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音韻學是研究漢語語音系統的科學。
它包括古音學、今音學、等韻學等學科。音韻學和語音學不同:語音學是對語音的客觀描寫,有時還利用各種實驗方法,來征明語音的生理現象和物理現象;音韻學則是把語音作為壹個系統來觀察,它研究各種語音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
語音學既然把語音當作生理現象或物理現象來研究,因此有所謂普通語音學,講述發音器官的作用、各種語音的構成,那是適用於全人類的,只是每壹個民族的具體語言還有自己的壹些語音特點罷了。至於音韻學,則不可能有“普通音韻學”,因為音韻總是屬於壹種具體語言的,它具有很顯著的民族特點,甲語言的語音系統決不可能跟乙語言的語音系統相同。
但是,音韻學又是跟語音學有密切關系的。不能想象,壹個人不懂發音的道理而能把音韻學研究好。
因此,我們又可以說,語音學是音韻學的基礎。漢語音韻學已經有了壹千多年的傳統,它有自己的壹套理論和術語。
我們應該用現代的語音學的理論和術語去說明它。我們不能拋開古代的理論和術語不管,因為我們必須把音韻學這份文化遺產繼承下來。
我們為什麽要研究漢語音韻學呢?我們研究現代漢語音韻學,是為了了解現代漢語語音的嚴密的系統性,以便更好地掌握現代漢語的語音,有利於語言實踐。我們研究古代漢語音韻學,因為它是與漢語史有密切關系的壹個語言學部門。
必須先深入研究了古代漢語音韻學,然後有可能研究漢語語音發展的歷史。音韻學也跟文字學有密切關系。
有狹義的文字學,有廣義的文字學。前者專門研究文字的形體;後者則研究字形、字音和字義。
從廣義看,音韻學又包括在文字學之中。文字學的舊名是“小學”,原來是壹種識字的功課。
古代的學者認為讀書必先識字,因為有些古書的時代距離現代很遠了,書中的文字,無論從字形方面看,從字音方面看,從字義方面看,都有許多是我們所不認識的了。而且漢字的形、音、又是有機地聯系在壹起的,假如不懂古音,則古代的字形和字義也會不懂,或者是懂得不透徹。
古人把文字(字形)、音韻(字音)、訓詁(字義)看成是繼承祖國文化遺產所必備的基礎知識,那是很有道理的。中國傳統音韻學壹向被認為是艱深的學問,甚至稱為是“絕學”。
其實古代的壹套音韻學理論和術語,如果拿現代語音學的理論和術語來對比,加以說明,也就變為比較易懂,甚至是很好懂的東西了。當然,由於時代的局限,在傳統音韻學中,也有壹些含胡的、甚至是錯誤的理論,和壹些玄虛的,缺乏科學根據的術語,我們在這壹本小書中,或者是提出來批判,或者是索性略去不提。
我們力求把漢語音韻學講得淺顯壹些,同時也不能因為要求淺顯而損害它的科學性。希望這壹本小書能夠溝通古今,使讀者對漢語音韻學能夠得到比較個面的基礎知識。
音韻學的功用 漢語音韻學和漢語史、漢語方言學、訓詁學、考古學、校勘學、中國古典文學、古代歷史、古代文獻學以及古籍整理等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們主要從四個方面談談漢語音韻學的功用。
壹、漢語音韻學是建立漢語史的前提要研究漢語語音,指出漢語語音的特點和發展規律,指導漢語的學習和使用,以保證漢語朝著健康正確的方向發展,就不能不建立漢語語音史。要建立漢語語音史,首先必須研究出漢語各個歷史時期的聲、韻、調系統,例如先秦時期漢語的聲、韻、調系統如何,隋唐時期漢語的聲、韻、調系統如何,元明清時期漢語的聲、韻、調系統如何等等。
只有把這些不同歷史時期聲、韻、調系統的面貌弄清楚,並探尋出其間的聯系和發展規律,才談得上漢語語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漢語各個時期聲、韻、調的狀況,就得依靠音韻學的研究。王力先生的《漢語語音史》就是在漢語音韻學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寫成的,其突出的特點是比較詳細地展示出了漢語各個歷史階段的聲、韻系統及擬音,指出了漢語語音發展的某些規律。
二、音韻學是進行方言研究的必備知識漢語方言學是研究漢語各地方性口語的壹門科學。要對方言進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牽涉到方言的歷史,只有從歷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點的根據,才能弄清方音的來龍去脈,才能對方音的特點及其演變規律作出合乎科學的解釋;因此,要從事方音研究,就必須具備壹定的音韻知識。
例如“幕”字,北京話讀作〔mu?〕,而廣東梅縣話則讀作〔m?k?〕,北京人和梅縣人對“幕”字的讀音為什麽會產生這麽大的差異?只要有點音韻學知識就會知道,原來北京話和梅縣話都源自隋唐古音。在隋唐時,“幕”屬於入聲“鐸”韻,帶有塞音韻尾〔k〕,擬音為〔mɑk〕。
北京人所以會把“幕”讀成〔mu?〕,這是因為到元代時大部分北方話的入聲韻尾發生了脫落,隨著韻尾的脫落,其韻腹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梅縣人所以會把“幕”讀成〔m?k?〕,是因為入聲韻尾脫落的這壹現象在梅縣話中至今也沒有發生,由於塞音韻尾的穩定作用,其韻腹的變化很小。
要進行方言研究,壹般少不了進行方言調查,搞方言調查,需要親自到方言區去口問、耳聽、手記,做靜態的分析描寫工作,這同樣需要具備音韻學知識。凡是有關方言調查的書籍,都免不了要。
2.關於音韻學的幾個問題 求大神指教
1. 沒看懂。中古聲母簡化真是聞所未聞,難道是說復輔音消失?
