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大宗惠澤尊王的民間傳說

大宗惠澤尊王的民間傳說

葉森成仙後,屢著靈異,凡有祈禱,有求必應。南宋嘉定末年,因顯聖興神兵助戰,保衛疆土,建立奇功,受到朝廷封賜。受封以來,為報答皇恩,尊王更加英烈,大顯神通,護國庇民。

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三月,元兵攻入臨安(今杭州),俘宋恭帝與謝、金兩太後北去。同年五月,年僅八歲的益王趙罡在陳宜中、陸秀夫的輔弼下,於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時北方元兵鐵騎長驅直下,直逼皇城。國難當頭,君臣忙著征調各地勤王兵馬,陪都的宮殿自然沒有昔日臨安金鑾殿的氣派。偏偏上天不佑趙宋,景炎十月間,皇宮失火,當時狂風大作,風助火勢,烈火沖天,熱浪逼人,官兵逼近不得,宮廷亂成壹片。人們眼睜睜看著火神囂狂,宮殿即將變成廢墟。危急之際,突然有萬千兵馬從四面八方前來滅火,緊接著天空又飄來壹片烏雲,瞬間降下壹陣暴雨,大火即將被撲滅,帝殿無傷。救火的功臣是南安的郭聖王和葉尊王。郭聖王,俗名郭忠福,南安詩山郭山人。幼小家貧,7歲喪父,為人牧牛奉母,事親至孝。16歲時,盤膝於絕頂古藤上坐化。後人念其孝,立廟奉為神明,以將軍儀禮祀之。蛻化後的忠福威靈顯赫,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年)被敕封“威鎮廣澤侯”,並賜廟額“威鎮廟”,宋理宗開慶初年(1259年),加封“威武英烈廣澤尊王”。是年欽差蒞臨南安,先抵郭山廟封郭聖王,後至魁躔慈濟宮封葉尊王。壹縣同時封兩王,皇恩寵賜,榮耀至極,郡邑庶民,歡呼雷動,壹時傳為美談。郭、葉二王身蒙聖上眷顧,在異族進犯、國家多難之秋,深感保國護境責無旁貸,於是郭聖王帶了三鬥綠豆兵,葉尊王帶了三鬥油麻兵前來勤王。二尊王壹到福州,發現火神祝融正在宮中放火,郭聖即刻命令綠豆兵上前滅火,但綠豆兵是綠色的,綠色五行屬木,木能生火,故綠豆兵壹靠近,反使火焰更猖獗,郭聖王只好采取防守戰術,運用神功,極力扼住火勢。而葉尊王手下的油麻兵是黑色,黑色五速決,使火神逃竄。郭聖王看到葉尊王的油麻兵個子雖小,但數額多,又變化莫測,進退自如,心中甚是喜愛。滅火救駕功成之後,兩王結伴返鄉。在半路上,郭聖王對葉尊王說:“我有三鬥綠豆兵,個子大力量強,壹個可對付幾個;妳的三鬥油麻兵,個子小無力氣,不如我們來對換,我用妳的油麻兵,妳用我的綠豆兵,肯定可以助妳無限威風。”當時葉尊王剛登神位不久,缺少江湖閱歷,禁不住郭聖王的懇求,同意互換兵馬。綠豆兵到了葉尊王後中,經過壹番整頓訓練,個個勇猛,成為壹支戰無不勝的神兵。而油麻兵在郭聖王手中,戰鬥力雖沒有削弱,但也沒有加強。與葉尊王兵馬相比,已經壹丈相差九尺之遠。看到這種情況,郭聖王又提出互換兵馬。葉尊王說:郭兄,我們二王親如兄北,鎮守在南北二處山頭,要驅除壹切邪魔鬼怪,保護地方百姓安寧,關鍵在於我們能否通力合作。我們應該互相照應才是,不要為此傷害感情。郭聖王認為葉尊王言之有理,也就不再提互換兵馬的事了。後來,郭聖王轄境內碰到特大的妖邪病害,就請求葉尊王幫助驅邪扶正。葉尊王也屢次邀請郭聖王入本境***同為民排憂解難,消除疾苦。二王互相支持,庇護黎庶。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人搶錢,有人搶物,有人搶人,也有人搶佛(即神像,下同)。南安淩雲山(即朝天山)壹帶的葉姓後裔,每年七月十五日都到魁躔大宗祖祠祭祖,隆重儀禮舉行完畢,各村葉裔即挑選年輕力壯的選手,參加魁躔祠堂搶二尊王神像的活動,這項活動被稱為“牛仔爭奶”。

