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白虎依桐》是儒家法典?
儒家經典是嚴格按照老師和法家的教導來教的,難免形成各種意見。為了消除經學與王權的矛盾和經學內部的分歧,封建帝王往往親自介入學術討論。甘露三年(前51),漢高祖宣帝“召儒談五經異同”,召開禦前學術會議,史稱“石渠亭議”。易學博士石侃等22人出席會議。會議決定增加博士的《易》、夏侯惇的《尚書》和《春秋》。石渠亭是漢代經學史上的壹次重要會議,為建立統壹的經學鋪平了道路。但並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東漢建立第四年(79年),張皇帝又出面了。“將軍、大夫、博士、郎官、學生、儒將討論五經異同。.....皇帝稱之為臨時決定,如小軒的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議》。”白鄒已失傳,會後有班固編的《白虎》壹書。這是壹部自董仲舒以來的儒家經典集,也是壹部帝王儒家法典。《白虎依桐》比董仲舒的《春秋故事》更突出,強調“君、父、母、子”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臣民必須絕對服從皇帝的意誌。這樣儒家就完全變成了王權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