2. 這四類樓主可以自己去翻看《韻鏡》啊,而且是最基本的音韻學常識。不過樓主應當說清楚這個所謂“中古聲母”究竟是宋人三十六字母呢,還是《廣韻》的四十壹聲類(或者說三十九、四十)。幫非端知見精照心牀影曉、滂敷透徹溪清穿、並奉定澄群從邪審禪匣、明微泥娘疑喻來日,分別是這四類。
3. 唇音,合口三等重唇音變為輕唇音。舌頭音二三等變舌上音。平分陰陽,濁聲母均為陽平;濁聲母清化,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
3.怎樣學好音韻學
非天尚書音韻學比較難學,這和音韻學的學科特點有很大的關系。
音韻學是研究古代漢語各個歷史時期聲、韻、調系統及其發展規律的壹門傳統學問。語音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是不斷變化的,加之古代也沒有壹套科學的記音工具,是用漢字拼合去標註語音和分析語音,因而給我們今天的學習帶來了很多困難。
但是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並且方法正確,堅持練習,就壹定可以掌握這門比較陌生的學問。首先,要真正弄懂音韻學的名詞術語,牢記基本概念,並且要背誦壹些重要的材料,這是學好音韻學的基礎。
其次,要建立“歷史”的觀念,要認識到古今音是不同的,並把握住語音的演變規律,正象明代陳第在《毛詩古音考》中指出的那樣,“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學習音韻學,不僅要知道上古有多少聲母韻母、中古有多少聲母韻母等,更重要的是要清楚從上古到中古、從中古到現代的演變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把握漢語語音的特點和發展方向。
最後,學習音韻學要註重實踐,除了要認真做壹些音韻學作業外,還應將學的音韻學知識與方言調查、訓詁、校勘、詩詞格律等科研與創作活動聯系起來,學以致用,這樣既起到了鞏固音韻學知識的作用,又可以從中感受到音韻學這門知識的實用價值。 四、音韻學的基本內容及學習要點 傳統音韻學分為三個部門,即今音學、古音學和等韻學。
今音學是研究中古時期 (隋唐時代)漢語聲、韻、調系統的壹門學問;古音學是研究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漢語聲、韻、調系統的壹門學問;等韻學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漢語韻母及聲韻配合規律的壹門學問,它通過韻圖的形式展示某壹歷史時期的聲、韻、調系統。等韻圖類似於現代漢語中的聲、韻配合表。
到了元代以後,在傳統音韻學三個部門之外,又興起了壹個新的部門“北音學”,北音學旨在研究元明清時代以北方中原話為基礎的語音系統。在學習中古音、近代音、和上古音之前,需要掌握壹些音韻學的基本概念,這些概念主要有聲紐、字母、聲類、五音、七音、清濁、等呼、韻類、韻母、韻部、攝等。
聲紐、字母、聲類都是關於聲母的概念,五音、七音是關於聲母發音部位的概念,清濁是關於聲母發音方法的概念,等呼、韻類、韻母都是關於韻母的概念,韻部是對韻母的歸納,攝則是對韻部的歸納。(壹)中古音中古音是指隋唐時期漢語的語音系統。
研究中古音的材料主要有兩項,壹項是《廣韻》,壹項是反映《廣韻》韻音系統的等韻圖。韻書是將同韻字編排在壹起供寫作韻文者查檢的字典。
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韻書是隋陸法言所撰的《切韻》。《切韻》成書於隋仁壽元年 (公元601年),全書分韻有193個之多。
到了唐代,《切韻》被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韻書,其地位得到進壹步的提高,因此,為《切韻》增字作註的人很多。到了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詔令據《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對《切韻》進行了修訂。