“人搶佛”與“牛爭奶”,風馬牛不相及,但兩碼事卻緊緊聯系在壹起,是何緣故?此事說來話長。

高田的惠澤尊王,葉氏子孫親切地稱為祖王。高田慈濟宮和魁躔葉氏祠堂,都奉祀著祖國,祠堂中祖王神像稱二尊王。神龕內祖王的神像頭戴王帽,身著五龍袍,右手擡玉帶,左手按膝頭,腳穿軟靴,丁字狀蹬在踏座上,目字型臉孔原如傅粉,因長期受香煙烤染變成赭紅顏色,慈眉善目,含唇沈思,不怒自威。尊王的左右侍從、部屬均按王的級別配套,文官風度翩翩,武將挺胸凸肚,陣容整齊,莊嚴肅穆。

作為地方保護神,祖王具備司命祿、佑科舉、治病除災、驅邪辟惡、誅罰叛逆,乃至招財進寶、庇佑商賈農林、呵護育男生女等等之無邊法力,所以淩雲山壹帶四時清潔,八節平安。人們對祖王頂禮膜拜,慈濟宮香火鼎盛,善信絡繹不絕。這座慈濟宮,是依上宮舊址改建起來的,而當年,上宮是鄉民供奉尊王神像的場所。尊王顯化成仙後,神靈丕震,英聲遠播,人稱千處祈求千處顯,萬家敬仰萬家靈,因此前來上宮求神者擁擠著進山道路。

元大德二年(1298年),仙遊縣石蒼鄉有壹做手工的匠人陳先彤,專給農家做蒸籠為生。有壹天,陳挑著蒸籠來魁躔村叫賣,路過上宮,看見香客接踵而至,來此進香還願祈福。他不禁想到家中變故,妻子突然精神失常而變瘋癲。四處求醫無效,亂抱佛腳未果,正愁難找神醫。眼看此景,陳頓生壹計。待香客散盡,趁無人之際,偷偷地將尊王金身藏在蒸籠擔內,連夜挑回仙遊老家。

俗話說,偷請佛不是賊。陳先彤壹到家中,便將尊王神像供奉大廳案上,從此不再外出做手工,專心在案前祭拜尊王。賴尊王保佑,不久,陳的妻子恢復正常,並且家中四時無災,諸事順遂。當地村民聞訊,紛紛慕名來到陳的家中行香,祈請尊王保佑平安。

祖王澤布仙遊,整整三年光陰。他的裔孫因尊王神像不知下落,萬分惦念,心急如焚。至元大德三年(1299年)八月間,由葉裔十八個專門挑擔做買賣的人(簡稱十八支扁擔),集資重塑壹尊王神像在上宮供奉(即二尊王)。不久,人們將上宮改建為雄偉壯觀的慈濟宮,宮內主祀大佛保生大帝(帝君公)。如神像駕返,已無座次。但祖王神像眷戀著他的裔孫,決定返回故園。

壹天晚上,尊王托夢給陳,說他要回祖地庇佑子孫,叫陳速速送他回南安魁躔,否則家境復舊,鄉裏不得安寧。陳大為惶恐,念及妻子已恢復正常,且四鄰安康,便叩謝尊王,將尊王請放於蒸籠擔內,再次擔來魁躔。

