城》,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海明威:《老人與海》(吳勞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年。
歌德:《歌德談話錄》(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歷史學類推薦著作:
卡爾:《歷史是什麽?》,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
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三聯書店2001年版。
哲學類推薦著作:
柏拉圖:《遊敘弗倫、蘇格拉底的申辯、克力同》,商務印書館,1999年。
笛卡兒:《第壹哲學沈思錄》,商務印書館,1986年。
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陜西師大出版社,2006年。
楊伯峻:《孟子譯註》,中華書局,2000年。
錢穆:《國學概論》,商務印書館,2001年。
馮友蘭:《新原道》,三聯書店,2007年。
文物與博物館學類推薦著作:
保羅·G·巴恩主編:《劍橋插圖考古史》,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年。
蘇珊·伍德福特:《劍橋藝術史》(1-3),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三聯書店,1999年。
孫機、楊泓:《文物叢談》文物出版社,1991年。
沈從文:《花花朵朵 壇壇罐罐-沈從文文物與藝術研究文集》,外文出版社,1994年。
余秋雨主編:《藏著的中國》,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以上這些摘自博雅杯公示的推薦著作.
當然您不必拘泥於這些,獨辟蹊徑也不失為良策.
只要是文學名著,中外的都可以.
復旦的評審更關註思想的創新.
華麗的詞藻或應試的文章結構都是不可取的.
下面這篇範文是獲得博雅杯壹等獎的文章.
節選的. 希望能夠為妳的寫作打開思路.
“道”與“文”--從《文心雕龍》談起
作者:江睿傑,畢業於復興高級中學,現就讀於復旦大學中文系
劉勰過人之處在於他窮道究理,但是不以“道”廢文。“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其中蘊藏了壹種態度,即並不要求作者完全按照聖人之道去創作,而是要自己去追溯探尋“道”的本意。
追溯“道”的本意,是文學創作中極其重要的壹環。“文章與時高下”,人的稟賦各異,看問題受時間空間各種因素影響,雖然都是追求道的本意,然而結果卻極難有完全相同的。由於對道的追溯結果不同,則“言以足誌,文以足言”,自然在文學作品上會有迥異的表現。所以,無法片面去追求用完美的“道”來評價和指導文學創作,那樣勢必會造成沒有壹樣能夠使用的標準的荒謬局面。文學的價值存在於追溯真理的過程中,表現在文字中。過分強調道的重要性如“文章止於潤身,政事可以及物”,“文者,禮教治政雲爾”等,就忽略了文學本質的特殊屬性,而將之簡單等同於宣傳工具。而缺乏了文字這個媒介,文學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形式。劉勰說“聖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形式和內容並重,怎麽用文字來盡可能貼切表達“誌”才是文學創作應當關心的問題。
值得註意的是劉勰並非以儒家教化作為他認為的根本之“道”。之所以“論文必征於聖”,是因為劉勰認為孔子思想與“道”的本意相通,因而“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並沒有粗率的就將儒家之道定為評價文章的唯壹或最高標準。下面《宗經篇》提出了“聖文之殊質……往者雖舊,余味日新”的觀點。實際上是確認了形式對於內容表達效果的重要影響。
故此到了《辯騷篇》劉勰的風骨見識顯露。“雖非明哲,可謂妙才”的論斷極其分明的把標準的“道”和文學評價區分開來。他指出屈原的作品雖然“異乎經典”,但是實際上“取熔經意,自鑄偉辭”。這乃是劉勰宗經而不泥經,將文論紮根於文學本質的體現。這種以道為本,文道並重的觀點不止在當時振聾發聵,在近日仍然有這極其深遠的影響。劉勰確實擔當的起他自己褒美屈原的話“澤被詞人,非止壹代”。
博雅杯真的是妳實現夢想的籌碼.
寫出自己的獨到,就是成功.
江睿傑真的是壹位奇才.極有底蘊的.
其實現實生活中也不失幽默. 人非常隨和的.
赫赫~ 他高三的時候就已經這麽有思想了~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
願妳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加入復旦中文系的大家庭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