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孔子的孝道與人格觀

孔子的孝道與人格觀

家庭生活的壹般禮儀

先說日常生活細節。這是每天都能踐行的最具體的孝道。看看在今天仍然有影響力的孝道傳統實踐規範是否還能被現代人接受?完整而全面的討論不是本文的目的。我們願意提供給同行參考。是學者和作家在談及孝道時提出的疑問和難點。這些學者的基本態度是尊重和提倡孝的美德。

壹般人不太關註孝的形而上基礎,文化淵源、泛孝或泛仁等抽象的理論小玩意。他們心目中的孝道就是家庭生活的禮儀,子女媳婦對長輩的態度等等。在這方面,《禮記》影響很大。其中以《曲禮》、《譚公》、《內則》最為詳盡。洗臉、洗腳、洗澡,甚至撓癢癢,也是兒女媳婦要畢恭畢敬做的事:“女人就像父母。.....刺目的癢,和尊敬去搔它”(內)。孩子和媳婦不允許在父母和公婆面前長時間打鬧、打噴嚏、撓癢癢:“在父母和阿姨們所在的地方,...我不敢打噴嚏和打哈欠...癢的時候不敢撓”(8)。

在舊式大家庭裏生活過的人會看到,這些繁文縟節不是死字,而是嚴厲家規的壹部分;有時候長輩不會要求孩子的媳婦這麽做,但在他們心目中,他們認為自己有權利享受這樣的“款待”,孝順的孩子的媳婦,尤其是兒媳婦,就應該這麽做。

據筆者記憶,沒有壹個人認為上述禮儀規則仍然是當今家庭孝道的規範。李先生在《壹個人的路程大於孝道》壹文中,引用了許多古籍為證,多處提到《禮記》,但並未列出“內規”二字(《恒易》卷十四,三,四,六)。大主教羅廣在《中國哲學大綱》中的《禮記》中記載了贍養父母的詳細規則,但這純粹是歷史學家的客觀敘述,並不意味著這就應該由今天提倡孝道的人來實施(3)。

羅主教在同壹個地方寫了兩句話:“中國儒家的社會習慣是對親屬要求嚴格,所以重要的是家庭內部的禮貌。”在儒家的孝道中,尊重比愛更重要。討論現代孝道的人不得不問:今天的家庭生活應該註重什麽?尊重和嚴格?還是愛情和親情?這是現代家庭關系的基本神問題。各種對外表示孝順的方式,都是基於這個基本精神。

這個重要的問題不能先驗地抽象回答。我們應該回顧壹下傳統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尊重和嚴格的家庭教育態度,它對現代家庭生活是否仍然有積極的作用?羅蘭女士的親身經歷值得我們深思。她指出,舊式家庭教育有讓中國人驕傲的效果,是因為“教育融入生活”的成功,而不僅僅是因為嚴厲。以前,父子有很多接觸的機會。“因此,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了解。同時,在壹個大家庭裏,叔叔、長輩也可以隨時給孩子“機會教育”。即使父親再嚴重,也有別人可以緩沖和彌補”(4)。在工業社會的小家庭裏,父母和子女的聯系很少,似乎把重心放在愛情和親人身上更符合親情的需要。

很多非宗教學者也認為《禮記》中所包含的孝道細則是不可承受之重。熱衷於提倡孝道的趙澤厚先生甚至寫下了這樣的話:“我不知道這《內則》是誰寫的,但可能是壹個精神不健全的可恥的人寫的...可能就是因為這壹條,才誕生了中國幾千年的專制父母(《禮記》是五經之壹,讀書人必讀。)以及殘忍的公婆尤其是婆婆虐待兒媳,成為中國舊社會的壹大頑疾。中國未能維持大家庭制度肯定是壹個主要原因”(5)。

指出舊社會的家庭禮儀過於嚴格瑣碎。有什麽積極的建議嗎?今天,孩子的媳婦應該對家裏的長輩做些什麽?在這方面,1957年4月江主席的《關於生活水準的指示》、同年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促進委員會頒布的《關於國民生活的指示》(兩者均可在《中央日報》買到)、1959年10月內政部出版的《國民禮儀舉例》(教育部原文化局印制)等都是很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孝順的流行模式