到了魁躔,陳先彤發現原來的廟宇佛已換主、宮已改名,況且慈濟宮內已奉祀著另壹尊王祖王的金身了,所以不敢將尊王神像放在宮內。於是,陳在慈濟宮的左下方路邊,用四塊石頭搭了壹個小石亭,將尊王金身請放亭中(即今四角亭故址)。

由於石亭是倉促而就,極為簡陋。每遇陰雨天氣,尊王全身濕淋淋的,祖王手下的兵馬為之深感不平,每當夕陽西下時,尊王兵馬就到慈濟宮與帝君公爭宮廟,使慈濟宮灰塵飛揚,宮內吵鬧喧嘩之聲不絕。後來,帝君公給高田鄉裏外姓的耆老托夢,說魁躔葉尊王和他爭廟宇,外姓的耆老將此事告知葉姓耆老。於是葉姓立即會集族人,將二尊王神像恭請到慈濟宮對面的魁躔祠堂右邊龕內安放奉祀。至此,祖王神像已有兩尊,族裔稱失而復得的神像為大尊王,重雕的神為二尊王。

歪打正中。魁躔祠堂地處牛眠穴,二尊王安放的右龕剛好是眠牛的奶房,金身正神,時刻得到眠牛奶汁的滋養,神像特別靈應,將神像迎到村中供奉,竟然獲近水樓臺先得月之利。尊王是葉裔的***同祖先,妳要迎請我也要迎請,怎麽辦?於是大家商定,再塑第三尊祖王神像供奉在祠堂,二尊王於祭祖後常年出駕。為了使神明更加裨益自己的村落,各村便相互爭奪,搶迎二尊王神像。據說,爭奪愈激烈,將會愈興旺發達。後來相沿成習,居然成為獨樹壹幟的民俗活動。

時過境遷,1993年淩雲葉裔創建雲山宮後,將惠澤尊王金身迎請到宮內安放。大尊王長期供奉於宮中,只有淩雲葉氏十二年壹度的祭祖才會親臨現場;二尊王則巡遊各地,2013年就遠赴上海、江蘇、河南、雲南等地巡視,平時裔孫建祈福道場也會恭迎二尊王駕臨。 古時候,每逢亂世,外地匪徒揭竿倡亂,燒殺搶掠,氣焰囂張,直侵魁躔境內。高田壹帶的葉裔百姓,因散居淩雲山之麓,禦賊力量分散。惠澤尊王為保境安民,請來上界五營將軍協助護境。這五營是設在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的兵營。五位將領分別為:東營張將軍,天幹甲乙,五行屬木,故青甲青旗;西營劉將軍,天幹庚辛,五行屬金,白甲白旗;南營肖將軍,天幹丙丁,五行屬火,紅甲紅旗;北營連將軍,天幹壬癸,五行屬水,黑甲黑旗;中營李將軍,天幹戊己,五行屬土,黃甲黃旗。中營李將軍,姓李名哪咤,商紂王時人,為陳塘關李靖三子。傳為靈珠子轉世,神勇廣大,曾輔助周武王伐紂,奠定周期基業,與父母等肉身成聖。李將軍是姜子牙的中營神將,身長六尺,三頭六臂,本領非凡。統率五營神兵神將,鎮壓人間邪魅。他第二次降世,以蓮花化身,身高壹丈六尺。道教以他為護法主將,俗有中壇元帥、太子爺、哪咤元帥、三太子爺、哪咤三太子諸稱。這五位將軍,形象如何?除哪咤三太子外,其他的均鮮為人知。既如此脫離群眾,又如何為百姓禦賊祛災?讀者有所不知,人神之間的感情溝通,可以靠乩童傳遞民情,宣示神諭。五營神將的乩童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擔任,須經神明挑選。有幸被選中的必須跳“五營”,而跳五營必須“坐禁”:即閉關、凈化、修行。其法是在陰暗關閉房間裏坐禁七天,乩童先沐浴更換新衣服,房中設煤爐、茶壺、木炭、水、茶葉及食糧等,關閉禁見,絕不與外界接觸,面壁思過。七天後出禁,還必須赴湯蹈火,以祛除身上的邪魔。這時的乩童再沸油中洗手,赤腳蹈過燃燒的五個方位、五堆炭火,都不會起泡。筆者曾走訪過當過乩童者,其告知足蹈熱炭火只感到有點硬觸感。但是,遇到沒有適當的乩童人選,或乩童因固缺席,則可延請道士,因道士可通天地而達幽明。言歸正傳。高田地區如遭禍害,即由乩童或延道士請神遣將,村民備辦牲醴犒祭,然後在村落的五個方向豎立五方旗,在廟中祭拜主神、土地、五營神,招請神將,驅除役癘,抵禦外患。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金淘境內的葉氏與水閣黃氏因通婚之事產生矛盾,調解未果,親家變冤家,引起封建械鬥,致使後來兩姓結下宿仇。 因深垵與水閣相距很近,冤家路頭窄,出入不好相見。黃氏出榜請當境神王爺對葉氏施加嚴法,使葉氏出入安全受到威脅。而黃氏則幸災樂禍。惠澤尊王為保護葉氏子孫平安,出壇著乩童指示派出四方令旗,(東營張將軍的青旗未派出),實則邀請四方將軍幫助,鎮守葉氏與黃氏居住的邊界線上。四營鎮守邊界的具體地方是:

