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只有在亞洲戰場上還能看到騎兵。中華人民***和國成立早期,我軍還有許多兵種不夠完善,在種類上也比較老舊,除了步兵之外,規模最大的就是騎兵編制。區別近代騎兵和古代騎兵最關鍵的壹點就是看沖鋒的成功率,古代騎兵擅長消耗敵方兵力,因為有了坐騎所以他們戰速非常快。自從西班牙發現可以讓步兵舉著盾牌圍成壹個方體,能夠降低騎兵的戰鬥力後,騎兵的戰鬥力就被大大減弱,這種戰術可以讓騎兵不能靠近,隨著高射速武器與火炮的出現,騎兵完全是把自己送到了敵人的炮口。所以騎兵就是哪裏需要往哪裏走,還能提現它作用的就是偵察領域,和在熱兵器都消耗完的時候才上場表演。對比壹下亞洲戰場,歐洲戰場發生的才叫血腥,裝甲車的出現吧騎兵僅有的壹點妳優勢也搶占了,完全可以被戰場淘汰了。
簡單來說,普通人所認為的“騎兵”,就是在馬背上作戰的部隊,在機動性全靠馬的古代,騎兵可以根據性質的不同分為輕騎兵,重騎兵。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除了騎馬,在古代騎動物作戰的兵種中,那些機動性強的部隊,都是可稱之為騎兵的,比如象騎兵。當然,新時代下的“騎兵”就會與古代騎兵有很大差別了,只要具有快速機動,且靈活部署戰鬥力較強,大多都可以被賦予“騎兵”的稱號。比如,美國的“遊騎兵”部隊,他們騎得就不是馬,而是靠著直升機,和輕型裝甲,已達到騎兵的標準。同樣,新時代的“騎兵”變化的不僅是機動性更強了,還會擁有更強大戰略投送能力,甚至是敵後作戰能力。往往只要他們出手了,改變戰局走向,也不是不可能的。
騎兵在火器流行之前的戰爭中可以說是壹國的王牌軍隊,從我們平常看到的很多電影電視裏,壹到了作戰緊要關頭,騎兵加入戰場時似乎沒有任何勢力可以阻擋,勢不可擋的往前沖,頓時就扭轉了戰爭的發展局勢。中國歷史悠久,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壹,有著底蘊深厚的五千年歷史文化還在延續,在騎兵這方面自然也有著漫長的發展歷史。派遣有騎兵參加的戰爭,和與騎兵有關的兵書戰法數量和內容也十分可觀,長期以來騎兵的兵力人數,質量就是這個國家軍事力量的象征。輕裝騎兵以高機動性著稱,具備迂回作戰的能力,重騎兵作為壹種重裝騎馬的兵種,防禦性較高,以鋪天蓋地的兇猛攻勢對敵人正面進行猛攻,普遍的形勢是,騎兵可以輕松擊倒步兵,甚至有些戰場上, 數萬步兵在和數千騎兵作戰時也絲毫不能占據上風。
《亮劍》是很多軍迷都稱之為經典的壹步抗戰電視劇,在劇中有壹幕是樣的,為了掩護八路軍大部隊的突圍和轉移能夠不受影響,孫德勝就率領著獨立團騎兵連和日軍黑島騎兵聯隊正面剛,最後雖然完成了任務,卻是以全員犧牲作為了代價,使得李雲龍得以率領部隊撤入山區。在獨立團騎兵連與日軍騎兵交戰中,八路軍的騎兵連的子彈是不夠的,沒多久就消耗殆盡,而後孫連長便號令所有戰士抽出馬刀準備沖鋒,不過對面的日軍,卻也是毫無遲疑的舍棄了槍支,以馬刀迎戰,自然日軍是沒有將子彈打光的,那他們為何要配合我方騎兵,以馬刀迎戰呢?
