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是什麽意思?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是什麽意思?

釋義: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好壹個人的穿戴;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

出處:

《舊唐書·魏徵傳》: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壹鏡矣!”

意思是:壹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魏征壹死,我就少了壹面好鏡子啊。

這堪稱對魏征人生價值的最高評價。現在也有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意思壹樣。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壹說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陜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壹步儲備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

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為壹代名將。此外,李世民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圭,降將尉遲恭、秦瓊等,人才濟濟。

李世民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為戒,即位後盡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

擴展資料:

貞觀十七年(643年),63歲的魏徵病死,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傷心,並為此廢朝五天。在此基礎上,唐朝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謚“文貞”。

但是,不久之後,唐太宗李世民卻下旨解除把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征長子魏叔玉的婚約,並對已入黃土的魏征進行“推倒碑石”“磨滅碑文”的侮辱。

具體來說,兩件事促使唐太宗李世民這位皇帝下令砸掉魏征的墓碑,

1、魏征舉薦的侯君集和杜正倫都和太子李承乾有關,也即牽涉到李世民的儲君問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位繼承人可以說是皇帝的大忌,壹旦有大臣牽涉進去,往往不會有好的結果。比如在三國時期,立下赫赫戰功的陸遜,就因為牽扯到皇位繼承人的問題,所以被孫權指責,最終因為惱怒而病死。

2、對於唐太宗李世民,因為玄武門之變的汙點,所以十分重視自己的名聲,想要塑造明君的形象,這也是其可以虛心納諫的重要原因。但是,魏征把生前勸諫的材料交給了史官褚遂良,大有揭李世民老底之嫌,萬壹勸諫的材料有什麽負面的東西,顯然不利於唐太宗聖明君主形象的塑造。

在這兩件事的影響下,唐太宗李世民終於爆發了自己的脾氣,下令砸掉魏征的墓碑。不過,公元645年,在親征高句麗後,唐太宗李世民又懷念起了魏征,又重新為魏征立了紀念碑。

百度百科——魏徵

百度百科——李世民(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