1、黃旗盟主尊王鎮守社壇仙境

2、紅旗盟主尊王鎮守祖地高田

3、黑旗盟主尊王鎮守深垵良田

4、白旗盟主尊王鎮守安溪參內 有四營四方令旗鎮煞,械鬥得以平息。但從此結冤達四十四年之久,兩姓彼此不相往來,沒有通婚,沒有交朋結友。直至鹹豐二年(1852年),隨著宗族意識淡化,通過經商、社交往來,關系逐漸改善,以後恢復婚嫁來往。而地名黃紅黑白旗之說則沿傳至今,成為民間的俗稱。 泉州洪潮和是壹位精研擇日的名師,符法也非常高明。民間凡是遭患邪氣,用他的靈符治邪禳災,總能符到病除。

清順治十年(1653年)癸巳十壹月廿七日巳時,惠澤尊王要率淩雲葉裔到金淘吳阪龜湖山祖陵祭淩雲始祖三翁公英靈。消息傳到洪朝和那裏,洪精通甲子,屈指壹算,算出祭墓那時是蛇年鼠月蛇日兼蛇時,正好是三煞合並的吉兇之日。估計祭墓儀式必然隆重,參加的人數壹定很多,如果真的要在這個日子按儀舉祭,不知要多少人犯沖受煞,當地死亡,危險萬分,洪潮和心裏計算,既然他的靈符應驗如神,不如借此機會,大張旗鼓地宣傳壹番,壹來獲得行善救人的美譽,二來趁此機會賺它幾擔銀子,壹舉兩得,何樂不為呢?於是,洪潮和就將這個情況向家人說明,並且日夜兼做,大造靈符,準備大發其財。

祭奠這日,洪潮和就帶著家仆,整理了十三擔靈符,雇人挑來金淘,途中在保福嶺山腳下休息,為慎重起見,先派壹名家仆打探消息。

再說惠澤尊王策劃的祭祖活動,循祖規每十二年祭祀壹次,壹百二十年壹大祭,這次剛好是大祭之年,所以聲勢浩大,規格極高,組織非常嚴密。魁躔葉姓自北宋而下,至時已歷650年,葉迅公孫支繁衍,分居四處。海內外各地族裔聞訊,歡欣雀躍,他們不遠千裏,返歸故土,尋根謁祖,祭奠先人。尤以葉姓門庭奕世簪纓,衣冠盈門,返梓遊子自是風光無限,他們踴躍捐資捐物,倡議祭禮務須隆重。而祭禮籌備組不辱使命,他們已事先安排如下:

首先,因三翁公生前是舉人,捐世後稱鄉進士。他生前職位是教諭,既享受朝廷俸祿,又在天地君親師之列,況且後裔品秩王爵者大有人在,故制定祭祀按王儀註的規格:(壹)與祭成員構成:主祭壹人,陪祭二十四人,引贊壹名,讀祝二名,東西唱贊兩名,司香、司茶、司盤、司爵、司禮等等十二名。參與祭祀人選項的資格要求極高,主祭陪祭須高級仕爵品秩,引贊以下禮生俱要秀才前程以上身份,葛衣白丁不得與祭。(二)祭品供獻:配有剛鬣(豬)柔毛(羊),五牲五果,佳肴美味,醴酒香茗,香楮金帛。(三)侑食配備:宮廷大鼓吹為大樂,禦前清曲為細樂。(四)儀註形式:按三獻制儀禮,每獻禮均須三跪九叩首。

其二,為渲染禮祭氣氛,使祖先英靈歡顏,特邀請高甲、梨園、打城、薌劇及嘉禮等戲班搭臺唱戲,並允許遠近的舞獅、踩高蹺、火鼎公婆、什錦班等,自行義務前來獻藝。

其三,發動葉裔各村備辦豐盛美食助筵,以供幽明觀禮者果腹。

至於其他事宜,如安全隱患等,也壹壹落實清楚。尊王把準備工作做得周密細致。祭墓這天壹早,葉迅公陵墓前便熱鬧無比,其景象非大手筆難以描述。

洪潮和的家仆登山朝葉公陵墓壹望,啊!漫山遍野是人的海洋,到處是歡騰的世界。洪潮和家仆觀看到這盛大的場面,心裏暗喜,預測壹下,這十三擔靈符,每五人才能得到壹張,他後悔造得太少了。

巳時已到,莊嚴的祭禮即將開始。突然,壹只老鷹從葉迅公墓前上空飛過,這時壹位乩童速將手中銅劍擲向空中,老鷹立即落地。見此情況,洪潮和面仰天空,嘆了口氣,對家仆說:“人算不如天算,真是天意啊,枉費我多少心機!靈符不靈了,打回頭馬,挑回去吧。”

為什麽洪潮和會仰天長嘆?他深知其中奧妙。巳者,蛇也,蛇龍同類,變不成龍者即為惡蛇或陰邪,天體運行,天幹地支相交搭配,陰陽相擊相成,地支巳屬陰火,巳年子月巳日巳時陰火極盛極邪,三煞合壹,此刻祭墓,如無易變,犯沖必死,性屬水,色鮮紅,強水葉,以紅血水而克邪毒陰火,化險為夷,任憑如何行動,保無傷害。

十三擔符箓挑到西溪邊,家仆已精疲力竭,洪潮和便交代把十三擔符箓拋進溪流中。看著靈符隨水流去,欽佩惠澤尊王的神機妙算,洪自嘆:“美夢未現,損財千兩”。回到家中,不久染病而死。這便是:得失萬事總由天,機關用盡枉徒然。 惠澤尊王率眾裔孫祭淩雲開基始祖墓(每十二年祭祀壹次,六十年壹大祭) 金淘與眉山相毗鄰,金淘下山後奉祀的神明是三王爺。三王爺來頭如何,且聽筆者道來。

民間稱王爺為“三爺公”、“大人公”、“阿爺公”,為瘟神統稱。瘟神之說由來已久,古籍《管子》、《國語》謂之“厲”。閩南地區過去時有水災、瘴癘瘟疫發生,因而瘟神崇拜普遍。民間壹般視王爺為惡神,以為瘟神有司瘟驅疫、降災賜福之功能,所以水旱必祈,災疾有禱。部分王爺被尊為“代天巡狩”,視察民間善惡。

