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ěi zhōng yāng
2 英文參考Wěizhōng BL40 [中國針灸學詞典]
3 概述委中央為經穴別名,即委中[1]。出《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穴位 委中 漢語拼音 Weizhong 羅馬拼音 Weichung 美國英譯名 Commanding Median 各國
代
號 中國 BL40 日本 40 法
國 莫蘭特氏 V54 富耶氏 V54 德國 B54 英國 B54 美國 BI40
委中為經穴名(Wěizhōng BL40)[2]。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委中別名委中央(《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郤中(《黃帝內經素問·刺瘧》),血郤(《古今醫統大全》),腘中(《黃帝內經靈樞·熱病》),腿凹(《醫宗金鑒》),中郤(《中國針灸學》)。屬足太陽膀胱經[2]。委中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合穴,膀胱的下合穴,五行屬土[3][2]。四總穴之壹[2]。委即彎曲,中即中間,此穴在腘窩橫紋中點,故名委中[2]。委中穴主治腰腿、腸胃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腰脊痛,髀樞痛,風寒濕痹,半身不遂,胭筋攣急,腳氣,丹毒,頭痛眩暈,目視不明,衄血不止,寒從背起,肩上熱,腋下腫,小腹腫痛,手足厥逆,小便難,遺溺,痔疾,霍亂吐瀉,赤白痢疾,癲癇,瘈疭,瘧疾,暑熱,背疽,癮疹,渾身瘡癩,腰痛,下肢痿痹,中風昏迷,腹痛,嘔吐,腹瀉,小便不利,遺尿,背痛,吐瀉,皮膚瘙癢,疔瘡等,現代又多用委中穴治療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中暑,急性腸胃炎,膝關節炎,下肢癱瘓,腓腸肌痙攣,衄血,膝腫痛,腰脊強痛,急性胃腸炎,腸炎,尿瀦留,腦血管病後遺癥,濕疹,風疹,蕁麻疹,牛皮癬,癤瘡,腰背痛,風濕性膝關節炎,鼻出血等。
4 委中的別名委中央(《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郤中(《黃帝內經素問·刺瘧》),血郤(《古今醫統大全》),腘中(《黃帝內經靈樞·熱病》),腿凹(《醫宗金鑒》),中郤(《中國針灸學》)。
5 出處《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入於委中。
6 穴名解委即彎曲,中即中間,此穴在腘窩橫紋中點,故名委中[2]。
委,有曲義。中,不偏之為中。《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王冰註:“腘謂膝解之後曲腳之中。”本穴在膝腘窩正中,取本穴時,須使患者腘膝彎曲。《靈樞經》謂:“委而取之。”《針灸甲乙經》:“在腘中央約紋中動脈”,故以為名。[4]
7 所屬部位腘[5]
8 特異性足太陽膀胱經五輸穴之合穴[3],膀胱的下合穴[3],五行屬土[3]。四總穴之壹[2]。
9 委中央穴的定位標準定位:委中穴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3]。
委中穴位於膝後區,腘橫紋中點,俯臥取之[2]。
委中穴位於膝關節後面,腘窩橫紋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膜肌肌腱的中間[6]。
委中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委中穴在腘部的位置
委中穴在腘部的位置
委中穴在腘部的位置
委中穴在腘部的位置
10 委中央穴的取法俯臥位,在腘窩橫紋中央,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處取穴。
委中穴位於膝後區,腘橫紋中點,俯臥取之[2]。
俯臥位,腘橫紋正中,二肌肌腱之間取穴[7]。
11 委中央穴穴位解剖委中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腘窩、腘斜韌帶。皮下有股腘靜脈,深層內側為腘靜脈,最深層為腘動脈。分布著股後皮神經及脛神經。皮膚由股後皮神經分布,腘窩的皮膚較柔軟。由足背靜脈網外側起始的小隱靜脈,經外踝後下方上升至小腿後面,穿腘筋膜註入腘靜脈。腘筋膜致密較厚。腘窩中央由淺入深有脛神經、腘靜脈、腘動脈。靠近腘窩外側緣有腓總神經通過。腘動、靜脈有結締組織包繞。動脈貼近股骨,在腘窩內發出五條關節支,即膝上內外側動脈、膝中動脈和膝下內外側動脈,它們和膝最上動脈、脛前返動脈等吻合,***同參加膝關節網。
