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匈奴部族自稱胡族。匈奴是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壹個遊牧部族,在不斷吸納或吞並周圍部族的基礎上迅速壯大,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遊牧部族之壹,建立了遊牧民族的第壹個奴隸制政權,並在秦漢之際使西域諸國多臣服於己。
但隨後的外部壓力和內部分裂,使匈奴內部分化愈來愈復雜,便如“溢堤的洪水”影響著歐亞大草原的歷史進程,而其西遷更是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影響了世界歷史。
匈奴,夏稱獯鬻,周稱獫狁,是亞洲大陸北部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部落國家,存在年代約在前209年至48年,其後分裂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統治領域約略在現今蒙古國、西伯利亞南部、中亞與中國北部地區。公元4至5世紀又陸續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漢趙、北涼、胡夏、高昌北涼等漢化政權。
匈奴是部落體制的國家,建立了壹套尊卑分明的內外官制,分王庭、左方和右方三個轄區,分別由單於、左右賢王負責監理,各自在自己的分地遊牧而居,對領土也有強烈欲望。
其王族為攣鞮氏,其領袖稱單於,其下轄各王,統領各部落,單於和諸王的皇後和妻子稱閼氏(匈奴實行壹夫多妻制),在匈奴政治上有壹定影響。
在學界中有許多關於匈奴部落國家體制的假設,但是因為關於他們的資料留到後世的並不多,而且保留到今天的資料,主要都是透過另壹視角的中國文獻,因此在學界中仍然存在爭議。
學者壹般認同,匈奴是由許多遊牧部落集合結盟而成的國家,其下擁有許多不同的遊牧民族。他們可能是突厥語族、蒙古語族、葉尼塞語系、吐火羅語族、伊朗語族、烏拉爾語系等等不同的假設,但因中國文獻中只記錄了很少的匈奴語,這些假設也缺少足夠證據。他們可能有騰格裏信仰。在歐洲歷史上的匈人(Hun),可能名稱匈奴,但是這仍然有諸多爭議。
根據語言研究方面的推論,蒙古國內有觀點認為匈奴是現在蒙古族的直接祖先。也有人認為這壹觀點是錯誤的,蒙古人的直系祖先應為蒙兀室韋的壹個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