修訂本於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於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這是第壹部官修性質的韻書,是《切韻》最重要的增訂本。
《廣韻》分206韻,收有 26194字。《廣韻》撰成後,壹直流傳到今天,《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則在宋代以後的很長壹段時間內失傳,直到清代末年才陸續在敦煌石室、新疆吐魯番及故宮等地被發現,且大多數都是壹些殘卷。
《廣韻》雖非《切韻》,但由於其未改變《切韻》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韻》未出現之前,它就成了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材料。《廣韻》是壹部韻書,它並沒有直接展示中古的聲母和韻母,但它所收的每個字都是用反切註音的,中古的各類聲母和韻母自然就都包含在這些反切上下字中。
所以通過對這些反切上下字進行研究,就可以得到中古的聲母和韻母。清人陳澧第壹個找到了通過《廣韻》反切上下字求得《廣韻》聲母和韻母的方法——系聯法,系聯法的基本依據就是反切的原理,即反切上字與別切字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及聲調相同。
陳澧在《切韻考》壹書中通過系聯將《廣韻》 452個切上字歸納為40個聲類,將1195個切下字歸納為311個韻類。後來的學者又使用系聯法對《廣韻》的反切上下字進行了進壹步的系聯,並對系聯結果進行了理論上的分析,最終研究出了《廣韻》的聲母和韻母。
本書綜合前人的研究結果,將《廣韻》的聲母確定為37個,韻母確定為142個。《廣韻》的聲調有四個,分別為平、上、去、入。
《廣韻》的列韻本身清楚的表明了這壹點。為了直接展示中古音的聲韻面貌,古人在撰寫韻書之外又專門編制了壹種等韻書,這種等韻書大體上相當於現在的聲韻配合表。
《韻鏡》就是其中最早並且是最重要的壹種,可看作是《廣韻》的姊妹篇,它與《廣韻》互為補充,互相參證,是考察中古音的另壹重要材料。《韻鏡》以七音為經,通過“清、次清、濁、清濁”等術語將七音中所含的聲母區分開來;以 206韻為緯,通過四個格子將韻中所含的韻母區分開來。
在聲、韻交叉處便是音節代表字。這樣就將中古漢語的聲韻調(韻本身包含聲調)及其配合規律展示出來。
《韻鏡》將中古聲母確。
4.關於語言學的教材
回答:
兩本書各有特色。
Radford的書是壹個非常棒的語言學入門教程,我很喜歡,因為全書就分三個部分,即音、詞、句,在每壹部分都詳細講解並貫穿經典理論。全書系統性、可讀性很強,語言淺顯易懂,最大的特點是編寫者都是英國人,語言很地道。讀完全書,英語語言學基礎知識就夠用了。
胡的書我個人觀點是把他列為壹個論文集更恰當,因為從書的前言可以看出,從1987年第壹版到2001年修訂版,壹直到現在的最新版,這本書都是由很多的專家學者寫的英語文章湊在壹塊兒的,甚至某些章節居然有兩三個人合作完成。這就導致了本書致命的缺陷是:系統性和連貫性很差,並且對壹些問題的理解並無獨創之處,很多都是引用別人的觀點,非常像學術論文。章與章之間是斷裂的,並且語言風格相差很大,有的文字非常啰嗦,語言和行文遠遠不如Radford他們那本書。
但胡的書壹個優點是按照中文書籍的體例,分章節,提問題,解決問題,然後練習並配有答案,可能更符合中文教材的習慣。Radford則是把問題融入書中,附有練習但沒有給出答案,典型的西方書籍體例。
兩本書在知識的涵蓋上側重點不同,章節分類差別很大,而在問題的解答上側略不同,篇幅與時間所限,很難壹壹提到。妳可以分別讀壹下前言,大致了解內容。
不同的學校考研指定書目各不相同,而大多指定的是胡的書。建議兩本書都看看,互相參照。並強烈建議購買戴、何的《新編簡明語言學教程》,外教社的,很薄,很簡潔,並且價格只有前面兩本書的三分之壹左右,非常適宜初學者。
祝學習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