11.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腓腸肌內、外側頭之間[2]。
11.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股後皮神經分布;深層有腓腸內側皮神經起始端、脛神經幹和腘動、靜脈經過[8]。
布有股後皮神經,脛神經;皮下有股腘靜脈,深層內側為腘靜脈,最深層為腘動脈[6]。
12 委中央穴的功效與作用委中穴具有舒筋活絡,泄熱清暑,涼血解毒的功效。
委中穴有清熱涼血、舒筋通絡、祛除風濕的作用[2]。
《四總穴歌》:“腰背委中求。”因腰部為足太陽膀胱經經脈所過,其中足太陽膀胱經是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腘中,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之理,故委中穴可治療背腰部及下肢部的經脈病[9]。
太陽主表,最易感受外邪而發病,夏秋之季,暑濕蘊蒸,易於侵襲人體中焦而發吐瀉,委中乃足太陽膀胱之合穴,配五行屬土,土應於脾胃,“合主逆氣而泄”、“合治內腑”,可治療胃腸病[9]。
委中穴又名血郤,為血氣深聚之處,故善治血分毒熱之皮膚病[9]。
委中穴是膀胱之下合穴,故可治療小便異常[9]。
委中穴為膀胱之合穴,又為四總穴之壹,有清熱利濕、舒筋利節作用。治腰脊背痛、半身不遂、風痹、遺尿、轉筋等癥,諸癥之近於委痹者。[4]
委中穴治頭痛,以本經起於頭也[4]。
委中穴主要功能,為治腰痛。所以然者,以其有關於腎也。足少陰之氣,由內踝上行至陰谷,折向腘中央,於本穴處相與疊並(太陽下行,少陰上行),故本穴治腰痛極效,以其有協於腎經也。[4]
委中穴又名“血郤”,以其多以放血為治也。但虛人不宜放血,應以補瀉手法調之。[4]
13 委中央穴主治病證委中穴主治腰腿、腸胃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腰脊痛,髀樞痛,風寒濕痹,半身不遂,胭筋攣急,腳氣,丹毒,頭痛眩暈,目視不明,衄血不止,寒從背起,肩上熱,腋下腫,小腹腫痛,手足厥逆,小便難,遺溺,痔疾,霍亂吐瀉,赤白痢疾,癲癇,瘈疭,瘧疾,暑熱,背疽,癮疹,渾身瘡癩,腰痛,下肢痿痹,中風昏迷,腹痛,嘔吐,腹瀉,小便不利,遺尿,背痛,吐瀉,皮膚瘙癢,疔瘡等,現代又多用委中穴治療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中暑,急性腸胃炎,膝關節炎,下肢癱瘓,腓腸肌痙攣,衄血,膝腫痛,腰脊強痛,急性胃腸炎,腸炎,尿瀦留,腦血管病後遺癥,濕疹,風疹,蕁麻疹,牛皮癬,癤瘡,腰背痛,風濕性膝關節炎,鼻出血等。
委中穴主治腰腿、腸胃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腰脊痛、髀樞痛、風寒濕痹、半身不遂、胭筋攣急、腳氣、丹毒、頭痛眩暈、目視不明、衄血不止、寒從背起、肩上熱、腋下腫、小腹腫痛、手足厥逆、小便難、遺溺、痔疾、霍亂吐瀉、赤白痢疾、癲癇、瘈疭、瘧疾、暑熱、背疽、癮疹、渾身瘡癩等[2]。
委中穴主治腰痛、下肢痿痹、中風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嘔吐、腹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8]。
委中穴主治背痛,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癮疹,皮膚瘙癢,疔瘡[7]。
現代又多用委中穴治療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中暑、急性腸胃炎、膝關節炎、下肢癱瘓、腓腸肌痙攣等[2]。
委中穴主治中暑,衄血,癲癇,瘧疾,下肢痿痹,膝腫痛,腰脊強痛;以及急性胃腸炎,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等[6]。
1. 消化系統疾病:急性胃腸炎,腸炎,腹痛;
2.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遺尿,尿瀦留;
3.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坐骨神經痛,腦血管病後遺癥,癲癇;
4. 皮膚科系統疾病:濕疹,風疹,蕁麻疹,牛皮癬,癤瘡;
5. 運動系統疾病:腰背痛,風濕性膝關節炎,腓腸肌痙攣;
6. 其它:中暑,瘧疾,鼻出血。
14 刺灸法 14.1 刺法壹般直刺0.5~1.0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2]。
直刺1~1.5寸[7][8][6],局部有沈、麻、脹感,可向下傳導至足跟[7];
