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喬忠延的作品評價

喬忠延的作品評價

喬忠延的文字對臨汾這片厚土來講,有著某種見證的深義。在他的文字裏,我會看到臨汾這片厚土和他個人的關系。這種見證和沈從文之於湘西、孫犁之於白洋澱、賈平凹之於商州的意義是趨同的。他的文字大約可以分為兩大類,壹類是關於堯文化的研究和寫作,圍繞這片土地,他完成並繼續完成著作為壹個作家神聖的表達使命。而另壹類,則是他關於日常生活的狀寫,既便在這樣的文字裏,讀者仍然會感受到這壹地域的山水人文和世道人心。散文的寫作必須逼近內心,幹預日常,在回到常情常理的層面,給讀者以非常地啟智。

他的堯文化研究的文字包含了對這片厚土的源頭追溯和區間追憶:那些最早的帝王、先賢;那些曾經發生的重要的、著名的事件和事件中的人物;現有的歷史遺存的考據和考證;田野踏察中的種種感知;梳理文獻所生發的思辯;方言的語感特質和表義特點;等等等等,這些多元取舍成為他此類文字的主體構成,他以史學家的抱負和道義,站在人文和文化的高度上,以文學的筆觸給我們勾勒出這片土地的內涵和外延,他的這些文字有縱橫古今的氣度,從而成為堯文化研究的經典之作。了解臨汾這片土地的過往和當下,已經繞不開喬忠延以及他的這些文字。這些文字的廣度、硬度和深度,使我們心生敬畏。我們敬畏歷史上這片土地的不凡,我們感佩喬忠延的文字通過地域感知所透射出的歷史光芒。這些文字由山西古籍出版社以《根在堯都》叢書的形式傾力巨獻給讀者,全套分為《堯都史鑒》、《堯都滄桑》、《堯都人傑》、《堯都風光》《堯都土話》五卷。讀了這套書,我願意以這樣的讀感作為薦讀。

此外,喬忠延的大量散文都是關乎日常敘寫的,他的文風尚平和平易、簡靜簡潔。讀他的散文,我會想到孫犁、汪曾祺這樣的文學前輩。他常常在文字裏敘寫自己的生存體驗,在苦澀的感知背後,總會汪著壹眼情思和趣致的泉水鼓蕩而出,給讀者另壹種意義的安撫。他白描式的樸素敘寫背後,斂隱著宏大的人間情懷,這是他的文字的魂魄所在。透過這些文字,我們讀到的雖是他的童年經驗、小學和中學生活、關乎城市和鄉村的日常變遷、對文學和文化的雙重觀照、人和土地的關系等等這些個人的所歷、所見、所聞、所思,但卻能給我們以***鳴。他的敘寫的切入點和著力處都在普世範疇,是老僧卻話家常,無有華麗的詞藻和華美的外衣,生活氣脈和平民氣息卻常常撲面,展現的具有厚度的生命圖景。他能通過文字,打開和釋放自己。

故園作為母地象征,是壹個作家表達的圓心和立場,這樣的界定,能映顯出作家的審美觀照和表達路向。喬忠延以他的人生母地——臨汾為出發點,從關乎故園的真相和真情出發,進行著更為廣闊地拓進。這種拓進對他的文學行旅是有意義的,這意義就是他給這片厚土的歷史和當下留下了大量的個人文本,這些文本正是這片土地文化厚度的見證。但這些文字卻全然沒有地域的局限,而更是他個人文學高度的見證。他屬於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讀者,在閱讀中,意義會不斷地浮現,再浮現。

在生活中挖掘美

生活不缺乏美,而缺乏發現。散文這壹文學奇葩在挖掘美發現美的同時,也在創造著美。回顧散文寫作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那壹篇篇經典之作,給我們留下了多種美的享受,讓我們回味不盡。

翻開喬忠延散文選集,那裏,哲理的光輝處處閃耀,使妳在閱讀時進入壹種深深地思索,不僅僅是在字面上遊走,而是跟著作者的思想在前行,作者在用另壹種形象思維的手法張揚著哲理美。在《妄言塵世》裏,當我們隨著喬忠延的筆觸走進歷史的深處時,特別是在歷史倒影單元中那壹個個先祖生活的年代,哲理美的特點無時不在閃現,確實有余秋雨散文的特點。他的追求不是在原點上重復,他對歷史人物的看法和認知都有壹番自己的見解,且與史學家也不盡相同;再加上那講故事般的敘述,使得歷史中有散文,散文中有歷史,對盤古、對女媧、對伏羲、對燧人氏、對誇父的新解都很獨到。

而更為深刻的則是《翻閱驪山》和《朝代的兩頭》,作者在前面講述壹個個人物的歷史悲劇的同時,采用更為廣闊的視野,以地緣政治為軸承來展現歷史事件,認真地點評歷史,而且用了串線的形式、用了梳理的方法,使我們更為清晰地、深沈地進入思索,激勵我們在社會前行中傳承揚棄。珍惜歷史、研討歷史,從壹個個故事中感悟社會發展的真諦和規律,由此避免過去的錯誤。作者講歷史、講道理,在於把我們的思維引導到更高的境界。我們還能看到作者的內心思考和良苦用心,他特別把《沒有脊梁的時代》等奉獻給讀者,其中包含著他對古賢的仰慕,確實令人感嘆不已。

還有壹個特點,就是他散文中的記敘美。他的寫景狀物很簡練,寥寥數筆,便躍然紙上。比如他在短文《春》裏這樣寫道:“這裏春風融融,綠草在醉醺中晃動;這裏麗日朗朗,蝴蝶在亢奮中蹈舞;這裏湖水碧茵,綠絲在鱗波中遊蕩;這裏花紅柳綠,黃鶯在樹梢頭歌唱”,給讀者勾畫出壹幅可見可摸的動畫效果,真的有身臨其境之感,那種美的感覺油然而生。這不是壹時之功,也不在這裏多言了。而這也是對我們某些散文作家的壹種警戒。散文是文學,要用文學語言來寫,不能用我們寫公文或者是通訊報道的語言來敘述。特別是壹些人的散文不僅僅是形散而且神更散,以至於把壹個好端端的文學體裁搞得沒有壹點文學的味道,成為壹堆文字的堆積。散文缺乏美、沒有了美,讀之便味同嚼蠟不忍卒讀。

哲理美美在思想,而思想是壹個文人必須具備的內在東西。喬忠延在寫、在思考,唯願他在以後的日子裏,給我們寫出更多有思想的作品,因為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思想,我們的散文需要哲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