民間流行的孝道觀念,也就是普通人心目中的孝道觀念,曾經發生過,今天依然影響深遠。是元代郭編撰的《二十四孝》。曾幾何時,大陸北部慶祝舊歷年時,許多“年畫”都是以“二十四孝”為題材。父母買來掛在家裏的墻上。他們講的這些孝道典範,真是振振有詞,美輪美奐,讓現代講“電化教育”的人汗顏。

相信妳今天會聽到或讀到,提倡孝道的人把“二十四孝”作為現代孝道的典範。——幾年前,郵局發行了以“二十四孝”為主題的郵票。我見過幾枚郵票,都是十美分的。在現代,我們不得不問這些故事是否還能打動今天年輕人的心。認為這樣的模式要求孩子太多是不是更適得其反?他甚至得出結論:“如果這樣的行為是孝順,我就加入‘不孝順’和‘反孝順’的行列。

我們先不討論現代年輕人是否認為這些故事是歷史(6)。關鍵是現在的年輕人有沒有好心情接受這樣的說教。作者認為,沒有適當的心理準備,只描寫這樣壹個孝順的典範,很可能只有負面的反應。——這就像聖·伊格內修斯勛爵的“服從就像壹根棍子”、“老人手中的拐杖”等壹些精神演講,再也不能“原封不動”地講給年輕人聽了。

作者在與年輕人交談中的田園經驗指出,要揭露“嘗父屎”、“洗溺器”、“用蚊子飽血”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我不會提“為我媽埋孩子”的故事。——連任卓宣先生都認為這是過分的,不符合中庸之道(7)。困難的癥結在哪裏?

至於孔子說的“父母在此,不遠遊必遊好”,許先生說了壹句意味深長的話:“這種話……是針對當時的封建靜態社會的。而他(孔子)之所以這麽說,是為了喚醒年輕人對父母真摯的愛;當我們今天心平氣和地讀這些文字的時候,我們依然接觸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感情”(8)。

許多關於孝道的傳統教訓和典型人物是靜態的農業社會心理狀態和情感發展過程的反映。在當時濃厚的家庭氛圍中,《二十四孝》確實可以成為真誠感人的榜樣,能夠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在舊家庭中,孩子情緒沖擊的來源和給予情緒的對象是有限的幾個人。所以p.444只感受到了當時自己能夠接受和消化的情緒刺激。所以壹般來說,他的情感成長更多的是單向的,更容易深入人心。在這樣的情況下,在現代人看來近乎“狂熱”的樸素而深刻的孝道之愛,與舊的社會文化相契合。就像古代女人穿的衣服,壹層又壹層,從頭蓋到腳,紅的綠的,襯托出擺滿裝飾品和家具的富麗堂皇的老房子,但我覺得第壹件還是挺合適的。然而,壹個女人穿成那樣,在窗明幾凈,簡潔明了的現代客廳裏,應該是什麽感覺?

我們不稱之為進步或倒退,欣慰或悲哀。其實現在的年輕人對父母的感情已經不像過去那麽單純、集中、強烈了。這是現代充滿活力的工業化社會文明的自然結果。大眾傳媒的普及,學校,幼兒園,托兒所,太多的人,帶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可能會過早的闖入孩子內心的小世界。此外,發展進程不再是單行道。正面的、負面的、正面的、負面的、甚至矛盾的精神沖擊,編織了年輕人情感網絡的“千千結”。我們很難判斷他們的愛情減弱了。“現在的年輕人很向上,重視德行。他們對父母、長輩和老人表現出極大的關心。這從每年聖誕節青年男女成群結隊去敬老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來”(1974年6月3日《貴格會生活》社論)。但是,我們可以說,現代年輕人的愛情更廣泛;同時,他們擁有獨立的人格和做出自己選擇的權利。他們的意識和追求比舊社會的未成年人更強烈,也更膚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