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劉詩蕓的相關報道

劉詩蕓的相關報道

風水贛州 殫洽其人

——訪贛州著名風水文化學者劉詩蕓

《商務·旅遊》記者 何海濤 楊和平

仲秋八月,天氣初涼。我們來到了中國風水文化的發祥地——江西省贛州市。

贛州不愧為歷史文化名城。街巷整潔光鮮,道旁花草葳蕤,樹木蔥籠;的士司機舉止禮貌,路人答話和氣;贛州方言甜脆謙婉、呢喃動聽。初入贛州,即感受到被風水文化熏陶過的贛州人的文明氣息。

我們登上了贛龍大酒店的頂層,如約來到“贛州楊救貧風水文化研究中心”的寫字樓,采訪贛州著名風水大師劉詩蕓先生。握手寒暄之中,我們即感到劉先生氣度不俗,舉止端方。略顯富態但很健朗的身軀,紅潤的氣色,有點上翹的寬厚的口唇棱角,透露出學理深邃、沈穩剛毅的性格。環顧樓裏,雖然古桌舊椅,沒有豪華裝飾招搖,但卻書櫥滿載,書稿疊壘,窗明幾凈,茶具雅潔,碩大的風水羅盤和教學黑板端放墻邊。眺望窗外,視野開闊。城外三江環抱,波光如練。遠處峰巒蒼翠,黛色連天。城區及周圍山水景致在秋天的斜陽裏越顯淡雅秀美。登斯樓,景情悠悠,神怡體舒,悟靈頓生。

劉先生說,贛州歷史悠久,山川秀麗,物產豐富,人文薈萃。古為百越之地。漢代即始建縣制,歷代在此設置過郡、州、路、道、府治。南北朝時設城,宋高宗時定名為贛州。贛州是宋明理學和風水文化的發祥地。贛州為歷史文化名城並非自我標榜。我們翻閱了他收藏的歷代豪傑、名人誌士,英雄豪傑,如蘇軾、孟浩然、黃庭堅、辛棄疾、朱熹、文天祥、王陽明、蔣經國等在贛州留下的詠誌吟景的詩詞歌賦、軼文的集本。

劉先生介紹說,風水壹詞,最早源於東晉郭璞《葬書》。其雲:“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淺深得乘,風水自成。”明代喬項《風水辨》亦雲:“所謂風者,取其山勢之藏納,土色之堅厚。沖冒四面之風,所謂地風者也。所謂水者,取其地勢之高燥,無使夫近夫親膚而已;若水勢曲屈而彎環向之,又其第二義也。”綜合諸說,“風水”可表述為:人們選擇建築地點時,對地質、地貌等各類建築環境因素與吉兇的關系的綜合評判,以及建築營造中種種禁忌的總概括。

贛州之所以成為風水文化的發祥地,成因頗多。壹是晉室東渡和安史之亂後,直到清代。中原人士大批南遷,知識分子將精神文明帶來南方。贛州成為南遷後的所謂客家人的聚居地。此地多山多水,風土溫潤、物產豐饒、經濟發達。相對於兵禍戰亂的北方,南方比較安和寧靜。南遷先民,為避兇趨吉,祈求平安福佑,“倉稟足而知禮義”。故風水之俗在贛州地域隨之興盛;二是宋代以後,宋明理學、陽明心學在此地影響頗深,因而風水術在此有了適宜發展的良好精神環境;三是風水術的發展與贛州客家人的倫理和禮儀觀念密切相關。客家人重孝道、講禮儀,崇宗敬祖。當父母去世,悲痛之時,思念起的養育之恩,常有歉疚之感。為寄托哀思,緬懷恩澤,總是希望找壹處山清水秀,可避幹旱,不受水淹蟻侵,又符合“葬乘生氣、骸能庇蔭,氣感而應”規則的佳地埋葬父母。如是,傳統的孝道、倫理和禮儀的文明在墓葬時的風水術上找到了載體。

他特別介紹說,贛州之所以成為中國風水文化的發祥地,還得緣於晚唐唐僖宗時,壹位官封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名楊益,字筠松的朝官。他主管宮廷建築、天象觀察及祭祀禮儀。後黃巢攻陷長安。楊益私攜宮廷長期壟斷禦用的風水秘籍逃離長安,遷徙奔波,遊歷寓寄於在贛南這塊風水人文佳地,潛心研究、實踐並收徒講學。由於他德藝雙馨,救貧扶弱,百姓恭稱為楊救貧。故此,遐邇聞名,流芳至今。他在贛州推動了風水說。據《人事須知》載,他著述有:《疑龍經》、《撼龍經》、《四大穴法》、《立錐圖》、《撥砂圖》等。

劉先生說,贛南歷史風水名人很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堪輿部名流列傳》及附錄所列歷代風水名人***111人,其中江西48人,占總數的40%以上。而江西風水名人的80%為贛州人。《江西通誌》載,今存北京的明陵(十三陵),就是贛州歷代諸多風水名師之壹的廖均卿選址定位的。由於他在明代皇家葬墳時勘察選址給皇室帶來了吉祥,因而得到了升官封爵的皇帝賞賜。現今,贛州從事風水職業者數以百計,風水在贛州民間成為壹種根深廣植的民俗。許多古籍對贛州歷史上風水術的風靡均有文載。

