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川烏用前煮多久最好能有效減毒?

川烏用前煮多久最好能有效減毒?

它是烏頭的幹燥母根。毛茛科的。主產於四川、雲南、陜西、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挖掘,去除根部、須根和泥沙,曬幹。用於生的或為以後使用而制作的。這藥辛、苦、熱。有大毒。心、肝、腎、脾經。

具有祛風濕、溫經止痛的功效。

app應用

1.寒濕痹。本品辛、熱、升發散苦、燥,“速散利、通絡散寒、利濕”,擅長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止痛效果明顯。是治療風寒濕痹,尤其是風寒濕痹的佳品。對於寒濕侵襲而不能屈伸者,常與麻黃、芍藥、甘草同用,如烏頭湯(《金匱要略》)。若與草烏、地龍、乳香同用,可治寒濕瘀阻經絡,肢體肌肉、靜脈攣縮疼痛,關節屈伸不利,如活絡丹(合濟方菊)。

2.心口冷痛,冷疝氣痛。本品散寒止痛之效,故常用於治療因陰寒引起的心寒疼痛,常與赤石脂、幹姜、胡椒等配伍。,如紅烏頭丸(《金匱要略》)。用於寒疝、臍周腹痛、手腳冰涼等,常以蜂蜜煎服,如《金匱要略》大武湯。

3.創傷、麻醉和止痛。本品的鎮痛作用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常與自然銅、地龍、椴樹等配伍,如回生徐明丹。在古代方劑中,本品常作為麻醉、止痛之用,常與生附子配伍,與魔芋、姜黃配伍內服,如《正骨麻醉方》(《醫宗金鏡》);外用制劑,如《馬堯方》的外用制劑,由生南星和蟾酥制成。

用法用量:煎服,1.5 ~ 3g;宜先炒後久。外用,適量。

註意孕婦使用;不宜與貝母、半夏、白芨、白蘞、天花粉、瓜蔞同用;口服壹般應炮制,慎用生品;泡酒煎服易中毒,慎用。

古籍文摘

1.神農本草經:“治中風惡風,洗汗,祛寒濕,止咳逆氣,破寒熱之積。”

2.《長沙藥解》:“烏頭性溫燥,疏利之性速,驅寒除濕甚效。在腳氣、寒疝氣、寒積、胸痛等各種疾病中都有善舉。”

3.《本草正義》:“烏頭主治,溫經散寒。雖與附子大致相似,但溫中之功不及。而其旨在驅散外風外寒之聲。”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多種生物堿,如烏頭堿、烏頭堿、烏頭堿、消旋去甲烏頭堿、酯烏頭堿、酯烏頭堿、酯烏頭堿、3-脫氧烏頭堿、烏頭堿、新烏頭堿、川福寧、烏頭堿、塞姆布寧A、B、烏頭堿。

2.藥理作用:川烏有明顯的抗炎、鎮痛、強心作用,但劑量增加會引起心律失常,最終心臟抑制;烏頭堿可引起心律失常和血壓升高,還可增強松果菊苷G對心肌的毒性作用,具有明顯的局部麻醉作用。烏頭多糖能顯著降低正常血糖;註射液對胃癌細胞有抑制作用。

3.臨床研究:川烏對關節炎、纖維織炎、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跟骨骨刺有良好的療效,用於黏膜表面麻醉。此外,對46例胃癌姑息性手術後患者,給予烏頭註射液0.8mg/2ml,1 ~ 2次/日,有效率為80%。治療晚期原發性肝癌22例,有效率54.54%(濟南醫藥,1983,4:1)。87例疥瘡分別用川烏35g、草烏35g水煎外洗,全部治愈(福建中醫,1992,4:12);18靜脈註射復方三生針(附子、附子、天南星)10ml治療慢性支氣管炎,顯效18例,有效6例(雲南中醫學院學報,1986,1:40)。此外,川烏外用對治療舞蹈病、重癥肌無力、瘧疾、兒童陽痿、斑禿有效。

4.不良反應:烏頭類藥物使用不當可引起中毒,出現口、四肢及全身麻木、流涎、惡心、嘔吐、腹瀉、頭暈、頭昏、口幹、脈搏慢、呼吸困難、抽搐、意識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壓和體溫下降、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竇性停搏等癥狀。嚴重中毒者可能死於循環和呼吸衰竭以及嚴重的心律失常。中毒多因誤服、用藥過量、生品未熟、服用生藥酒、配伍不當等引起。中毒的壹般治療方法是:早期嘔吐、導瀉,或高位灌腸、補液、註射阿托品。嚴重者加大劑量,縮短間隔,或同時服用金銀花、甘草、綠豆、生姜、黑豆等。如果出現頻繁的早搏或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可使用利多卡因和普魯卡因。輕度中毒者,可將綠豆60g,黃連6g,甘草15g,生姜15g,紅糖適量,水煎後鼻飼或口服。也可以用蜂蜜50 ~ 120 g,用涼開水沖服;心律不齊可用苦參30g煎服。

草烏

它是草烏的幹燥根。毛茛科的。主產於中國東北和華北地區。秋季莖葉枯萎時,挖除須根和泥沙,晾幹。性能、功效、應用、用法用量、使用註意事項與川烏相同,但毒性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