諸王爺之典故多有所本,或傳為隋唐之三百六十進士,實際多為我國歷史上之忠臣烈士、宗教神祇,或為民間傳說及小說中人物。

三王府,供奉朱、刑、李三王爺。朱王爺,名叔裕,隋嘉興(今屬浙江)人。經文緯武,唐高祖時為吏部尚。能匡國安民,頗有政績,民間奉為“代天巡狩”。刑王爺,名明德,隋刑臺人。唐高祖時進士,文博三文五典,武精六韜三略,忠君愛民,深為朝廷器重。李王爺,名大亮,隋涇陽(今屬陜西)人,兼資文武。唐高祖時,曾以七篇文章高中進士,為國為民,屢建奇勛。高祖時拜越州都督,太宗時討吐谷渾以大亮為訶東道行軍總管,以功進爵為公,拜左衛大將軍,後兼工部尚書。房玄齡每稱大亮有王陵、周勃之節,可當大任。大亮雖位望通顯,而居處卑陋,衣服儉樸,至性忠謹。寢病時太宗親為調藥,卒時五十九,太宗為舉哀,贈兵部尚書、秦州都督。

清光緒三年(1877年)八月十二日,金淘下山後三王爺,要到安溪東獄祖廟進香揭火,近百名信眾隨行前往,路過高田地界。

揭火是什麽樣的壹回事?據筆者所知,道教信仰的傳播,往往是以通過另塑神像分爐他處奉祀的形式進行的。按本地習俗,分爐的神像每年要到發祥的宮廟進香,並用本龕香爐裝上樟木屑引火種回分爐處,這活動稱之為“揭火”。揭火並非無稽之舉,道教經典《南華真經·養生主》曰:“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盡也。”謂柴雖燒盡,火種仍可留傳。後以“薪盡火傳”比喻道術學業相傳遞相傳授。據此,揭火之含義就很明確了。

三王爺受過前朝冊封,自然要擺個架勢,方能顯出威風。如不然,如何鎮妖?如何穰災?況且信眾如雲,如如何樹立崇高形象?於是,當進香團浩浩蕩蕩進入高田境界撫乳巷時,鳴鑼開道,符頭哨角猛吹,威風凜凜。人們出於對王爺的敬畏,趕快回避,以免受到沖煞。揭火隊伍走到高田尾藍埔時,葉姓壹個不滿十二歲的男孩,年幼無知,爭著看熱鬧,從揭火隊伍中橫穿過路,突然當地倒地,七孔流血,昏迷不醒。進香團對此事竟然視而不理,無動於衷,依然招搖過境。當他們走出尾宮橋後,惠澤尊王的乩童突然跳起來,他用銅劍在小孩的屁股上輕拍三下,先救孩子,這時神力顯靈,小孩終於清醒過來,接著自己從地面爬起來,安然無恙。

惠澤尊王的乩童馬上開口指示,要高田葉裔立即準備三副豬頭、三份五牲、三席筵桌和金紙燭炮若幹,設三處犒勞桌迎接三王爺揭回的聖火,等待下山後壹行從安溪東獄取火回來,到高田時扣留香火。指派尾宮橋為頭等火,插龍巖祖師公香旗,要先取它三分之壹聖火;指派格仔埔章相公為二等火,再取它三分之壹聖火;指派聖祖媽宮為第三等火,請聖祖媽將其剩下的三分之壹聖火全部取完。進香團帶著滿爐燃燒正旺的香火回歸,當走出高田境處撫乳巷時,發現香火籃的聖火全部熄滅。此香火是代表三王爺從發祥祖廟接回道術、接回神靈,在途中是不能熄滅的,否則是不會靈驗的。

