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為氏。據《新唐書·
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兒子邘叔被
封在邘國,即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西萬鎮邘邰村,後來,邘叔的子孫
就以國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於氏,史稱
於姓正宗。
2、 據《路史》所載,東海(大致相當今山東東南及江蘇蘇北以
東地帶)有於公裔孫,本為漢人,隨拓拔珪遷徙至代北(大致相當今
山西代縣、繁峙、五臺、原平壹帶),為萬忸於氏(鮮卑復姓),魏
孝文帝遷都洛陽進行漢化改革時,恢復為於姓。
3、 為唐淳於氏避諱改姓。據《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所載,淳於
公子孫,以國名為氏。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於氏。至唐憲
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復姓淳於氏改為於氏。到
了宋代,又有部分於姓恢復淳於姓。
二、 遷徙分布
追溯起來,於姓的源流只有壹個,既黃帝後裔。作為於姓的發祥
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壹帶,而且發源於此地的於姓,後
來成了於姓家族主要的組成部分。大致上,歷代於姓主要是我國北方
中原地區繁衍得最為昌盛。魏晉南北朝時,於姓才得以大舉南遷。至
隋唐時,於姓在北方相繼形成了幾處大的望族,後經過漫長歲月不斷
的繁衍遷徙,終成為我國的大姓之壹。據統計,歷代於姓是以今河南
、山東、河北、河北、黑龍江、山西、陜西、內蒙古、江蘇、安徽、
新疆等十壹個地區。可見歷史上於姓也是我國壹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
氏。
三、 郡望堂號
1、 郡望
“忠肅堂”:明朝忠臣於謙,任兵部尚書。瓦剌犯大同,英宗被
俘。徐珵力主遷都,於謙為了振興國家,堅決反對。為了避免瓦剌以
英宗要挾中原,於謙就擁景帝即位,打敗了瓦剌。不料英宗回來後,
聽信讒言殺了於謙。多年後方平反昭雪,謚“忠肅”。
於姓還以“東海”為堂號。
2、 郡望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陽
,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遊,雙自河、賈魯河上遊地
區及黃河以北原陽縣。此支於氏,大概為於氏始祖邘叔的直系後裔。
東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炎(今山東炎城北)。西漢時相當今
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市、江蘇邳縣以東和江蘇
宿遷、灌南以北地區。此支於氏,應為春秋戰國時於泰之後及北魏鮮
卑族復姓萬忸於氏改漢字單姓於氏的後裔。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西南),相當今
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此支於氏,亦為邘
叔的直系後裔。
四、 家乘譜牒
天津:靜海於氏族譜四卷
山東:即墨於氏族譜二卷、煙臺於氏家譜不分卷、容成於氏支譜
四卷首壹卷
江蘇:豐縣於氏家譜六卷、江都於氏十修家譜十六卷首壹卷、江
都於氏十壹修家譜二十卷首壹卷、金壇於氏家譜不分卷
浙江:蕭山於氏宗譜八卷、蘭溪於氏宗譜五卷、蘭溪梅溪於氏宗
譜六卷
湖北:新洲於氏宗譜六卷
關於梁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梁氏,是個十分古老的中國姓氏。據史料記載,嬴姓伯益的後裔有個叫非子的人,非常善於養馬。於是周孝王便讓他負責養馬,結果養馬業得到了很大發展。周孝王就封秦邑給他,被稱為秦嬴。非子的曾孫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討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殺。後秦仲的五個兒子率兵繼續攻打西戎,他們團結壹致,同仇敵愾,終於打敗西戎,收復了失地。秦仲的小兒子被封在梁,建立了梁國,稱梁康伯。梁康伯以後的君主稱梁伯。他十分喜歡建造華麗的宮殿,時常大興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紛紛外逃。後來秦穆公滅了梁國,改稱梁地為少梁。亡國後的梁國子孫,大部分逃到了晉國,他們以原來的國名為姓,就是梁氏。