或用三棱針點刺腘靜脈出血[7][6][8]。
註意:委中穴淺層是神經,中層是靜脈,深層是動脈,故不能深刺,以免劑破大血管造成出血或下肢活動不利。
14.2 灸法可灸[2][7]。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15 委中央穴的配伍委中配腎俞、腰陽關,有強腰舒筋,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經痛。
委中配曲池、風市,有祛風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主治濕疹,疔瘡。
委中配陽陵泉,懸鐘,有補髓強筋,活血通絡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委中配大椎、曲池、足三裏,治皮膚病[7]。
委中配尺澤、足三裏,治急性吐瀉[7]。
委中配環跳、腎俞、陽陵泉、足三裏,治腰痛、下肢麻木[7]。
16 文獻摘要《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趾不廉及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委中。
《針灸甲乙經》:熱病挾脊痛,委中主之。瘧、頭重、寒背起、先寒後熱、渴不止、汗乃出,委中主之。筋急身熱,少腹堅腫、時滿、小便難、尻股寒、髀樞痛引季脅,內控八髎,委中主之。癲疾、反折,委中主之。
《針灸大成》:大風發眉墮落,刺之出血。
《備急千金要方》:腰痛挾脊至頭沈沈然,凡腰腳重痛,於此刺出血,久痼宿疹,亦皆立已。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腰重不能舉體,熱病汗不出,足熱厥逆滿,膝不得屈伸。
《類經圖翼》:大風眉發脫落,太陽瘧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然,汗出難已,頭重轉筋,腰脊背痛,半身不遂,遺溺,小腹堅,足軟無力。凡腎與膀胱實而腰痛者,刺出血妙,虛者不宜刺,慎之。此穴主瀉四肢之熱。委中者,血郤也,凡熱病汗不出,小便難,衄血不止,脊強反折,瘈疭癲疾,足熱厥逆不得屈伸,取其經血立愈。
17 委中央穴研究進展 17.1 對膀胱的影響針刺委中對膀胱壓力有雙向調節作用[2]。壹般可使膀胱內壓有不同程度下降,對松弛性膀胱或尿瀦留者,可使膀胱內壓升高[7]。
現代研究證明,針刺委中穴對膀胱功能有調整作用。對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的膀胱,針刺能使其松弛,內壓下降;對松弛狀態的膀胱或尿瀦留者,針之可引起膀胱收縮,內壓升高。[4]
17.2 對體溫的影響委中穴對體溫的調節作用,已被動物實驗所證實[4]。動物實驗還證明,針刺該穴可使上升的白細胞數下降,對實驗性細菌性腹膜炎有效[4]。
例如,人工造成家兔細菌性腹膜炎,使白細胞計數上升,針刺“委中”可使白細胞計數向相反方向變動,以至白細胞總數逐漸恢復正常。但如果給家兔腹腔註射金黃色葡萄球菌,當動物體溫下降時,電針坐骨神經或針刺“委中”,可使體溫升高或恢復正常的時間提前。[7]
17.3 治療細菌性腹膜炎對細菌性腹膜炎,針委中可使白細胞吞噬能力明顯增強,病竈區腹膜粘連、炎性細胞滲出迅即停止,細菌培養轉陰時間明顯提前[2]。
針刺實驗性細菌性腹膜炎家兔的“委中穴”,可使白細胞吞噬能力明顯增強,竈區腹膜粘連減輕,炎性細胞滲出減少或停止,細菌培養轉陰時間明顯提前。
17.4 治療腰腿痛用“雙針壹罐”法治療腰腿痛185例,取委中、阿是穴,阿是穴用梅花針叩刺;委中用三棱針點刺出血,然後加拔火罐,每3d治療壹次,3次為壹療程。結果:痊愈117例,顯效22例,好轉24例,無效24例,總有效率為87%。[7]
17.5 治療腰背痛針刺委中、昆侖,治腰痛587例,有很好療效。又有用電針委中、腎俞等,治療102例,有很好療效。還有在委中刺絡拔罐,治療腰背痛100例,有較好療效。
17.6 治療急性腰扭傷以委中點刺放血治療急性腰扭傷58例,醫者用三棱針對準腧穴部位迅速刺入0.1~0.2寸,出血量達1~3 mL。結果:痊愈32例,顯效18例,好轉8例,總有效率為100%。[7]
17.7 治療坐骨神經痛針刺委中、環跳治療坐骨神經痛168例,常規針刺,行提插瀉法,以麻電樣感傳至足趾部,3次為度,每日1次,10次為壹療程。結果:痊愈106例,占63.1%;顯效27例,占16.1%;好轉24例,占14.3%;無效11例,占6.5%。總有效率為93.5%。[7]
17.8 治療銀屑病以梅花針叩刺委中、曲池治療銀屑病1例,每日叩刺1次,1個月後治愈,1年未復發[7]。
17.9 治療鼻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