聖火全部被惠澤尊王攝熄,朱王爺的乩童開示:現不能敲鑼打鼓,要偃旗息鼓回境入宮。過不久,下山後村鄉裏的豬牛等牲畜相繼死亡,接著瘴癘瘟疫發生。鄉中耆老敬請三王爺出巡繞境,驅疫鎮煞,三王爺出壇開示:我們到安溪謁祖進香,路過高田惠澤尊王境界,因壹時失誤,傷害葉氏裔孫小孩,所以取回的聖火被尊王攝熄。此行違背天意,得罪尊王,造成境內不得安寧。本王爺壹時過錯,要求爐下眾弟子虔誠焚香向西北方向惠澤尊王賠禮道歉。下山後的善信明白情由後,大家表示,負荊請罪是應該,便立即準備豬頭、三牲五味、金紙香燭炮,派人挑到高田葉氏祠堂,向惠澤尊王認錯,請求寬恕。尊王寬大為懷,果然神明顯聖,驅疫除災賜福,使其合境平安。此後,惠澤尊王與三王爺互不侵犯,和睦相處,凡事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和平***處。正如俗語所言:知錯能改是好人,冤家宜解不宜結。 民國三年(1914)六七月間,眉山至金淘邊界地區常有老虎出沒,傷害人畜。僅壹年多時間,高田至太山壹帶被老虎咬死的就達十七人,豬牛羊等牲畜更是不計其數。

那時在高田境內,人們每天都聽到敲鑼打鼓的聲響和“老虎來了”的聲音。鄉民都要等到太陽升起壹竹竿高,才敢開門下地勞動,而下午三四點就得匆忙收工回家,關好門戶。逢夜間及陰霾之時,無人敢出門,遇家中有人病危,竟不敢出門請醫生看病,只好在家碰運氣或是等待死亡。災情呈報官府,雖亦組織圍剿,並設陷阱、安弩槍,但反被傷害數人。虎患成災,談虎色變,人心惶惶,百姓確實難以生存。為了活命,有的棄家外出謀生,有的搬遷別處落戶,有的漂洋過海遠渡異邦。高田至太山變成人跡罕至的僻壤之地,百姓苦不堪言。

為使葉氏眾裔孫免遭獸害,是年八月旬,惠澤尊王真神下凡,先禮後兵,吩咐鄉中耆老以壹羊壹豬致祭司虎之神,祭文稱:“今與神約,驅爾所屬醜類,令其徙他境深山,凡本王所轄之地,毋得更居。為期三日,毋使壹留。則是神之有靈,助吾安民,好德之舉必有善報。如其冥頑無知,縱爾惡畜,逼脅吾土,殘害吾民,必窮搜廣捕,掃蕩其穴無赦。惟神裁之。尚饗。”

三日之後,老虎仍然咬豬傷人。惠澤尊王即派高田葉裔請法師在祠堂連做三天開虎醮,虔誠地向天公祈求平安。是年八月十六日,尊王指點扶助葉乃德、葉春暉、曾等三位乩童,同時出駕到九畹山門垵打虎。這時,安溪縣鎮府、參內等地的百姓都看到高田近白土的巖倉山,滿山都是穿白衣服的陰兵神將時現時無。據說,這是惠澤尊王的三鬥綠豆兵出勤執行任務,圍困這只害人成災的紅斑老虎。

當時,老虎吃下壹頭豬,正在洞內酣睡。三位乩童同時跳到山門垵虎窩洞口,春暉手執木槌在洞口左邊,曾等手拿銅劍在洞口右邊,乃德手執三叉耙在洞口,左右乩童用木槌銅劍齊向洞內擊打,迫使老虎獸性發作,引虎出洞。老虎果然中計,向洞口三位乩童猛撲過來,乃德乘勢將三叉耙對準老虎的水肚緊緊叉住,左右乩童則對準老虎的要害部位猛烈打擊,直至老虎斷氣為止。大蟲即除,人心大快,鄉民將之只老虎擡到白上村大水垵過稱,實重二百八十六斤。為懲效尤,特將這只死老虎吊在龍水巖大樹上示眾三天。從此眉山四鄉五裏的百姓安居樂業。