劉先生感慨道,風水民俗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現象,壹種有關環境與人類關系的學說,風水是論“生氣”的。它把世界萬物的運動變化歸結為“生氣”的運動。在中國古代,科學尚不發達,它以“氣”、“生氣”來解釋變化無窮,禍福難測的世界,應當說這是壹種樸素唯物論思想的體現。根據風水術進行的住宅的布局和設計,已不僅僅是只從屬人們的生活舒適方便。在中國傳統禮制思想占統治地位的古代乃至近代,“三綱五常”、長尊幼卑、男尊女卑等封建禮制思想也滲透到住宅的布局和設計中。圍墻院落、階梯門樓、廳堂臥室之布局,無不體現了內外有別、眾子拱主、八卦陰陽等諸多約束,這就使住宅的格局與形式本身就是壹個進行“修身”、“齊家”的道德教化場所。《黃帝宅經·序》:“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非夫博物明賢未能悟斯道也。”也就是說,住宅不僅應當是天地陰陽交匯平衡、人們物質生活的場所,而且還應是人們社會精神生活準則的空間存在模式,是建築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壹。住宅營建是壹門極深的學問。“非博物明賢”者是不能深察其奧妙的。古人認為,治國先治家,風水好的住宅配合人文教化,方可達到“家代安昌”,進而實現“治國、明德,平天下”的最終抱負。楊益在其著述《玉尺經·逐吉賦》中寫道:“常聞英雄豪傑,實鐘嶽瀆之靈。是故龍來入局,固有清濁之殊途。群砂翕聚,豈無吉兇之異應。”是說山川之靈秀,是會感應人的。“人傑”是因“地靈”。環境之異同,會有吉兇之異應。

中國古人深信天、地、人三者之間存在壹種深奧莫測的因果關系。為能找到壹塊順天應人,得地脈之利的風水寶地,根據《易經》、《易傳》等所體現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及其宇宙人生序列規律,風水學建立起了壹套具體的準則和方法。我認為,這種對自然與人類作用的解釋,對萬事萬物的內在聯系和彼此的感應關系,以及在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 “象、數、理”的因果排列,它是具有其合理性和科學性的。對待風水文化遺產,正確的態度應當是:去其糟粕,吸其精華,精準奉事,誠實做人。

劉先生說,無容置疑,由於歷史的原因,近代功利思想的浸染,現在風水業界,善者無多:風水先生多如牛毛,良莠不齊,真訛難辨。壹些江湖先生既無理論規則,又無業績實踐,冒用壹點風水偽訣、片言只語,走村串鎮,口如懸河,滔滔不絕,竟做起風水來。有的風水先生,知識淺薄,品位低下,不懂裝懂,信口雌黃,說出了許多無知話。有的自封“風水名師”,卻讓“乙丙交而趨戌,辛壬會而聚辰”等風水經典解釋出笑話。不懂《九星法》,就說“天上的九星難道會管地下的事?”不懂羅盤,就說傳統風水羅盤全是錯的。在形法與理氣規則的運用上,全然不懂也不顧“魂魄相依,陰鬼變陽神;魂魄相悖,陽神變陰鬼。”的警語。虞弊多多,荒誕至之,可嘆可悲!

劉先生壹番關於風水文化內涵的嚴謹理性、快暢流利的概論,使我們耳目壹新,大有茅塞頓開的感覺。

我們了解到,劉先生是江西贛州人,“文革”前,畢業於江西教育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本科,“文革”後,又考入並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上世紀70年代,年青在家務農時就開始從師學風水。現今,他的書櫃裏收藏著七十余本師祖們傳襲給他的字跡娟秀的毛筆手寫本及印跡粗糙的古印本。由於他天資聰穎、勤奮刻苦,所以風水造詣很深,實踐多有建樹、聲譽極佳。多年來,他的風水業績遍布江西、廣東、福建、上海、山東、北京、黑龍江各地。許多風水東家與他成了良友。他的品行深得弟子及達貴人士的尊敬。東南亞華人圈與他多有聯系,常向他請教風水之道。

我們還看到了二○○○年泰國商聯總會吳誠主席及泰國工商總會鄭繼烈主席在泰國曼谷給其發來的《邀請函》。文中除表達對劉先生品學兼優、博學多才、風水造詣深廣的敬意之外,還特邀他赴曼谷講學並親蒞“風水論壇大會”指導。二○○四年秋冬,馬來西亞風水總會會長王建瑉先生和馬來西亞來拿督葉清海大師,先後到贛州造訪了劉先生。對其品學贊賞有加。王建瑉總會長已邀請劉先生盡早擇時赴吉隆坡講學指導。我們還翻閱了馬來西亞《玄機》雜誌刊載的劉先生的近照與推崇介紹文字。

在吐談中,我們感覺他文字功底及風水理論基礎十分紮實。他的許多風水經典古文的白話譯,文字風格輕車熟路、文清意合、壹言中的;對風水流派的分析點評的有條不紊與嫻熟老練;以及對風水格局吉兇評判時,語調明快清晰、眼神炯炯放彩的神態,給我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他雖業務繁忙,但仍筆耕不輟。我們瀏覽了他的部份著述:《中國風水發展簡史》、《中國羅盤52層詳解》、《四庫全書堪輿類經典評析》、《晉·郭璞〈葬書〉考證及白話解》、《楊筠松〈玉尺經〉白話解》、《楊筠松輯〈分金秘旨〉解析》、《清、紅鸞秘旨概要》、《擇課要旨》。

采訪結束,即將告別時,我再次端詳了他寫字樓裏懸掛的由著名書法家,八十八歲高齡的袁清夷老先生贈給劉先生的題字:壹幅寫道“嚴謹、開闊、飄逸”。另壹幅寫道“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我想,這或許就是劉先生的學識才智與人品氣質最真實的寫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