其實說的簡單些,該劇這樣拍是為了突出中心思想:“亮劍精神”。不過,仔細分析之後,也能得出日軍騎兵不開槍的理由。劇中日軍騎兵所用的槍,使用的是6.5毫米的有阪子彈,它的穿透力是要強過普通子彈的,當雙方騎兵展開人馬混戰的時候,日軍是很有可能開槍達到了自己人。而且栓動式步槍有著彈匣容量小,換彈方式復雜,速度也慢,加上又是在馬上,很有可能子彈還沒還完,對方就已經站到妳面前了。加上日軍還有“武士道”精神,主動接受白刃戰在他們看來才是公平的。
《亮劍》中為什麽會出現騎兵與日軍近距離格鬥的場景呢?是藝術片自己偽造出來的還是在實戰中確有其事呢?註重細小的點,騎兵並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壹開始就拿起刀亂砍,而是我方戰士基本上都犧牲了之後,壹個戰士向騎兵連連長匯報子彈打光了,孫德勝才命令所剩士兵扔掉身上的槍支,拿起刺刀向日軍沖去。日軍在那種混亂的場景中開槍對自己也不利,既然日軍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而我方基本上沒有戰鬥力,這批日軍就沒有在開火的必要。
在那個時候我軍的裝備處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日本方面的戰鬥力從現實上來講要強的多,就連馬匹都是馬中的強者。而李連勝帶領的騎兵連,和日軍相比,戰鬥力根本不在壹個水平上,我方的裝備不是繳獲的就是在戰場上撿的,戰士也沒有得到系統的正規訓練。因此對於日軍來說白刃戰也是他們的強項。
我們必須搞懂壹個問題,在近現代戰爭的戰場上,殺傷力極大的火器對騎兵到底有怎麽樣的影響?騎兵從來都在機動性、靈活性等方面大大優於步兵,能贏就靈活作戰,如果失敗也能快速撤退。但隨著具備高殺傷力和不需要近身搏鬥的熱武器的運用,戰場形勢對騎兵來說幾乎已經沒有優勢,舉個例子,就拿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八裏橋之戰來說,英法聯軍的炮兵在火力布置上遠近結合,對遠處的清軍進行了密集的炮火壓制,對近處的清軍就使用步槍攻擊。
為了使攻擊清軍的火力不中斷,英法軍隊前後布置了三排火槍手,互相協助裝彈,輪流開火,大大提升了英法聯軍的作戰能力,讓曾經在戰場上起著重要作用的蒙古騎兵毫無抵抗之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戰爭機械化時代開啟,曾經在戰場上叱咤風雲的騎兵不僅在進攻上沒有了勝算,防禦能力匱乏,就連過去騎兵引以為傲的行動能力也不再有用。隨著機槍、坦克等機械化的武器的廣泛使用,騎兵很難再在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騎兵更多的被用在了敵情次它、偵查等方面。騎兵隊如果面對重火力武器依然選擇正面攻擊,就是在做無謂的犧牲。
《亮劍》是我國壹部非常經典的抗日劇,其中大多數人對騎兵連全軍覆沒那壹段的印象尤為深刻,但也引發了很多的質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軍騎兵明明可以用槍不卻偏要用刀,事實上,只要我們對日本有所了解,就能理解日本的民族所推崇的民族內涵,也就是我們經常能從日本人口中所聽到的與其日本民族文化相關的重要內容——武士道精神。從武士道的起源、發展、變革以及其成為了特殊時期的精神支柱等方面來了解,我們就會知道,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非常推崇光明正大地戰勝對手。因此在面對彈徑糧絕的中國騎兵連,並且日軍還壹直處於優勢地位的情況下,深受武士道精神影響的日軍,不屑於采取這種讓他們覺得非常不公平的手段來攻擊中軍。所以,這樣的劇情發展也是非常合理的。
《亮劍》中為什麽孫德勝要下令士兵丟掉槍支,拿起刺刀與日本鬼子格鬥,既然已經沒有子彈了,為什麽還要繼續死扛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李雲龍還沒有撤退,孫德勝要為團長爭取時間,在日軍的這次大規模掃蕩中,李雲龍為了能夠保證部隊突圍成功,不得不把兵力分散,他與政委趙剛身邊只有兩個連的兵力,而且都沒有什麽裝備以步兵為主,李雲龍和趙剛帶領的都是些筆桿子,體力和戰鬥力都不行,壹旦被日軍發現,那獨立團將會名存實亡。孫德勝為了個李雲龍創造突圍機會,不得不選擇這條路。
我認為,抗日劇是為了讓我們記得對祖國的那份熱愛,感受中國曾經的艱苦和不易,豪邁而熱血的氛圍是關鍵,能讓人看的熱血沸騰,好比嶽飛的那首讓人慷慨激昂的詞,壯誌饑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劇情我們都知道不是真實的,故事也是演員扮演角色然後展現給我們看的,現在的那些備受詬病的抗日神劇,也就是披著抗日的外殼的戀愛偶像劇罷了,再也不會有那種讓人為自己的國家驕傲的情感了,不知道誰還記得,獨立團那支為了戰友付出生命的騎兵連,是多麽的感人肺腑,妳也會從中明白為什麽我們要紀念烈士,我們的今天是由先烈的生命換來的,致敬經典,致敬亮劍精神,致敬軍魂,永遠也不要忘記中國曾經過的苦難和那永不屈服的精神。作為繼承了先烈精神的新壹代人,勇於攀登,不懼艱險的這種勇氣和魄力,我們稱之為亮劍精神,我們應該學習它,並將它內化為我們自己的力量。
在抗日戰爭期間,采用冷兵器進行對決是會經常發生的事情。絕大多數的中國軍隊沒有好的裝備,只能選擇通過近戰縮小與日軍在裝備上的差距,中國軍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跨越了在裝備和工業上的巨大的差距,直接在戰場上同日本人近身肉搏。抗戰經歷了重重艱難險阻,當時中國軍隊的整體實力是遠遠落後於日軍的,但哪怕是處於這樣的局勢下,中國軍隊依然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保衛了國家主權不受侵犯,捍衛了我國的民族尊嚴。戰爭不是兒戲,雖然我軍從裝備上就落後於人,但是中國軍人用鮮血堆砌起了壁壘,讓日軍不得不接受失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