惠澤尊王真神下凡出駕,打死造害成災的老虎的消息傳出,壹時神威大振,在泉南地區傳為美談。 高田惠澤尊王有三尊神像,大尊王坐鎮慈濟宮,二尊王坐鎮魁躔葉氏祖祠,三尊王平時奉祀在慈濟宮,遇有災情或妖孽作祟,則移駕現場,親臨裁決。惠澤尊王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所以三尊神像時而合三為壹,時而壹分為三,俱各獨當壹面。

明景泰元年(1450年)間,下界十二房科出巡王爺(掌管瘟疫病災的瘟神),奉天廷意旨,要取南安葉姓五千人頭,即傳播瘟疫,屆時將有五千人要喪生。

葉尊王接到王爺的指示,馬上與二尊王、三尊王商議,說:“天意難違,怎麽辦呢?咱葉姓裔孫,總***只有幾千人,現在王爺奉命要取咱葉裔五千人頭。如果真的交出五千人頭,咱葉裔將會更加稀微而導致絕嗣。我看,我們只有向玉皇大帝稟明葉裔人丁稀少,請求玉帝寬恕,盡量設法消除這場滅頂之災,挽救咱葉裔。”這時,三尊王眼珠壹轉說:“大哥、二哥不必煩惱,此由交由小弟來處理。”

三尊王讓大尊王和二尊王守護葉姓子孫,自己去尋找五千人頭來交帳。他在葉裔家族中,找到壹個與葉裔配偶的女性姓吳名千的人。托關系到陰間向判官查詢,知其陽壽已終,三尊王就造冊將吳千呈報,令城隍手下大哥爺二哥爺鉤去她的魂魄,割下人頭,交上抵帳,使葉裔免遭大災難。

這時,王爺發現葉尊王用壹個姓名為吳千的女性來代替五千的人數,大為震怒,馬上向玉帝告狀,指控葉尊王偷梁換柱,將壹名已無壽源的女性吳千來抵五千個人頭,篡改詔書,罪在不赫,請求玉帝按律嚴處。玉帝立即派遣天兵神將下凡,將葉姓三尊王捉拿到天庭問罪。玉帝親自升堂審問,靈宵殿諸神將陪審,其狀威厲。玉帝怒道:“天意豈容違反,朕要取葉姓五千人頭,爾竟膽大包天,弄奸矯旨,公然抵制,對抗朕裁,該當何罪?”三尊王從容鎮定申辯:“小臣怎敢違背隆指,但王爺明明口達上天聖裁,要葉姓交出吳(五)千人頭,並無說要五千個人頭,小臣確實是依旨辦事,不知罪從何來?”玉帝自知制誥用詞不準確,下屬實難把握,欲強行加罪,似理由不足,況殺人太多,有悖天道。於是,不僅赦免了葉尊王三兄弟,又因三尊王菩薩心腸,辦事幹練,應對自如,還讓他專門負責天宮的日常事務和受理凡間諸神及四海龍王的奏章牒文等事宜,職位由下界尊王晉升入玉闕仙班。從此,因為三尊王手掌實權,王爺降災就不敢侵犯葉裔境內,葉姓子孫再沒有發生過瘟疫災害。

三尊王在天廷執事後,淩雲葉氏子孫每紀年祭淩雲始祖迅公墓壹次,由大尊王指派四旗盟主代替三尊王,輪流坐鎮龜湖祖墓左邊三煞方地界,保護參加祭墓眾裔的安全。

相傳,三尊王為保護葉裔平安興旺,曾當著玉皇大帝的面立誓:“葉姓子孫如果不超過萬,我決不下凡。”又傳,在民國初年亂世時代,三尊王的乩童開口對葉裔說,他要回來,照護葉氏裔孫。現時淩雲葉裔人丁已經超過五十萬,兒孫圈繞祖王膝下可達上百圈。三尊王,您老人家應該下凡與眾裔***敘天倫,同唱升平盛世之華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