另外還有以封邑名作姓氏的壹支梁氏。春秋時期,晉國有解梁城、高粱、曲梁等地。晉惠公用五個城賄賂秦國,其中就有解梁城。被封在解梁、高粱、曲梁等地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梁"作為自己的姓氏。到了北魏時,少數民族代兆的撥列蘭氏也改姓梁,於是梁姓的家族又多了壹支。
聚集地(遷徙分布)
根據《梁氏族譜》記載,梁益耳是梁康伯的玄孫,居河東(郡治在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是為河東梁氏開基祖。梁鱔是康伯的九世孫,晚年居住在曲阜(今屬山東),其子梁聰又遷到鄆州(今約山東沂水縣附近)。西漢平帝末年,梁益耳的20世孫梁橋徙居安定(大約在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是安定梁氏的開基宗祖;還有壹支移居扶風(今陜西興平縣東南)。東漢時,除上述的地區之外,近河南和江南的壹些地方已經有梁氏居民。西晉時,有梁芬,其女為晉懷帝後,因晉室離亂,舉族跟隨晉室渡江,子孫在錢塘(今浙江杭州)、合浦(今屬廣西)等地間繁衍。梁芬之孫梁遐,在東晉做官,因為桓玄纂位,被迫跟隨隨晉安帝逃到福建洛陽縣三山裏,後來在此定居,就成為了梁氏入閩的始祖。
唐代以前,梁氏的居住地又擴展到今天河北、青海、四川、湖南等省的壹些地方。世居陸渾的梁肅,在安史叛軍入洛陽後,"竄身東下,旅於吳越"。 梁遐的21世孫梁頎,在唐代移居泉州惠安縣黃淡村;25世孫梁熙嘏,在北宋時遷入廣東順德石蠟,其4世孫梁孟堅又遷至福建寧化石壁鄉。在此之後,這壹支梁氏開始在閩粵發展繁衍。到了清康熙末年,有部分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海外開基立業。
中國的梁姓,在臺灣百家姓中名排第四十六位。居住最多的縣是彰化。據臺灣省文獻會考證,臺灣梁氏始祖,大致是在康熙末年來臺開基的。入臺之後,經過兩百多年的繁衍發展,已高居全省的第四十六位。分布最多的是彰化,其次新竹和臺南兩地,在臺北、苗栗、臺中、南投等地也有不少。
堂號
梁氏的堂號主要有兩個,"儀國堂"和"保善堂"。宋時右丞相梁克家,風度修整,原則性強,雖近親、權、幸(權是大官,幸是寵官),也按原則辦事,好人賴以保全。被封為儀國公。
另還有"安定"堂號。
歷史名人
梁姓英才輩出,代不乏人。
世人熟悉的成語"舉案齊眉"的故事就是東漢時期的梁鴻與妻子孟光所傳流下來的。梁鴻家境貧寒而博學多才。因為其詩作諷刺了官府的腐敗、奢靡而遭受達官貴人的迫害,後來不幸病死。據載,每天歸家,其妻孟光"為具食,舉案齊眉",以示敬愛。
梁姓最顯赫的家族是東漢時以梁竦為首的安定烏氏梁氏。章帝的時候,梁竦有兩女,都被封為貴人。小貴人生和帝。後來和帝即位。其孫是梁商,順帝時任大將軍,總管朝政,死後由子梁冀繼位。梁冀的妹妹梁納為順帝皇後,稱梁太後,另壹個妹妹是桓帝皇後。梁氏壹門前後七個侯,三個皇後,六個貴人,兩個大將軍,可謂滿門顯貴。
東漢時有隱士梁鴻;大書法家梁鵠,他的作品受到曹操的喜愛,並且寫詩加以稱贊。
趙時有戌卒起義領袖梁犢;
唐代有天文儀器制造家、畫家梁令瓚,文學家梁肅;
北宋有權知開封府的梁顥,官至太尉、開府儀同三司;南宋有女將梁紅玉,抗金義軍首領梁興,畫家梁楷;
明代有戲曲家梁辰魚;明末清初有建築工匠梁九;
清代有江南提督梁化鳳,詩人梁佩蘭,東閣大學士掌翰林院學士梁詩正,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梁國治,書法家梁章鉅、梁延楠;
近現代有曾於1921年出任國務總理的梁士詒;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維新變法倡導者梁啟超;森林學家梁希;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
當代,有美國華人銀行家梁淑儀。
另外,值得壹提的梁氏子孫是婦孺皆知的晉朝人梁山伯。他和祝英臺的千古愛情絕唱,使千萬人為之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