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廣東省龍川縣的問題

關於廣東省龍川縣的問題

龍川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和韓江上遊,北界江西尋烏、定南,東連五華、興寧,南接東源,西臨和平。全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充足。全縣面積3089平方公裏,轄24個鎮、315個村,總人口97.1萬人,有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32.7萬人。

龍川建縣歷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龍川縣,至今有2225年的歷史,是南越王趙佗的“興王之地”,是廣東最早立縣的四個古邑之壹,2009年12月,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認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2011年4月,被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為“中央蘇區縣”。置縣之初,疆域遼闊,包括現在的龍川、五華、興寧、河源、和平、連平等縣境,以及新豐、陸豐、紫金、尋烏(屬江西省)等縣的部分地方。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後,龍川縣曾多次析置新縣。舊縣治龍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龍川故城,自秦至民國,為縣或州治所,素有“嶺南古城“之稱,見證了2000多年來龍川人文歷史的嬗變,被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城。1949年6月始,縣城遷至老隆鎮。

龍川縣自然資源豐富。縣境內有金屬和非金屬礦20余種,且儲量大,其中,鐵礦總儲量達1500萬噸,黑色花崗巖(世界五大名石之壹)儲藏量達100多萬立方米,黎咀梅子坑天然礦泉水(與世界名泉法國“維希”礦泉屬同壹家族)年流量達27萬噸。全縣生態良好,有林地面積10.67萬公頃, 森林覆蓋率達67.1%,活立木蓄積量達210萬立方米。水力資源充足,縣內河流主要以東江、韓江為主,年徑流量23.33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蘊藏量41.39萬千瓦,已開發利用水力資源22萬千瓦,其中縣屬電站裝機容量6萬千瓦,省屬楓樹壩電站(全省第二大水電站)裝機容量16萬千瓦。

龍川旅遊勝地眾多。縣南部重鎮佗城是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素有“秦朝古鎮、漢唐名城”之美譽,現有“越王井”、“越王廟”、學宮等省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余處,附近還有塔西合溪溫泉、澗洞三疊瀑布及七峰山旅遊度假村、知青村等景觀。北部有風光秀麗的青山湖(楓樹壩水庫)、萬有山生態旅遊度假村、梅子山礦泉水山莊度假村。中部有廣東七大名山之壹的霍山,屬省級森林公園、國家3A級旅遊區,其洞幽峰奇、百態千姿,以獨特的“丹霞地貌”聞名遐邇。素有“朝在羅浮暮在霍”美譽。

龍川基礎設施完善。縱貫我國南北九省的京九鐵路與貫穿廣東省東西的廣梅汕鐵路在縣城老隆交匯並設立大型編組站、糧食儲備站、機務段、通信段,是嶺南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之壹。河(源)梅(州)高速在縣境內設有三個互通立交出口。國道205線、省道1920線壹、二等級公路貫穿全境。全縣315個村實現村村通公路。縣城東江兩岸防災減災工程、縣文化公園、體育公園已成為美麗的風景線,縣城綠化、亮化、美化水平不斷提升,城市品位進壹步提高。

龍川經濟社會發展較快。近年來,全縣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農業產業化、旅遊產業化,力促財政增長、農民增收、後勁增強,經濟社會得到快速健康發展。縣工業園區建設日趨完善,招商引資成效明顯。深圳南山(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被認定為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農業農村經濟呈現了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以旅遊為龍頭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2010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8.2億元;工業總產值159.6億元;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收入2.81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5449元。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動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