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遇知音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琴曲《高山流水》即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壹。高山流水遇知音,彩雲追月得知己。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經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列子》與《荀子》、《史書》、《琴操》等書中均為“伯牙”。
東漢高誘註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代的《辭源》也註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個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時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時擅長相馬的伯樂等。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
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鳥悲鳴之音,於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歷代文獻關於伯牙的記載頗多,最早見於戰國鄭國人列禦寇所著《列子·湯問》篇:“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鐘子期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漢陽知縣華某並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0年修復。墓為圓形,封土高1.5米,底徑8米,環以石垣。碑高1.5米,寬0.7米,上刻“楚隱賢鐘子期之墓”。
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鋼筋混凝土結構,方形,四柱,歇山式頂,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欄桿。墓與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蔥蘢,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綠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鳳鳴水聲,宛若琴音。
泰山經石峪有壹座高山流水亭,傳說是伯牙撫琴的地方。此地風景恰切地詮釋了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大神韻。概因此附會於伯牙與鐘子期知音的故事。